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3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能挽回,便是死陰矣。

陽明病,自汗出,若發汗,小便自利,此為津液內竭,大便雖鞕,不可攻之,

當須自欲大便,宜蜜煎導而通之,若土瓜根,及與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。

[本自汗,便發汗,則上焦之液已外竭,小便自利,則下焦之液又內竭,胃中津

液兩竭,大便之鞕可知,雖鞕而小便自利,是內實而非內熱矣,蓋陽明之實,

不患在燥而患在熱,此內既無熱,只須外潤其燥耳,連用三自字,見胃實而無變

證者,當任其自然,而不可妄治,更當探苦欲之病情,於欲大便時,因其勢而利

導之,不欲便者,宜靜以俟之矣,此何以故,蓋胃家實,固是病根,亦是其人命

根,禁攻其實者,先慮其虛耳。

陽明病,本自汗出,醫更重發汗,病已差,尚微煩不了了者,此必大便鞕故也,

以亡津液,胃中乾燥,故令大便鞕,當問其小便日幾行,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

今日再行,故知大便不久出,今為小便數少,以津液當還入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

便也。

[治病必求其本胃者,津液之本也,汗與溲皆本於津液,本自汗出,本小便利,

其人胃家津液本多,仲景提出亡津液句,為世之不惜津液者告也,病差,指身熱

汗出言,煩即惡熱之謂,煩而微,知惡熱將自罷,以尚不了,故大便鞕耳,數

少,即再行之謂,大便鞕,小便少,皆因胃亡津液所致,不是陽盛於裏也,因

胃中乾燥,則飲入於胃,不能上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故小便反少,而

游溢之氣,尚能輸精於脾,津液相成,還歸於胃,胃氣因和,則大便自出,更無

用導法矣,以此見津液素盛者,雖亡津液而津液終自還,正以見胃家實者,每躊

躇顧慮,示人以勿妄下與勿妄汗也,歷舉治法,脈遲不可攻,心下滿不可攻,嘔

多不可攻,小便自利與小便數少不可攻,總見胃家實,不是可攻證。

蜜煎方

蜜七分,

右一味,於銅器內煎凝如飴狀,攪之,勿令焦著,欲可丸,併手捻作挺,令頭銳,

大如指,長二寸許,當熱時急作,冷則硬,以內穀道中,欲大便時乃去之。

豬膽汁方

大豬膽一枚,

瀉汁加醋少許,灌穀道中,如一食頃,當大便出宿食物甚效。

問曰,病有得之一日,不發熱而惡寒者,何也,答曰,雖得之一日,惡寒將自罷,

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
[陽明受病,當二三日發,上條是指其已發熱言,此追究一日前未發熱時也,初

受風寒之日,尚在陽明之表,與太陽初受時同,故陽明亦有麻黃桂枝證,二日來,

表邪自罷,故不惡寒,寒止熱熾,故汗自出而反惡熱,兩陽合明之象見矣,陽明

病,多從他經轉屬,此因本經自受寒邪,胃陽中發,寒邪即退,反從熱化故耳,

若因亡津液而轉屬,必在六七日來,不在一二日間,本經受病之初,其惡寒雖與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
陽明病治療原則
若病情尚能逆轉,便不屬於「死陰」範疇。

當陽明病患者本有自汗,若再發汗,且小便通利,代表體內津液嚴重耗損。此時即使大便乾硬,也不可強行攻下,應等待患者自然產生便意,可選用蜜煎導法潤腸通便,或使用土瓜根、大豬膽汁作為導引劑。

(註解:自汗與發汗已耗盡上焦津液,小便通利則下焦津液亦枯竭,胃中津液雙重虧損,導致大便乾硬。此時小便通利顯示非內熱實證,而是津液不足。陽明病重點在「熱」非「燥」,若無內熱,僅需外潤腸燥。文中連用三個「自」字,強調胃實無變證時應順其自然,不可妄治。須觀察患者排便意願,順勢導引;無便意時則靜待。因「胃家實」既是病根,亦關乎性命,避免攻下是為防範正氣虛脫。)

津液恢復的判斷
陽明病患者原已自汗,醫者過度發汗後,症狀雖減仍微煩不適,此因大便乾硬所致。津液虧損使胃中乾燥,導致便硬。此時應詢問患者平日小便次數,若原每日三四次,現減為兩次,可知津液正逐漸回流胃中,不久將自然排便。

(註解:治病需溯及根本,胃為津液之源。汗與小便皆源自津液,患者原津液充沛,仲景特提「亡津液」警示醫者勿輕耗津液。「病差」指熱退汗止,微煩表示餘熱將退。小便次數減少反映津液回流胃中,使大便軟化。此非陽盛內熱,而是胃燥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待津液恢復,排便自通,無需外力導引。此例說明津液充足者,雖暫時耗損終能自行恢復,凸顯治療「胃家實」需謹慎權衡,避免誤汗誤下。文中列舉多種不可攻下情境,如脈遲、心下滿、嘔吐頻繁、小便自利或減少等,均強調「胃家實」未必適用攻下法。)

外治法方劑

  1. 蜜煎導法
  • 取蜂蜜七分,置銅器中文火熬至糖漿狀,趁熱搓成指尖粗、兩寸長的錐形條,冷卻後塞入肛門,待便意時取出。
  1. 豬膽汁導法
  • 取大豬膽一枚,擠出汁液加少許醋,灌入肛門,約一頓飯時間後可排出宿便,效果顯著。

陽明病初起證候
問:為何有患者得病一日未發熱卻惡寒?
答:此為陽明病初起,惡寒將自行消退,轉為自汗出而怕熱。

(註解:陽明病通常二三日發作,此處探討未發熱階段。初感風寒時,邪在陽明之表,類似太陽病初期,故亦有麻黃湯、桂枝湯證。二日後表邪退散,惡寒消失,熱勢轉盛而汗出惡熱,呈現「兩陽合明」特徵。此屬陽明本經直接受寒,胃陽奮起驅寒化熱所致,與他經轉屬需六七日不同。本經初感寒邪時,惡寒雖與太陽病相似…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