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15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15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之心中懊憹,瓜蒂散之心中溫溫欲吐,與心下滿而煩,黃連湯之胸中有熱,皆
是病發於陰。
結胸無大熱,但頭微汗出者,此為水結在胸脅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
[上條言熱入是結胸之因,此條言水結是結胸之本,互相發明結胸病源,若不誤
下,則熱不入,熱不入,則水不結,若胸脅無水氣,則熱必入胃而不結於胸脅矣,
此因誤下熱入,太陽寒水之邪,亦隨熱而內陷於胸脅間,水邪熱邪結而不散,故
名曰結胸,粗工不解此義,竟另列水結胸一症,由是多歧滋惑矣,不思大陷胸湯
丸,仲景用甘遂、葶藶何為耶,無大熱,指表言,未下時大熱,下後無大熱,可
知大熱乘虛入裏矣,但頭微汗者,熱氣上蒸也,餘處無汗者,水氣內結也,水結
於內,則熱不得散,熱結於內,則水不得行,故用甘遂以直攻其水,任硝黃以大
下其熱,所謂其次治六府也,又大變乎五苓、十棗等法。太陽誤下,非結胸即發
黃,皆因其先失於發汗,故致溼熱之為變也,身無大熱,但頭汗出,與發黃症同,
只以小便不利,知水氣留於皮膚,尚為在表,仍當汗散,此以小便利,知水氣結
於胸脅,是為在裏,故宜下解。
傷寒六七日,結胸熱實,脈沉緊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
[前條言病因與外症,此條言脈與內症,又當於熱實二字著眼,六七日中,詳辨
結胸有熱實,亦有寒實,太陽病誤下,成熱實結胸,外無大熱,內有大熱也,太
陰病誤下,成寒實結胸,胸中結硬,外內無熱症也,沉為在裏,緊則為寒,此正
水結胸脅之脈,心下滿痛,按之石硬,此正水結胸脅之症,然其脈其症,不異於
寒實結胸,故必審其為病發於陽,誤下熱入所致,乃可用大陷胸湯,是謂治病必
求其本耳。
太陽病,重發汗而復大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小有潮熱,從心
下至小腹,硬滿而痛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
[此妄汗妄下,將轉屬陽明而尚未離乎太陽也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渴,日晡
潮熱,是陽明病矣,然心下者,太陽之位,小腹者,膀胱之室也,從心下至小腹,
硬滿而痛不可近,是下後熱入水結所致,而非胃家實,故不得名為陽明病也,若
復用承氣下之,水結不散,其變不可勝數矣。
大陷胸湯
大黃〔六兩〕、芒硝〔一升〕、甘遂〔一錢七分〕,
右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大黃取二升,去滓,內芒硝,煮一二沸,內甘遂末,溫
服一升。得快利止後服。
結胸者,項亦強如柔痓狀,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丸。
[頭不痛而項猶強,不惡寒而頭汗出,故如柔痓狀,此表未盡除,而裏症又急,
丸以緩之,是以攻劑為和劑也。此是結胸症中或有此狀,若謂結胸者必如是,則
不當有湯丸之別矣。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心中煩悶不適,用瓜蒂散治療心中溫熱欲吐,以及胃脘脹滿而煩躁,黃連湯治療胸中有熱感,這些都是因陰分病變引發的症狀。
結胸證若無明顯高熱,僅頭部微微出汗,這是水氣停聚在胸脅所致,應以大陷胸湯治療。
(前段說明熱邪侵入是結胸的誘因,此段則指出水氣結聚是結胸的根本原因,兩者互為補充。若未誤用瀉下法,熱邪便不會內陷;熱邪不內陷,水氣也不會結聚。若胸脅無水氣停滯,熱邪必然進入胃部而非停於胸脅。此因誤下後熱邪內陷,太陽寒水之邪亦隨熱內結於胸脅,水熱互結不散,故稱「結胸」。庸醫不明此理,另設「水結胸」一症,徒增混淆。試想仲景用大陷胸湯、丸中的甘遂、葶藶,正是為攻逐水結。「無大熱」指表熱已退,誤下後熱邪乘虛入裏,僅頭部微汗是因熱氣上蒸,其餘部位無汗則是水氣內結之象。水結則熱不得散,熱結則水不得行,故用甘遂直攻水邪,配芒硝、大黃瀉下熱結,此為治腑病之法,與五苓散、十棗湯等方截然不同。太陽病誤下後,非結胸即發黃,皆因未及時發汗,導致濕熱變證。身無大熱而頭汗出,與發黃證相似,但若小便不利,為水氣停於肌表,仍當發汗;此處小便通利,說明水氣結於胸脅屬裏證,故宜瀉下。)
傷寒病六七日,出現結胸證且熱邪壅實,脈象沈緊,胃脘疼痛、按之硬如石塊,應以大陷胸湯治療。
(前段論病因與外證,此段論脈象與內證,關鍵在「熱實」二字。六七日間需辨明結胸有熱實與寒實之分:太陽病誤下成熱實結胸,外無大熱而內有熱結;太陰病誤下成寒實結胸,胸中硬滿而無熱象。脈沈主裏,緊主寒,此為水結胸脅之脈;胃脘滿痛、按之堅硬,為水結胸脅之證。然其脈證與寒實結胸相似,故須確認病發於陽經、因誤下熱入所致,方可使用大陷胸湯,此即「治病求本」。)
太陽病過度發汗又誤用峻下,五六日未解大便,舌乾口渴,傍晚輕度潮熱,從胃脘至小腹硬滿劇痛、拒按,應以大陷胸湯治療。
(此因誤汗誤下,病勢介於太陽與陽明之間。五六日不大便、舌燥口渴、日晡潮熱似陽明病,但疼痛範圍從心下(太陽病位)延伸至小腹(膀胱所居),是誤下後熱邪入裏與水互結所致,非陽明腑實,故不可稱陽明病。若誤用承氣湯瀉下,恐水結不散而變證叢生。)
大陷胸湯方
大黃六兩、芒硝一升、甘遂一錢七分。
以水六升先煮大黃,取二升去渣,加入芒硝煮沸,再入甘遂末,溫服一升。得暢瀉即停服。
結胸證若見項背強直如柔痙狀,瀉下後可緩解,宜用大陷胸丸。
(頭不痛而項強、不惡寒卻頭汗出,故似柔痙。此為表邪未盡而裏證急迫,改湯為丸以緩攻,實為以攻代和之法。此屬結胸證可能出現的兼症,非必然表現,否則不必分湯、丸兩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