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三 (1)
傷寒來蘇集卷三 (1)
1. 傷寒來蘇集卷三
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。
[陽明為傳化之府,當更實更虛,食入胃實而腸虛,食下腸實而腸虛,食下腸實
而胃虛,若但實不虛斯為陽明之病根矣,胃實不是陽明病,而陽明之為病,悉從
胃實上得來,故以胃家實,為陽明一經之總綱也,然致實之由,最宜詳審,有實
于未病之先者,有實于得病之後者,有風寒外束,熱不得越而實者,有妄汗吐下,
重亡津液而實者,有從本經熱盛而實者,有從他經轉屬而實者,此只舉其病根在
實,而勿得以胃實即為可下之症,按陽明提綱,與內經熱論不同,熱論重在經絡,
病為在表,此以裏證為主,裏不和,即是陽明病,他條或有表證,人景意不在表
或兼經病,仲景意不在經,陽明為闔,凡裏證不和者,又以闔病為主,不大便固
闔也,不小便亦闔也,不能食,食難用飽,初欲食,反不能食,皆闔也,自汗出,
盜汗出,表開而裏闔也,反無汗,內外皆闔也,種種闔病,或然或否,故提綱獨
以胃實為正,胃實不是竟指燥屎堅鞕,只對下利言,下利是胃家不實矣,故汗
出解後,胃中不和而下利者,便不稱陽明病,如胃中虛而不下利者,便屬陽明,
即初鞕後溏者,總不失為胃家實也,所以然者,陽明太陽同處中州,而所司各
別,胃司納,故以陽明主實,脾司輸,故以太陰主利,同一胃府而分治如此,是
二經所由分也。
問曰,陽明病,外證云何,答曰,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
[陽明主裏,而亦有外證者,有諸中而形諸外,非另有外證也,胃實之外見者,
其身則蒸蒸然,裏熱熾而達於外,與大陽表邪發熱者不同,其汗則濈濈然,從內
溢而無止息,與太陽風邪為汗者不同,表寒已散,故不惡寒,裏熱閉結,故反惡
熱,只因有胃家實之病根,即見身熱自汗之外證,不惡寒反惡熱之病情,然此但
言病機發現,非即可下之證也,宜輕劑以和之,必譫語、潮熱、煩躁、脹滿,諸
證兼見,纔為可下。四證是陽明外證之提綱,故胃中虛冷,亦得稱陽明病者,因
其外證如此也。
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,發作有時,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
[陽明脈證,與太陽脈證不同,太陽脈浮緊者,必身疼痛,無汗,惡寒發熱不休,
此則潮熱有時,是惡寒將自罷,將發潮熱時之脈也,此緊反入裏之謂,不可拘緊
則為寒之說矣,太陽脈但浮者,必無汗,今盜汗出,是因於內熱,且與本經初病
但浮無汗而喘者不同,又不可拘浮為在表之法矣,脈浮緊,但浮而不合麻黃證,
身熱汗出而不是桂枝證,麻桂下咽,陽盛則斃耳,此脈從經異,非脈從病反,要
知仲景分經辨脈,勿專據脈談證。
傷寒三日,陽明脈大
[脈大者,兩陽合明,內外皆陽之象也,陽明受病之初,病為在表,脈但浮而未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三》:
陽明病的本質是胃腸系統的實熱積滯。
陽明屬傳導消化之腑,本應保持通暢與空虛的交替狀態:食物入胃時胃實而腸虛,食物下行時腸實而胃虛。若只實不虛,便形成陽明病的病理基礎。需注意的是,胃實本身並非陽明病,但陽明病的各種表現皆源於胃實,因此將「胃家實」列為陽明病的總綱。導致胃實的原因有多種:有病前即體質偏實者;有得病後因治療不當致實者;有因風寒束表、鬱熱內迫成實者;有誤用汗吐下法、津液耗傷成實者;有本經熱邪熾盛致實者;也有他經病證轉屬陽明者。此處強調病根在「實」,但不可見胃實即妄用攻下。
陽明病的提綱與《內經·熱論》側重不同:《熱論》以經絡表證為主,此處則以裏證為要,凡裏氣不和即屬陽明病。其他條文或提及表證,但仲景本意不在表;或涉及經病,但重點不在經。陽明主「闔」,故裏證不和者皆以闔機失常為本:便秘固屬闔病,小便不利亦屬闔病;食慾異常(不能食、食不消、初欲食後反不能食)均屬闔病;自汗盜汗是表開裏闔,無汗則是內外皆闔。這些闔病表現或有或無,故提綱獨取「胃實」為核心。
「胃實」並非單指燥屎硬結,而是相對於下利而言——下利即「胃家不實」。故汗出病解後,若胃氣不和而下利,便不歸屬陽明病;反之,胃虛但未下利者仍屬陽明。即便大便初硬後溏,仍屬「胃家實」範疇。此因陽明太陰同主中焦而功能各異:胃主受納故陽明主實,脾主運化故太陰主利,同一消化系統而分治有別,此為兩經區分關鍵。
問:陽明病的外在表現為何?答:身熱、自汗出、不惡寒反惡熱。
陽明雖主裏證,但內在病變會外現徵象。胃實外顯時,身體蒸蒸發熱(裏熱外透,異於太陽表證發熱),汗出連綿(內熱迫津外洩,異於太陽中風之汗)。表寒已解故不惡寒,裏熱壅滯故反惡熱。此僅揭示病機表現,非指可攻下之證,宜用輕劑調和。必待譫語、潮熱、煩躁、脹滿等症並見,方為可下之候。此四症為陽明外證提綱,故即便胃中虛冷者,若現此類外證仍可稱陽明病。
陽明病見脈浮緊者,將發潮熱(作有定時);僅脈浮者,將現盜汗。此脈象與太陽病不同:太陽脈浮緊必伴身痛無汗、持續惡寒發熱;此處潮熱時作預示寒邪將罷,緊脈轉入裏位,不可拘泥「緊主寒」之說。太陽脈浮必無汗,此處盜汗乃內熱所致,亦不同於陽明初病脈浮無汗而喘之證,故不可執「浮主表」之常法。此類脈浮緊/浮不適用麻黃證,身熱汗出亦非桂枝證,誤用麻桂恐致陽熱亢危。此屬經脈特性差異,非脈症相逆,當知仲景辨脈必結合經絡病機。
傷寒三日傳陽明,脈見洪大。此脈象象徵陽明經兩陽合明(手陽明大腸、足陽明胃),內外陽氣俱盛之態。陽明受病初期,邪在表位時脈僅浮而未顯洪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