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二 (12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
桂枝之辛溫,入心而化液,更使煖水之多服,推陳而致新,斯水精四布而煩渴解,

輸精皮毛而汗自出,一汗而表裏頓除,又大變乎麻黃、桂枝、葛根、青龍等法也。

煖水可多服,則逆者是冷水,熱淫於內故不受寒,反與桂枝煖水,是熱因熱用法。

五苓因水氣不舒而設,是小發汗,不是生津液,是逐水氣,不是利水道。

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
[上條有表裏之症,此條有表裏之脈,互相發明五苓雙解之義,雖經發汗而表未

盡除,水氣內結,故用五苓,若無表症,當用白虎加人參湯矣。傷寒發汗解,復

煩而脈浮數者,熱在表未傳裏也,故用桂枝,此更加渴,則熱已在裏,而表邪未

罷,故用五苓。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病在表之表,宜麻黃湯,病在表之裏,宜

桂枝湯,病在裏之表,宜五苓散,若病裏之裏,當用豬苓湯,但利其水,不可用

五苓散,兼發其汗矣,要知五苓是太陽半表半裏之劑,歸重又在半表。

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

胃氣和則愈,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散苓主之。

[妄發其汗,津液太洩,故胃中乾,汗為心液,汗多則離中水虧,無以濟火,故

煩,腎中水衰,不能制火,故躁,精氣不能遊溢以上輸於脾,脾不能為胃行其津

液,胃不和,故不得眠,內水不足,須外水以相濟,故欲飲水,此便是轉屬陽明

症,水能制火而潤土,水土合和,則胃家不實,故病愈,但勿令恣飲,使水氣為

患而致悸喘等症也,所以然者,其人內熱尚少,飲不能多,勿多與耳,如飲水數

升而不解者,又當與人參白虎湯矣,若發汗後,脈仍浮,而微熱猶在表,未盡除

也,雖不煩而渴特甚,飲多即消,小便反不利,水氣未散也,傷寒者,傷於冬時

寒水之氣,太陽衛外之陽微,不足以禦邪,故寒水得以內侵,所以心下有水氣,

胸中之陽,又不足以散水氣,故煩渴而小便不利耳,小便由於氣化,肺氣不化,

金不生水,不能下輸膀胱,心氣不化離中水虛,不能下交於坎,必上焦得通,津

液得下,桂枝色赤入丙,四苓色白歸辛,丙辛合為水運,用之為散,散於胸中,

必先上焦如霧,然後下焦如瀆,何有煩渴癃閉之患哉,要知五苓,重在脈浮微熱,

不重在小便不利。

太陽病,其人發熱汗出,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,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

但以法救之,宜五苓散。

[此與前上半條同義,前條在大汗後,此在未汗前,即是太陽溫病,要知太陽溫

病,即是陽明來路,其徑最捷,不若傷寒中風,止從亡津液而後轉屬也,飲水是

治溫大法,庶不犯汗吐下溫之誤,夫五苓散,又是治飲多之法,夫曰轉屬是他經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
桂枝性味辛溫,能進入心經轉化為體液。若配合多飲溫水,可促進新陳代謝,使水分有效分布全身而解除煩渴,並將精微輸送至體表自然發汗。此方一次發汗即能同時解除表裡症狀,與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葛根湯、青龍湯等傳統用法大不相同。

強調多服溫水,正因病因是冷水停積體內。體內熱邪過盛時無法耐受寒涼,此時反用桂枝配合溫水,正是「以熱治熱」的治療原則。五苓散專為水氣運行不暢而設,作用在於輕微發汗而非生津,目的在疏通水氣而非單純利尿。

若發汗後仍脈浮數、煩渴者,宜用五苓散。前條論述表裡症狀,此條說明表裡脈象,兩者共同闡明五苓散雙解表裡的特性。即使已發汗而表證未盡除,體內水氣凝結時仍適用五苓散;若無表證,則該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脈浮數者可發汗:純表證用麻黃湯,表裡之間用桂枝湯,裡證初現用五苓散,完全入裡則該用豬苓湯(僅利水不發汗)。需知五苓散是太陽病半表半裡時期的方劑,重點偏重半表。

太陽病發汗過度導致胃燥、煩躁失眠、口渴時,應少量分次飲水使胃氣調和即愈。若伴隨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消渴,則用五苓散。誤汗會過度消耗津液,導致心腎陰虛火旺,脾胃輸布功能失調。此時適量補水可制火潤土,但過量恐引發水氣凌心等證。若飲水數升仍不解渴,當改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太陽病發熱汗出、不惡寒而渴者,表示已轉屬陽明病。此時應控制飲水量並用五苓散調理。此情況與前文所述原理相同,差別在於前條見於大汗後,此條見於未發汗前,實為太陽溫病(陽明病的前驅階段)。五苓散既能治療溫病初期,也是調節過量飲水的良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