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14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14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滋心肺,外溢皮毛,通調水道,一汗而解矣,本方治汗後表裏俱熱,燥渴煩躁不
眠等症,全同白虎,所異者,在表熱未解,及水逆與飲水多之變症耳,若謂此方
是利水而設,不識仲景之旨矣,若謂用此以生津液,則非滲洩之味所長也。
傷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當用茯苓甘草湯,卻治其厥,不爾水漬入胃,必
作利也。
[心下悸是有水氣,今乘其未及漬胃時,先治之,不致厥利相連,此治法有次第
也。
茯苓甘草湯
茯苓、桂枝〔各一兩〕、甘草〔一兩炙〕、生薑〔三兩〕,
右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[此方從桂枝加減,水停而悸,故去大棗,不煩而厥,故去芍藥,水宜滲洩,故
加茯苓,既云治水,仍任薑桂以發汗,不用豬澤以利小便者,防水漬入胃故耳,
與五苓治煩渴者不同法。
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,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
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裏未和也,十棗湯主
之。
[中風下利嘔逆,本葛根加半夏症,若表既解而水氣淫溢,不用十棗攻之,胃氣
大虛,後難為力矣,然下利嘔逆,固為裏症,而本於中風,不可不細審其表也,
若其人漐漐汗出,似乎表症,然發作有時,則病不在表矣,頭痛是表症,然
既不惡寒,又不發熱,但心下痞硬而滿,脅下牽引而痛,是心下水氣泛溢,上攻
於腦而頭痛也,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而頭痛,與承氣湯同,乾嘔汗出為在表,然
而汗出而有時更不惡寒,乾嘔而短氣,為裏症也明矣,此可以見表之風邪已解,
而裏之水氣不和也,然諸水氣為患、或喘、或湯、或噫、或悸、或煩、或利而不
吐,或吐而不利,或吐利而無汗,此則外走皮毛而汗出,上走咽喉而嘔逆,下走
腸胃而下利,浩浩莫禦,非得利水之峻劑以直折之,中氣不支矣,此十棗之劑,
與五苓、青龍、瀉心等法懸殊矣。太陽陽明合病,太陽少陽合病,俱下利嘔逆,
皆是太陽中風病根。
十棗湯
芫花〔熬赤〕、甘遂、大戟〔各等分〕。
右三味,各異搗篩,稱已合治之,以水一升半,煮大肥棗十枚,取八合,去棗,
內藥末,強人服一錢匕,羸人半錢,溫服之,平旦服,若下少病不愈者,明日更
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,糜粥自養。
陷胸湯證
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,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,所以成結胸者,
以下之太早故也。
[陽者,指外而言,形軀是也,陰者,指內而言,胸中心下是也,此指人身之外
為陽,內為陰,非指陰經之陰,亦非指陰症之陰,發陰發陽,俱指發熱,結胸與
痞,俱是熱症,作痞不言熱入者,熱原發於裏也,誤下而然不得散,因而痞硬,
不可以發陰作無熱解也,若作痞謂非熱症,瀉心湯不得用芩連大黃矣,若梔子豉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滋養心肺,向外滋潤皮膚毛髮,調節水道,透過發汗即可解除病症。此方用於治療發汗後表裡皆熱、口乾煩躁、失眠等症狀,與白虎湯效果相似,不同之處在於表熱未解,以及水逆與飲水過多引起的變症。若認為此方僅為利水而設,則未能理解張仲景的本意;若說此方用於生津,則非其滲洩之效所能達成。
傷寒患者四肢冰冷且心下悸動,應先治療水氣,使用茯苓甘草湯,再治療四肢冰冷。若不如此,水氣滲入胃部,必會導致腹瀉。(心下悸動是因水氣停滯,趁其未侵入胃時先治療,可避免四肢冰冷與腹瀉相繼發生,此為治療的次序。)
茯苓甘草湯
茯苓、桂枝(各一兩)、甘草(一兩,炙)、生薑(三兩)。
以上四味藥,以四升水煮至二升,去渣,分三次溫服。
(此方由桂枝湯加減而來,因水停而悸動,故去大棗;無煩躁而四肢冰冷,故去芍藥;水氣宜滲洩,故加茯苓。雖說治水,仍用薑桂發汗,而非豬苓、澤瀉利小便,是為防水氣侵入胃部,與五苓散治療煩渴的方法不同。)
太陽中風,出現腹瀉、嘔吐,須待表症解除後才能攻裡。若患者微微出汗、發作有定時、頭痛、心下痞硬脹滿、牽引脅下疼痛、乾嘔氣短、汗出但不惡寒,此為表症已解而裡症未和,應以十棗湯主治。
(中風伴隨腹瀉嘔吐,本屬葛根加半夏湯的適應症,但若表症已解而水氣泛濫,不用十棗湯攻之,胃氣將大虛,後續難以治療。腹瀉嘔吐雖為裡症,但根源在中風,需仔細辨別表症。若患者微微出汗似表症,但發作有定時,則病不在表;頭痛似表症,但不惡寒也不發熱,且心下痞硬脹滿、脅下疼痛,實為心下水氣上攻頭部所致,與傷寒多日不便而頭痛用承氣湯同理。乾嘔汗出似表症,但汗出有定時且不惡寒,乾嘔伴氣短,顯然為裡症。由此可見表症風邪已解,而裡症水氣未和。水氣為患可能表現為喘、渴、噫氣、心悸、煩躁、腹瀉不吐、吐而不瀉、吐瀉無汗等,此症則水氣外溢皮毛而汗出,上衝咽喉而嘔吐,下走腸胃而腹瀉,勢不可擋,需用峻烈利水劑直接化解,否則中氣不支。十棗湯與五苓散、青龍湯、瀉心湯等治法差異甚大。太陽陽明合病、太陽少陽合病皆可能出現腹瀉嘔吐,均屬太陽中風的根源。)
十棗湯
芫花(熬至赤色)、甘遂、大戟(各等分)。
將三藥分別搗碎篩勻,稱量後混合,以一升半水煮十枚肥棗,取八合,去棗後加入藥末。體壯者服一錢匕,體弱者服半錢,清晨溫服。若服後瀉下不多且病未癒,次日加半錢再服,得快利後以粥調養。
陷胸湯證
病發於陽(表)卻誤用下法,熱邪內陷形成結胸;病發於陰(裡)卻誤用下法,則形成痞症。結胸成因在於過早攻下。
(「陽」指外在形軀,「陰」指內在胸中心下,此處以人身外為陽、內為陰,非指經絡或寒熱之陰陽。發陰發陽皆指發熱,結胸與痞均為熱症。痞症未提熱入,因熱原發於裡,誤下後熱不得散而痞硬,不可誤解為無熱。若認為痞症非熱症,則瀉心湯不必用黃芩、黃連、大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