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24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24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。
[方註詳桂枝篇。
[右論火鍼症。
脈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,名火
逆也,脈浮,熱甚,反灸之,此為實,實以虛治,因火而動,必咽燥吐血。微數
之脈,慎不可灸,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攻
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
[此皆論灸之而生變也,腰以下重而痺者,因腰以下不得汗也,咽燥吐血者,亦
陽盛而然也,比衄加甚矣,當知灸法為虛症設,不為風寒設,故叮嚀如此。
右論火灸症。
太陽病,痙濕暑三症,宜應別論,以傷寒所致,與傷寒相似,故此見之。
[太陽主表,六氣皆得而傷之,三種,故與傷寒不同,然亦有因於傷寒,而見症
與傷寒相似,故論及之耳。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,脈沉而細,身熱足寒,頭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面
赤,目脈赤,獨頭面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
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几几,然脈反沉遲,此為痙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能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[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,發汗太多,則無液養筋,筋傷則姅急而反張矣,
太陽主筋所生病矣,要知痙之一症,非無因而至,蓋因於傷寒發汗不如法所致耳。
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必吤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[太陽脈本浮,今反沉者,營氣微也,細者,陽氣少也,身熱而足寒者,下焦虛
也,頭痛雖止,而頸項強急惡寒之症未罷,更時見面赤目赤,是將轉屬於陽明,
然諸症皆與傷寒相似而非,痙獨有頭面動搖,卒然口噤,背反如張弓者,與傷寒
不相似,故名之曰痙耳,此汗多亡液,不轉屬陽明而成痙者,以發汗太驟,形身
之津液暴脫,而胃家津液未乾,故變見者,仍是太陽表症,而治法當滋陰以急相
其裏,勿得以沉細為可溫也,炙甘草湯主之,金匱用桂枝湯君栝蔞根,恐不勝其
任。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,太陽病,發熱汗出,不惡寒者,名曰
柔痙,剛痙葛根湯主之,柔痙括蔞桂枝湯主之。
[此以表氣虛實分剛柔,原其本而名之也,亦可以知其人初病之輕重,稟氣之強
弱而施治矣,金匱用葛根湯則謬。
右論痙症。
病者一身盡疼,發熱,日晡所劇者,此名風濕,此病傷于汗出當風,或久傷寒冷
所致也。
[汗出當風,寒則汗不越,久留骨節,故一身盡疼,玄府反閉,故發熱,日晡為
陽明主時,太陽濕土鬱而不伸,故劇,此雖傷於濕,而實因於風寒也,金匱用麻
黃杏仁薏苡甘草湯。
風濕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,若被下者,
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,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瘈瘲。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火針與灸療的誤治後果
若脈象浮,本應發汗解表,卻誤用火灸治療,邪氣無法排出,反因火勢助長熱邪,導致腰部以下沈重麻痺,稱為「火逆」。若脈浮且熱症嚴重,反用灸法,此為實證誤用虛證治法,熱邪因火更盛,可能引發咽喉乾燥、吐血。脈象微數者切忌灸療,因火熱之邪會導致煩躁氣逆,耗損陰血,使氣血散亂於脈中。火灸雖看似溫和,但內攻之力強勁,可能損傷筋骨,使血液難以恢復。
痙病成因與治療
太陽病過度發汗可能引發痙病,症狀包括脈沈細、身熱足冷、頭頸僵直惡寒,偶爾頭面發熱潮紅、眼睛充血,突然牙關緊閉、背部反張如弓。若太陽病症狀俱全但脈沈遲,屬痙病,可用栝蔞桂枝湯;無汗且小便少、氣衝胸悶致言語困難者,為剛痙,用葛根湯。痙病嚴重時胸悶口噤、臥時背弓、腳抽筋咬牙,可考慮大承氣湯。
痙病分剛柔:無汗惡寒為剛痙(葛根湯),汗出不惡寒為柔痙(栝蔞桂枝湯),區分在於表氣虛實與體質強弱。
風濕病症
患者全身疼痛、發熱午後加劇,屬風濕,成因包括汗出受風或長期受寒。風寒濕邪滯留關節,導致疼痛;腠理閉塞而發熱,午後陽明經氣旺盛時症狀加重。風濕病脈浮、自汗、身重嗜睡、鼻鼾言語困難,誤用下法會小便不利、失禁;誤用火療可能發黃,嚴重時抽搐如癲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