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4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4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太陽同,而無頭項強痛為可辨,即發熱汗出,亦同太陽桂枝證,但不惡寒反惡熱
之病情,是陽明一經之樞紐。本經受邪,有中面中膺之別,中面則有目疼鼻乾,
邪氣居高,即熱反勝寒,寒邪未能一日遽止,此中於膺部位近於胃,故退寒最捷。
問曰,惡寒何故自罷,答曰,陽明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始雖惡寒,
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
[太陽病八九日,尚有惡寒證,若少陽寒熱往來,三陰惡寒轉甚,非發汗溫中,
何能自罷,惟陽明惡寒,未經表散,即能自止,與他經不同,始雖惡寒二句,語
意在陽明居中句上,夫知陽明之惡寒易止,便知陽明為病之本矣,胃為戊土,位
處中州,表裏寒熱之邪,無所不歸,無所不化,皆從燥化而為實,實則無所復傳,
此胃家實,所以為陽明之病根也。
右論胃實證。
問曰,太陽緣何而得陽明病,答曰,太陽病,若發汗,若下,若利小便,亡津液,
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,胃實大便難,此名陽明也。
[此明太陽轉屬陽明之病,因有此亡津液之病機,成此胃家實之病根也。按、仲
景陽明病機,其原本經脈篇,主津液所生病句來,故雖有熱,論中身去鼻乾等症,
總歸重在津液上,如中風之口苦咽乾,鼻乾不得汗,身目黃,小便難,皆津液不
足所致,如腹滿小便不利,水穀不別等症,亦津液不化使然,故仲景諄諄以亡津
液,為治陽明者告也。
陽脈微而汗出少者,為自和也,汗出多者為太過,陽脈實,因發其汗,出多者亦
為太過,太過為陽實於裏,亡津液,大便因鞕也。
[陽明主津液所生病者也,因妄汗而傷津液,致胃家實耳,桂枝證本自汗,自汗
多則亡津,麻黃證本無汗,發汗多亦亡津,此雖指太陽轉屬,然陽明表證亦有之。
本太陽病,初得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
[徹,止也,即汗出多之互辭。
傷寒轉屬陽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[此亦汗出不止之互辭,概言傷寒,不是專指太陽矣。
傷寒發熱無汗,嘔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轉屬陽明也。
[胃實之病機,在汗出多,病情在不能食,初因寒邪外束,故無汗,繼而胃陽遽
發,故反汗多,即嘔不能食時,可知其人胃家素實,與乾嘔不同,而反汗出,則
非太陽之中風,陽明之病實矣。
太陽病,寸緩關浮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
也,如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,小便數者,大便必鞕,不
大便十日,無所苦也,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,宜五苓散。
[此病機在渴,以桂枝脈證而兼渴,其人津液素虧可知,小便數,則非消渴矣,
以此知大便雖鞕,是津液不足,不是胃家有餘,即十日不便,而無痞滿硬痛之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》卷三():
太陽病與陽明病雖有相似發熱汗出症狀,但陽明病無頭項僵痛,且關鍵在於「不惡寒反惡熱」。陽明經為氣血樞紐,受邪時可分為「中面」(邪侵面部,表現為眼痛鼻乾,熱勢壓過寒邪)與「中膺」(邪近胃腑,寒症消退較快)。
■ 陽明病特徵
問:為何陽明病的惡寒會自行消退?
答:陽明屬中土,邪氣至此多轉化為燥實,不再傳變。初期或惡寒,第二日便止,此為陽明病特點(其他經病症惡寒需發汗或溫補才緩解,唯陽明病不經治療亦能自止)。此現象源於胃屬戊土,位居中焦,能容納轉化表裡寒熱諸邪,最終化燥成實,形成「胃家實」的病根。
■ 太陽病轉陽明病機制
問:太陽病為何轉為陽明病?
答:太陽病過度發汗、攻下或利小便,導致津液耗損,胃中乾燥,邪氣轉屬陽明,形成大便硬結的「胃家實」。仲景強調,陽明病症(如口乾、鼻燥、小便難等)皆與津液不足相關,治療時需重視津液存亡。
■ 誤汗傷津成實
過度發汗使津液受損,陽氣內聚成實,導致大便乾硬。無論桂枝證(本有汗)或麻黃證(本無汗),汗過多皆傷津。此理雖針對太陽轉陽明,亦適用於陽明表證。
■ 汗出不徹與轉屬陽明
太陽病初發汗不足,邪氣未透,轉屬陽明後,患者會持續微汗。傷寒患者若原無汗,後反見汗出不止伴嘔吐、不能食,即為胃實陽明病,反映胃陽亢盛。
■ 太陽轉陽明辨證
太陽病見脈緩浮弱、發熱汗出,若誤下致心下痞,或未經攻下但惡寒消失轉為口渴,即為轉屬陽明。小便頻數者大便必硬,十日未解若無不適,屬津虧非燥實;口渴可少量飲水,必要時用五苓散助津液氣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