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19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19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傷寒本自寒下,醫復吐下之,寒格,若食入口即吐,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
[治之小誤,變症亦輕,故製方用瀉心之半,上焦寒格,故用參薑,心下蓄熱,
故用芩連,嘔家不喜甘,故去甘草,不食則不吐,是心下無水氣,故不用薑夏,
要知寒熱相阻,則為格症,寒熱相結,則為痞症。
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
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〔各二兩〕,
右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[心下痞,按之濡,大便硬而不惡寒,反惡熱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
主之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
大黃〔二兩〕、黃連〔一兩〕,
右二味,以麻沸湯一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分溫再服。
[濡當作硬,按之濡下,當有大便硬,不惡寒反惡熱句,故立此湯,觀瀉心湯治
痞,是攻補兼施,寒熱並馳之劑,此則盡去溫補,獨任苦寒下泄之品,且用麻沸
湯漬,絞濃汁而生用之,利於急下如此,而不言及熱結當攻諸症,謬矣,夫按之
濡,為氣痞,是無形也,則不當下,且結胸症,其脈浮大者,不可下,則心下痞
而關上浮者,反可下乎,小結胸,按之痛者,尚不用大黃,何此比陷胸湯更峻,
是必有當急下之症,比結胸更甚者,故製此峻攻之劑也,學者用古方治今病,如
據此條脈症,而用此方,下咽即死耳,勿以斷簡殘文尊為聖經,而曲護甚說,以
遺禍後人也。
心下痞,大便硬,心煩不得眠,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附子瀉心湯
大黃〔二兩〕、黃連、黃芩〔各一兩〕、附子〔一枚別煮取汁〕,
右三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內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
[心下痞下,當有大便硬,心煩不得眠句,故用此湯,夫心下痞而惡寒者,表未
解也,當先解表,宜桂枝加附子,而反用大黃謬矣,既加附子,復用芩連,抑又
何也,若汗出是胃實,則不當用附子,若汗出為亡陽,又烏可用芩連乎,許學士
云,但師仲景意,不取仲景方,蓋謂此耳。
傷寒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,醫以
理中與之,利益甚,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、禹餘糧湯主之,復
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
[服湯藥而利不止,是病在胃,復以他藥下之,而利不止,則病在大腸矣,理中
非不善,但遲一著耳,石脂餘糧,助燥金之令,濇以固脫,庚金之氣收,則戊土
之濕化,若復利不止者,以腎主下焦,為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再利小便,以分
消其濕,蓋穀道既塞,水道宜通,使有出路,此理下焦之二法也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
赤石脂、禹餘糧湯〔各一斤〕,
右二味,以水六升,溫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[利在下焦,水氣為患也,唯土能制水,石者,土之剛也,石脂禹糧,皆土之精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
原本傷寒因寒邪引起腹瀉,醫生誤用催吐或瀉下法,導致寒熱格拒(寒格),若食物一入口就吐出,用此方治療。
配方: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各二兩,以水六升煮取二升,分兩次溫服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
若心下痞滿,按之柔軟,大便乾硬且不惡寒反惡熱,關脈浮者,用此方。
配方:大黃二兩、黃連一兩,用沸水一升浸泡片刻,濾渣後分兩次溫服。
附子瀉心湯
心下痞滿、大便硬、心煩失眠,卻又惡寒汗出者,用此方。
配方:大黃二兩,黃連、黃芩各一兩,另煮附子取汁。前三味以沸水二升浸泡,濾渣後加入附子汁,分兩次溫服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
傷寒誤治後腹瀉不止、心下痞硬,服瀉心湯無效,再誤用瀉藥致利不止。理中湯無效時,說明病在下焦,用此方。若仍不止,則需利小便。
配方:赤石脂、禹餘糧各一斤,水六升煮取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