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二 (27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
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內藥中則愈。

[種種皆是表症鼻塞而不鳴,脈大而不浮,不關風矣,脈不沉細,非濕痺矣,腹

初不滿,則非瘀熱在裏,重干頭痛,是頭中寒濕可知,寒濕從鼻而入,故鼻塞亦

當從鼻而出,內藥鼻中,塞因塞用法也。

右論濕症

太陽中暑者,身熱疼重而惡寒,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

[中暑與傷寒迥殊,而亦有因於傷寒者,太陽之氣,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冬月

之傷寒,傷於天之寒風,夏月之傷寒,傷於地之寒水也,脈微亡陽,脈弱發熱,

此身熱脈微,本是暑傷於氣,而疼重惡寒,實由於寒水沐浴,留在皮膚而然,亦

是傷寒所致耳,金匱用瓜蒂湯非是,宜五苓散藿香飲之類。

太陽中暑者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,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,手

足逆冷,小有勞,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,若發汗,則惡寒甚,加溫鍼,則發

熱甚,下之則淋甚。

[弦細芤遲,不得連講,言中暑夾寒之脈,或微弱,或弦細,或芤遲,皆是虛脈,

如脈浮而緊者,名曰弦,弦而細則為虛矣,脈弦而大則為芤,芤固為虛,芤而遲,

更為寒矣,以此脈而見發熱惡寒,身重疼痛等症,雖當炎夏而虛寒可知,更當審

其小便,小便者,寒水之氣化也,寒水留在皮膚,不得下行,故小便已而洒然毛

聳,其短濇可知,手足為諸陽之本,小便已而逆冷,其寒水留於四肢可知,夏行

冬令,不可謂非,傷寒所致耳,仍以中暑名之者,以其人陰氣素虛,因小有勞,

身即發熱,內熱更熾,見其開口以出之,板齒枯燥,故知其本乎中暑耳,若汗之

表陽愈虛,陰寒反甚,火攻則陰津愈虛,發熱反甚,下之水行穀道,小便更短濇

而成淋矣,此東垣補中益氣,深合仲景心也。

太陽中暑,其人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

[中暑夾寒,有不因乎浴水,而因乎乘涼者,或因露風,或因曠宇,或因夜風陰

寒,先著於肌膚,而暑氣內傷於心脈,故惡寒身熱汗出而渴也,清暑益氣湯,東

垣得之矣。

右論暑症。

[三症皆本於傷寒,故惡寒發熱身疼,皆與傷寒相例,痙者脈同濕家,中暑則大

同小異,三脈迥殊於傷寒,治之者,當以脈別症,更當從脈施治耳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
濕症
若無明顯病症,僅因頭部受寒濕侵襲而鼻塞,將藥物直接納入鼻腔即可治癒。
(此類症狀皆屬表症:鼻塞但無鳴響,脈象大而不浮,與風邪無關;脈不沈細,故非濕痺;腹部未脹滿,排除體內瘀熱。頭痛明顯,可知為頭部寒濕所致。寒濕由鼻侵入,故鼻塞,藥物從鼻而入,正是「以塞治塞」之法。)

暑症

  1. 太陽中暑:身體發熱、疼痛沈重且怕冷,脈搏微弱。此因夏季接觸冷水,水濕滯留皮膚所致。
    (中暑與傷寒不同,但亦有因寒而起:太陽之氣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。冬日傷寒因風寒,夏日傷寒因寒水。脈微為陽氣虛,脈弱伴發熱,此屬暑傷氣分,但疼痛沈重、怕冷實因沐浴寒水,水濕滯留皮膚所致,仍屬傷寒範疇。《金匱》用瓜蒂湯不妥,宜五苓散或藿香飲等方。)

  2. 另一種太陽中暑:發熱怕冷、身體沈重疼痛,脈象弦細或芤遲。小便後寒顫毛豎,手腳冰冷,稍勞累即發熱,張口呼吸、門齒乾燥。若發汗則怕冷加劇,溫針則發熱更甚,誤下會導致小便淋瀝困難。
    (弦細芤遲脈象需分開解讀,指中暑夾寒時可能出現的虛脈。此脈象伴隨發熱怕冷等症,即使盛夏仍屬虛寒。觀察小便後寒顫、手腳冷,可知寒濕滯留四肢。此症雖因暑熱起,但本質陰虛,過勞即熱,故稱「中暑」。誤治會加重症狀,東垣補中益氣湯符合仲景治法。)

  3. 第三種太陽中暑:汗出怕冷、身熱口渴。
    (此類中暑夾寒非因沐浴,而因乘涼受風或夜間陰寒侵襲肌膚,暑熱同時內傷心脈,故現此症。東垣清暑益氣湯為對證之方。)

總結
(上述三症皆源於傷寒,故惡寒、發熱、身痛與傷寒相似。痙病脈象類濕症,中暑則大同小異,三者脈象迥異於典型傷寒,需依脈辨證,從脈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