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17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17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結而為陰,五藏之陽已竭也,外無煩躁潮熱之陽,舌無黃黑芒刺之胎,雖有硬滿
之症,慎不可攻,理中四逆輩溫之,尚有可生之義。
病人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傍,痛引小腹,入陰筋者,此名藏結,死。
[藏結有如結胸者,亦有如痞狀者,素有痞而在脅下,與下後而心下痞不同矣,
臍為立命之原,臍傍者,天樞之位,氣交之際,陽明脈之所合,少陽脈之所出,
肝脾腎三藏之陰,凝結於此,所以痛引小腹入陰筋也,此陰常在,絕不見陽,陽
氣先絕,陰氣繼絕,故死,少腹者,厥陰之部,兩陰交盡之處,陰筋者,宗筋也,
今入多有陰筋上衝小腹而痛死者,名曰疝氣,即是此類,然痛止便蘇者,金匱所
云入藏則死,入府則愈也,治之以茴香、吳萸等味而痊者,亦可明藏結之治法矣,
盧氏將種種異症,盡歸藏結,亦好奇之過也。
傷寒汗出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嘔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利
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[汗出而解,太陽症已罷矣,胃中不和,是太陽之餘邪,與陰寒之水氣,雜處其
中故也,陽邪居胃之上口,故心下痞硬,乾嘔而食臭,水邪居胃之下口,故腹中
雷鳴而下利也,火用不宣則痞硬,水用不宣則乾嘔,邪熱不殺穀則食臭,脅下即
腹中也,土虛不能制水,故腸鳴,此太陽寒水之邪,侵於形軀之表者已罷,而入
於形軀之裏者未散,故病雖在胃,而不屬陽明,仍屬太陽寒水之變耳。
生薑瀉心湯
生薑〔四兩〕、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〔各三兩〕、半夏〔半升〕、乾薑、黃連〔各
一兩〕、大棗〔十二枚〕,
右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至二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[按心下痞,是太陽之裏症,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,中見少陰,少陰者心也,心
為陽中之太陽,必其人平日心火不足,胃中虛冷,故太陽寒水得以內侵,虛陽鬱
而不舒,寒邪凝而不解,寒熱交爭於心下,變症蜂起,君主危矣,用熱以攻寒,
恐不戢而自焚,用寒以勝熱,恐召寇而自衛,故用乾薑芩連之苦入心化痞,人參
甘草之甘瀉心和胃,君以生薑,佐以半夏,倍辛甘之發散,兼苦寒之湧洩,水氣
有不散者乎,名曰瀉心,止戈為武之意也。
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
乾嘔心煩不得安,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
胃中空虛,客氣上逆,故使鞕也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[上條是汗解後水氣下攻症,此條是誤下後客氣上逆症,總是胃虛而稍有分別矣,
上條腹鳴下利,胃中猶寒熱相半,故云不和,此腹鳴而完整不化,日數十行,則
痞為虛痞,硬為虛硬,滿為虛滿也明矣,上條因水氣下趨,故不煩不滿,此虛邪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陰寒凝結的症狀與治療
若寒邪凝結屬陰證,五臟陽氣已衰竭,外表無煩躁、潮熱等陽熱症狀,舌苔無黃黑芒刺,即使有腹硬脹滿的症狀,也切勿攻下,應以理中湯、四逆湯等溫補方劑治療,尚有一線生機。
若病人脅下原有痞塊,連及臍旁,疼痛牽引小腹,甚至放射至生殖器,稱為「藏結」,屬死證。
生薑瀉心湯證
傷寒發汗後,表證雖解,但胃氣不和,出現心下痞硬、乾嘔、食物氣味、脅下有水氣、腸鳴腹瀉等症狀,宜用生薑瀉心湯。
甘草瀉心湯證
傷寒或中風誤用攻下後,患者嚴重腹瀉、食物不化、腸鳴如雷、心下痞硬脹滿、乾嘔心煩,醫者誤判為實熱再攻下,反使痞症加劇。此非熱結,實因胃虛氣逆,宜甘草瀉心湯。
方劑組成與用法
- 生薑瀉心湯:生薑四兩、人參、黃芩、甘草各三兩、半夏半升、乾薑、黃連各一兩、大棗十二枚。水煎分三次溫服。
- 甘草瀉心湯:即上方加重甘草用量,針對胃虛氣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