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三 (2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
大,與太陽同,故亦有麻黃桂枝證,至二日惡寒自止,而反惡熱,三日來,熱勢

太盛,故脈亦應其人而洪大也,此為胃家實之正脈,若小而不大,便屬少陽矣。

內經云,陽明之至,短而濇,此指秋金司令之時脈,又曰,陽明脈象大浮也,此

指兩陽合明之病脈。

脈浮而大,心下反鞕,有熱,屬藏者,攻之不令發汗,屬府者,不令溲數,溲

數則大便鞕,汗多則熱愈,汗少則便難,脈遲尚未可攻。

[此治陽明之大法也,陽明主津液所生病,津液乾,則胃家實矣,津液致乾之道

有二,汗多則傷上焦之液,溺多則傷下焦之液,一有所傷,則大便鞕而難出,

故禁汗與溲,夫脈之浮而緊,浮而緩,浮而收,浮而遲者,皆不可攻而可汗,此

浮而大,反不可汗而可攻者,以為此陽明三日之脈,當知大為病進,不可拘浮為

在表也,心下者,胃口也,心下鞕,已見胃實之一班,以表脈不當見裏證,故

曰反鞕耳,有熱屬藏,是指心肺有熱,不是竟指胃實,攻之是攻其熱,非攻其

實,即與黃芩湯徹其熱之義也,不令者,禁止之辭,便見瀉心之意,上焦得通,

津液自下,胃氣因和耳,屬府指膀胱,亦不指胃,膀胱熱,故溲數,不令處亦見

當滋陰之義矣,屬府是陪說,本條重在藏熱汗多句,直接發汗句來,蓋汗為心液,

汗出是有熱屬藏之徵也,所以不令發汗者何,蓋汗出多津液亡而火就燥,則愈熱

而大便難,即汗出少,亦未免便鞕而難出,故利於急攻耳,仲景治陽明,不患

在胃家實而患在藏有熱,故急於攻熱而緩以下,其實禁汗與溲,所以存其津,正

以和其實耳,然證有虛實,脈有真假,假令脈遲,便非藏實,是浮大皆為虛脈矣,

仲景特出此句,正發明心下鞕一證,有無熱屬藏者,為妄攻其熱者禁也,其慎

密如此。

陽明病,心下鞕滿者,不可攻之,攻之,利遂不止者死,利止者愈。

[陽明證具,而心下鞕,有可攻之理矣,然鞕而尚未滿,是熱邪散漫,胃中尚

未乾也,妄攻其熱,熱去寒起,移寒於脾,實反成虛,故利遂不止也,若利能自

止,是其人之胃不虛而脾家實,腐穢去盡,而邪不留,故愈。上條熱既屬藏,利

於急攻,所以存津液也,此條熱邪初熾,禁其妄攻,所以保中氣也,要知腹滿已

是太陰一班,陽明陰相配偶,胃實則太陰轉屬於陽明,胃虛則陽明轉屬於太陰矣,

此仲景大有分寸處,診者大宜著眼。

傷寒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

[嘔多是水氣在上焦,雖有胃實證,只宜小柴胡以通液,攻之恐有利遂不止之禍,

要知陽明病,津液未亡者,慎不可攻,蓋腹滿嘔吐,是太陰陽明相關證,胃實胃

虛,是陽明太陽分別處,胃家實,雖變證百出,不失為生陽,下利不止,參附不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·卷三》:

陽明病的脈象特徵與太陽病相似,因此也會出現適用麻黃湯、桂枝湯的證候。發病第二天惡寒症狀會自行消失,轉而出現怕熱現象;到了第三天,熱勢加劇,脈象也隨之呈現洪大,這是「胃家實」的典型脈象。若脈象細小而非洪大,則屬少陽病範疇。

《內經》提及陽明脈象在秋季金氣當令時表現為短澀,而當兩陽(太陽、少陽)合併為病時則呈現大而浮的特徵。

治療陽明病的基本原則如下:

  1. 脈浮而大,心窩部反而硬結。若熱邪在臟(心肺),應清熱而非發汗;若熱邪在腑(膀胱),需避免利尿過度(利尿過度會導致大便乾硬)。
  2. 汗出過多會加劇熱勢,汗出過少則排便困難。
  3. 脈象遲緩者不可用攻下法。

陽明病關鍵在於津液調節。津液耗損途徑有二:過度發汗損傷上焦津液,過度利尿損傷下焦津液,二者皆會導致大便乾結,故需避免發汗與利尿。脈象浮大反映病勢進展,不可僅憑浮脈判斷為表證。心窩硬結是胃實的初期表現,若同時有臟熱(心肺熱),治療重點在清熱而非攻下,類似黃芩湯的清熱思路。膀胱有熱會導致尿頻,此時應滋陰而非利尿。

特別注意:脈遲提示非實熱證,浮大可能是虛證表現,此時嚴禁妄用攻下法。若誤攻導致腹瀉不止可能致命,腹瀉自止者方有痊癒可能。陽明病初期熱邪未聚時,妄用攻下會損傷脾陽,轉變為太陰病。

嘔吐頻繁者即使有陽明證狀也不可攻下,因嘔吐多屬上焦水氣停聚,宜用小柴胡湯調和。需牢記:未見津液嚴重耗損的陽明病禁用攻下法。腹滿嘔吐是太陰、陽明兩經的交叉症狀,胃實(陽明)與胃虛(太陰)的鑑別至關重要——胃實證雖變化多端仍屬陽證範疇,但若誤治導致下利不止,即使使用人參、附子也難以輓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