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26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26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小便自利,去桂也,以大便不通,小便不利,當加桂,附子三枚恐多也,虛弱家
及產婦宜減之。
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掣痛不得劇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
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[身腫痛劇,不得屈伸,濕盛於外也,惡風不欲去衣,風淫於外也,汗出短氣,
小便不利,化源不清也,君桂枝,以理上焦而散風邪,佐朮附甘草,以除濕而調
氣。
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,防己黃耆湯主之。
防已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、薑棗,
[喘加麻黃,胃中不和,少加芍藥,氣上衝者,加桂枝,下有阻寒者,稍加細辛。
甘草附子湯
甘草〔炙〕、白朮〔各二兩〕、桂枝〔四兩〕、附子〔二枚〕,
右四味,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,初服得微汗則解,能食,
汗復煩者,服三合。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痺,濕痺之候,其人小便不利,大
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[內經曰,風寒濕三氣,合而為痺,痛者,寒氣多也,煩者,陽遭陰也,夫脈浮
為風,細為濕,太陽脈本浮,風濕為病,脈陰陽俱浮,而浮虛而濇,合關節煩疼,
脈反沉細者,是發汗不如法,但風氣去,濕流骨節為著痺也,濕氣留著於身形,
脾氣不能上輸,肺氣不能下達,膀胱之液不藏,胃家之關不啟,故小便不利,脾
土上應濕化,不能制水,故大便反快,但利其小便,安能聚水而為患哉,風濕相
搏者,當發汗,風去濕在者,當利小便,此兩大法,吐下火攻,非其治矣。
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身色如熏黃。
[凡濕不得洩,熱不得越,則身黃,若傷寒發黃,時身疼已解,此濕流關節,故
不解也,須五苓以除其濕。
濕家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,若下之則噦,胸滿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
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,口燥煩也。
[但頭汗,若小便利,則不發黃,背強惡寒,尚是太陽寒濕,法當汗解,若下之,
陽氣擾於胸中故滿,中傷胃氣故噦,下焦虛不能制水,故小便不利也,如舌上有
胎,不是心家熱,以上焦之濕不除,胸中之寒不解,惟丹田之有熱不安於下焦,
而上走空竅,故口燥煩而舌上胎耳,不能飲水,可見濕猶在中,又當從五苓去桂
枝易肉桂之法矣。
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死,下利不止者亦死。
[濕痺本無死症,皆因妄治而死,火逆則驚癇瘈瘲,下之則直視失溲,舌胎而噦,
皆死兆也,夫額上汗出而小便不利,是痺不得洩,故發黃,此更微喘,是水氣入
肺,當不能通調水道,而小便反利者,是膀胱不藏水泉不止也,若下利不止,是
倉廩不藏,門戶不要也,失守者死矣。
濕家病,身上疼痛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若小便通暢,則去除桂枝;若大便不通且小便不暢,應加桂枝。附子用三枚可能過量,體質虛弱或產婦應減量使用。
風濕相搏時,骨節劇烈疼痛、牽扯痛而無法伸展,觸碰則痛加劇,伴有汗出、呼吸短促、小便不利、怕風、不願脫衣,或輕微浮腫者,可用「甘草附子湯」治療。
(身體腫痛劇烈、無法屈伸,是濕邪外盛;怕風不願脫衣,是風邪外侵;汗出氣短、小便不利,是氣化功能失調。方中以桂枝調理上焦、驅散風邪,輔以白朮、附子、甘草祛濕調氣。)
風濕病見脈浮、身體沈重、汗出怕風者,用「防己黃耆湯」治療。
(組成:防己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、生薑、大棗。若氣喘加麻黃;胃部不適加少量芍藥;氣上衝加桂枝;下焦寒阻加少許細辛。)
甘草附子湯方:
炙甘草、白朮(各二兩),桂枝(四兩),附子(二枚)。
以六升水煮取三升,去藥渣後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初服後若微汗出則病解;若進食後又煩躁,可再服三合。
太陽病出現關節疼痛煩躁、脈沈細者,稱為「濕痺」。濕痺症狀包括小便不利、大便反而通暢,治療應以利小便為主。
(《內經》雲:風寒濕三氣結合形成痺症。疼痛因寒氣重,煩躁因陽氣受陰邪壓制。脈浮為風,脈細為濕。太陽病本應脈浮,但風濕病脈象浮虛而澀,若反見沈細,是因發汗不當,風邪雖去而濕邪滯留關節,形成「著痺」。濕邪停滯體內,導致脾肺氣機不暢、膀胱氣化失常,故小便不利;脾濕不化,水液下趨,故大便反快。此時利小便即可化解水濕之患。風濕相搏應發汗,風去濕留則應利小便,此為兩大治法,誤用吐下或火攻皆屬錯誤。)
濕病患者全身疼痛、發熱、膚色如燻黃。
(濕熱無法宣洩則發黃。傷寒發黃時身痛已減,但濕邪流注關節則痛不緩,需用「五苓散」祛濕。)
濕病患者僅頭部汗出、背部僵硬、喜蓋被近火,若誤用下法會導致呃逆、胸悶、小便不利、舌苔厚膩。此因下焦有熱、胸中有寒,表現為口渴卻不欲飲、口乾煩躁。
(頭汗而小便通利者不發黃。背僵怕寒屬太陽寒濕,應發汗解表。誤下則胸陽受擾而悶,胃氣傷而呃逆,下焦虛則小便不利。舌苔非心熱,實因上焦濕滯、胸中寒凝,下焦熱邪上擾,故口乾舌燥、苔厚卻不欲飲,此時濕邪仍在,可參考「五苓散」去桂枝改肉桂之法。)
濕病患者誤下後,額頭汗出、微喘、小便通利者危重;若下利不止亦危。
(濕痺本無死症,誤治致險。火攻會引發驚厥抽搐,誤下則直視失禁、舌苔呃逆,皆為危象。額汗而小便本應不利,現反通利,是膀胱失固、水泉不止;下利不止是脾胃衰敗,皆屬不治。)
濕病患者身痛發熱、面黃氣喘、頭痛鼻塞煩躁、脈大、飲食如常、腹中無礙者……(後文未完整,暫止於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