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二 (20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
氣所結,石脂色赤,入丙,助火以生土,餘糧色黃,入戊,實胃而濇腸,雖理下

焦,實中宮之劑也,且二味皆甘,甘先入脾,能堅固隄防而平水氣之亢,故功勝

於甘朮耳。

傷寒發汗,若吐若下,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
[傷寒者,寒傷心也,既發汗復吐下之,心氣太虛,表寒乘虛而結於心下,心氣

不得降而上出於聲,君主出亡之象也,噫者傷痛聲,不言聲而曰氣者,氣隨聲而

見於外也。

旋覆代赭石湯

旋覆花、甘草〔各三兩〕、人參〔二兩〕、半夏〔半升〕、代赭石〔一兩〕、生

薑〔五兩〕、大棗〔十二枚〕,

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六升,去渣,再煮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[此生薑瀉心去芩連乾薑,加旋覆代赭石方也,以心虛不可復瀉心,故製此劑耳,

心主夏,旋覆花生於夏末,鹹能補心,能軟硬,能消結氣,半夏生於夏初,辛能

散邪,能消痞,能行結氣,代赭稟南方之火色,入通於心,散痞硬而鎮虛熱,參

甘大棗之甘,佐旋覆以瀉虛火,生薑之辛,佐半夏以散水結,斯痞硬消,噫氣自

除矣,若用芩連以瀉心,能保微陽之不滅哉。

太陽病,六七日,表症仍在,而反下之,脈微而沉,反不結胸,其人發狂者,以

熱在下焦,少腹當硬滿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,所以然者,以太陽隨經,瘀熱

在裏故也,抵當湯主之。

[此亦病發於陽,誤下熱入之症也,表症仍在,下當有而反下之句,太陽病,六

七日不解,脈反沉微,宜四逆湯救之,此因誤下熱邪,隨經入府,結於膀胱,故

少腹硬滿而不結胸,小便自利而不發黃也,太陽經少氣多血,病六七日而表症仍

在,陽氣重可知,陽極則擾陰,故血燥而蓄於中耳,血病則知覺昏昧,故發狂,

此經病傳府,表病傳裏,氣病傳血,上焦病而傳下焦也,少腹居下焦,為膀胱之

室,厥陰經脈所聚,衝任血海所由,瘀血留結,故硬滿,然下其血而氣自舒,攻

其裏而表自解矣,難經云,氣結而不行者,為氣先病,血滯而不濡者,為血後病,

深合此症之義。

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,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,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

者,血結症也,抵當湯主之。

[太陽病,發黃與狂,有氣血之分,小便不利而發黃者,病在氣分,麻黃連翹赤

小豆湯症也,若小便自利而發狂者,病在血分,抵當湯症也,濕熱留於皮膚而發

黃,衛氣不行之故也,燥血結於膀胱而發黃,營氣不敷之故也,沉為在裏,凡下

後熱入之症,如結胸發黃蓄血,其脈必沉,或緊或微或結,在乎受病之輕重,而

不可以因症分也,水結血結,俱是膀胱病,故皆少腹硬痛,小便不利,是水結,

小便自利,是血結,如字助語辭,若以如字實講,與蓄血發狂分輕重,則謬矣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
赤石脂與禹餘糧的功效
赤石脂色紅,屬火(丙),能助火生土;禹餘糧色黃,屬土(戊),可健胃固腸。雖用於調理下焦,實為補益中焦之藥。兩者味甘,甘味先入脾,能加固脾胃防禦、平息水氣過盛,故效果勝於甘朮。

旋覆代赭石湯證
傷寒經發汗、吐、下後,表證雖解,但心下痞硬、噫氣不止,宜用旋覆代赭石湯。

旋覆代赭石湯組成與用法
旋覆花、甘草(各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半夏(半升)、代赭石(一兩)、生薑(五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以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渣後再煎至三升,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太陽病誤下與蓄血證
太陽病六七日,表證未解卻誤用下法,脈沈微,未成結胸但發狂,少腹硬滿、小便自利,為熱邪下陷瘀血,宜抵當湯攻瘀。

蓄血與濕熱發黃的區別
太陽病發黃,若脈沈結、少腹硬、小便不利,屬濕熱(氣分);若小便自利、發狂,屬瘀血(血分)。前者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後者用抵當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