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16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16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大陷胸丸
大黃〔八兩〕、芒硝、杏仁、葶藶子〔各半升〕,
右大黃、葶藶搗篩,內杏仁、芒硝,合研如脂和散,取彈丸一枚,別搗甘遂末一
錢七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溫頓服之,一宿乃下,如不下更服,取下
為效。
[硝黃血分藥也,葶杏氣分藥也,病在表用氣分藥,病在裏用血分藥,此病在表
裏之間,故用藥亦氣血相須也,且小其制,而復以白蜜之甘以緩之,留一宿乃下,
一以待表症之先除,一以保腸胃之無傷耳。
小結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,小陷胸湯主之。
[結胸有輕重,立方分大小,從心下至小腹,按之石硬而痛不可近者,為大結胸,
正在心下未及脅腹,按之則痛,未曾石硬者,為小結胸,大結胸是水結在胸腹,
故脈沉緊,小結胸是痰結於心下,故脈浮滑,水結宜下,故用甘遂葶杏硝黃等下
之,痰結可消,故用黃連栝蔞半夏以消之,水氣能結而為痰,其人之陽氣重可知
矣。
小陷胸湯
黃連〔一兩〕、半夏〔半升〕、大栝蔞實〔一枚〕,
右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栝蔞取三升,去渣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
服。
結胸症,其脈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
[陽明脈浮大,心下反鞕,有熱屬藏者,可攻之,太陽結胸熱實,脈浮大者,不
可下,何也,蓋陽明燥化,心下硬,是浮大為心脈矣,火就燥,故急下之以存津
液,釜底抽薪法也,結胸雖因熱入所致,然尚浮大,仍為表脈,恐熱未實,則水
未結,若下之,利不止矣,故必待沉緊,始可下之,此又憑脈不憑症之法也。
結胸症具,煩躁者亦死。
[結胸是邪氣實,煩躁是正氣虛,故死。
問曰,病有結胸有藏結,其狀何如,答曰,按之痛,寸脈浮,關脈沈,名曰結胸
也,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名曰藏結,舌上
白胎滑者難治。
[結胸之脈沉緊者可下,浮大者不可下,此言其略耳,若按部推之,寸為陽,浮
為陽,陽邪結胸而不散,必寸部仍見浮脈,關主中焦,妄下而中氣傷故沈,寒水
留結於胸脅之間故緊,不及尺者,所重在關,故舉關以統之也,如結胸狀而非結
胸者,結胸則不能食,不下利,舌上燥而渴,按之痛,脈雖沈緊而實大,此則結
在藏而不在府,故見症種種不同,夫硬而不通謂之結,此能食而利亦謂之結者,
是結在無形之氣分,五藏不通,故曰藏結,與陰結之不能食而大便硬不同者,是
陰結尚為胃病,而無間於藏也,五藏以心為主,而舌為心之外候,舌胎白而滑,
是水來剋火,心火幾於熄矣,故難治。
藏結無陽症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
[結胸是陽邪下陷,尚有陽症見於外,故脈雖沉緊,有可下之理,藏結是積漸凝
白話文:
傷寒來蘇集卷二
大陷胸丸
大黃八兩、芒硝、杏仁、葶藶子各半升。
將大黃、葶藶子搗碎過篩,加入杏仁、芒硝,一起研磨成脂狀混合成散劑。取一顆彈丸大小的藥丸,另搗甘遂末一錢七分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至剩一升,溫熱後一次服下。服藥後一晚才會瀉下,若未瀉下可再服,以瀉下為見效。
小結胸病
症狀位於心下,按壓會痛,脈象浮滑者,用小陷胸湯治療。
小陷胸湯
黃連一兩、半夏半升、大栝蔞實一枚。
將三味藥以水六升煮沸,先煮栝蔞至剩三升,去渣後加入其餘藥材,煮至剩二升,去渣後分三次溫服。
結胸症的禁忌
若結胸症脈象浮大,不可用瀉下法,否則可能致死。
若結胸症伴隨煩躁,亦可能致死。
結胸與藏結的區別
問:結胸與藏結的症狀有何不同?
答:按壓疼痛,寸脈浮、關脈沈者為結胸;若症狀類似結胸但飲食正常,時常腹瀉,寸脈浮、關脈小細沈緊者為藏結。若舌苔白滑,則難治。
藏結的禁忌
藏結無陽症,不伴隨寒熱往來,患者安靜,舌苔滑者,不可用攻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