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23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23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語所由發也,非調胃承氣下之,胃氣絕矣,十餘日句,接大汗出來,蓋其人雖大
汗出,而火熱未入胃中,胃家無恙,譫語不發,煩躁已除,至二候之後,火氣已
衰,陽氣微,故振慄而解,陰氣復,故自利而解,此陰陽自和而自愈者也,故其
汗至未,是倒句法,釋未利未解前症,溯其因而究由也,言所以能自下利者,何
以故,因其自汗出時,從腰已下不得汗,夫腰已下為地,地為陰,是火邪未陷入
於陰位也,二腸膀胱之液俱未傷也,欲小便不得,而反嘔欲失溲,此非無小便也,
其津液在上焦,欲還入胃中故也,凡大便硬者,小便當數而不多,今小便反不數
而反多,此應前欲小便不得句,正以明津液自還入胃中而下利之意也,利是通利,
非瀉利之謂,觀大便已可知矣,頭為諸陽之會,卓然而痛者,陰氣復則陽氣虛也,
足心必熱,反應足下惡風句,前大汗出,則風已去,故身不惡風,汗出不至足,
故足下惡風也,今火氣下流,故足心熱,火氣下流,則穀氣因之下流,故大便自
利也,大便已頭疼,可與小便已陰疼者參之,欲小便不得,反失溲,小便當數,
反不數,反多,與上條小便難,小便利,俱是審其陰氣之虛不虛,津液之竭不竭
耳。
太陽病,以火熏之不得汗,其人必躁,過經不解,必圊血,名為火邪。
[首條以火劫發汗而衄血,是陽邪盛於陽位,故在未過經時,此條以火熏不得汗
而圊血,是陽邪下陷入陰分,故在過經不解時,次條大汗出後十餘日,振慄下利
而解,此條不得汗,過經圊血而猶不解,可知劫汗而得汗者,其患速,不得汗者,
其患遲,名為火邪,則但治其火,而不慮其前此之風寒矣。
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亡陽,必驚狂起臥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,加蜀漆龍骨牡
蠣救逆湯主之。
[上文皆陽盛之症,以中風為陽邪也,此後是陽虛之症,以傷寒為陰邪也,陽盛
者,輕則發狂譫語,重則衄血圊血,此不戢自焚者也,陽虛者,神不守舍,起居
如驚,其人如狂,是棄國而逃者也。
[方註詳桂枝篇。
[右論火逆症。
太陽傷寒者,加溫鍼必驚也。
[溫鍼者,即燒鍼也,燒之令其溫耳,寒在形軀,而用溫鍼刺之,寒氣內迫於心,
故振驚也。
若重發汗,加燒鍼者,四逆湯主之。
[重發汗而病不解,則不當汗矣,復加燒鍼,以迫其汗,寒氣內侵,當救其裏,
燒鍼後宜有脫文。
火逆下之,因燒鍼煩躁者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[方註詳桂枝篇。
其脈沉者,營氣微也,營氣微者,加燒鍼,則血流不行,更發熱而煩躁也。
[按、流行二字,必有一誤,此陰陽俱虛竭之候也。
燒鍼令其汗,鍼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者,灸其核上各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這段文字主要討論火邪致病及治療原則。當患者出現譫語時,若非調胃承氣湯證而誤用下法,會導致胃氣衰竭。若大汗出後十餘日,雖大汗但火熱未入胃,胃腑未受損,則譫語煩躁可自行消退。待火氣衰減、陽氣漸弱時,可能出現顫抖後自愈;陰氣恢復時,可能出現自利而愈,此乃陰陽自和之象。
文中解釋"自下利"的機理:因腰以下不得汗,腰以下屬陰位,火邪未陷陰位,故下焦津液未傷。此時小便不利而反嘔、失禁,實因津液聚於上焦欲返胃中。大便硬者通常小便頻數而量少,若反見小便不頻而量多,說明津液已返胃中而下利,此"利"指通利而非瀉利。
頭部劇痛反映陰復陽虛,足心熱與之前足下惡風對應。火氣下流則谷氣隨之而下,故大便自利。通過觀察小便情況(難易、多少)可判斷陰氣虛實與津液盈虧。
太陽病用火熏法發汗未成,患者必躁,若過經未解則便血,此為火邪致病特點。對比不同情況:劫汗得汗者病發速,不得汗者病發遲。治則當清火邪為主,不必顧慮先前風寒。
傷寒脈浮誤用火法導致亡陽驚狂者,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。陽盛者可見發狂衄血,陽虛者則神不守捨如狂。
太陽傷寒誤用溫針(燒針)可致驚悸。若過汗再加燒針致寒邪內侵,用四逆湯救里。燒針後若見煩躁,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脈沈者營氣弱,誤用燒針可致血行不暢而發熱煩躁。
燒針發汗後,若針處受寒出現紅腫,可能引發奔豚氣(氣從少腹上衝),應在紅腫處施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