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二 (11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
麻黃,加附子一枚炮。若小便不利,少腹滿者,去麻黃,加茯苓四兩。若喘者,

去麻黃,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。

[表雖未解,寒水之氣已去營衛,故於桂枝湯去薑棗,加細辛、乾薑、半夏、五

味,辛以散水氣而除嘔,酸以收逆氣而止欬,治裏之劑多於發表焉。小青龍與小

柴胡,俱為樞機之劑故皆設或然症,因各立加減法,蓋表症既去其半,則病機偏

於向裏,故二方之症多屬裏,仲景多用裏藥,少用表藥,未離於表,故為解表之

小方,然小青龍主太陽之半表裏,當用麻黃、桂枝,還重視其表,小柴胡主少陽

之半表裏,只用柴胡、生薑,但微解其表而已,此緣太少之陽氣不同,故用表藥

之輕重亦異。小青龍設或然五症,加減法內即備五方,小柴胡設或然七症,即具

加減七方,此仲景法中之法,方外之方,何可以三百九十七,一百一十三拘之。

傷寒心下有水氣,欬而微喘,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,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

也。

[水氣在心下則欬,為必然之症,喘為或然之症,亦如柴胡湯症,但見一症即是,

不必悉具,欬與喘,皆水氣射肺所致,水氣上升,是以不渴,服湯已而反渴,水

氣內散,寒邪亦外散也,此條正欲明服湯後渴者,是解候,恐人服止渴藥,反滋

水氣,故先提不渴二字作服,後提出渴者以明之,服湯即小青龍湯若寒既欲解,

而更服之,不惟不能止渴,且重亡津液,轉屬陽明而成胃實矣。能化胸中之熱氣

而為汗,故名大青龍,能化心下之水氣而為汗,故名小青龍,蓋大青龍表症多,

只煩躁是裏症,小青龍裏症多,只發熱是表症,故有大小發汗之殊耳。

[發汗利水,是治太陽兩大法門,發汗分形層之次第,利水定三焦之淺深,故發

汗有五法,麻黃湯汗在皮膚,乃外感之寒氣,桂枝湯汗在經絡,乃血脈之精氣,

葛根湯汗在肌膚,乃津液之清氣,大青龍汗在胸中,乃內擾之陽氣,小青龍汗在

心下,乃內畜之水氣,其治水有三法,乾嘔而欬,是水在上焦,在上者發之,小

青龍是也,心下痞滿,是水在中焦,中滿者瀉之,十棗湯是也,小便不利,是水

在下焦,在下者引而竭之,五苓散是也,其他壞症變症雖多,而大法不外是矣。

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裏症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

苓散主之,多服煖水汗出愈。

[表熱不解,內復煩渴者,因於發汗過多,反不受水者,是其人心下有水氣因離

中之真水不足,則膻中之火用不宣,邪水凝結於內,水飲拒絕於外,既不能外輸

於玄府,又不能上輸於口舌,亦不能下輸於膀胱,此水逆所由名也,勢必藉四苓

輩,味之淡者,以滲泄其水,然水氣或降,而煩渴未必除,表熱未必散,故必藉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
麻黃湯中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。若患者小便不暢、下腹脹滿,則去除麻黃,改加茯苓四兩。若有氣喘症狀,則去除麻黃,改加半升去皮尖的杏仁。

當表症未完全解除,寒水之氣已影響營衛時,需在桂枝湯基礎上去除生薑與大棗,加入細辛、乾薑、半夏、五味子。辛味藥材能散水氣止嘔,酸味藥材可收斂逆氣止咳,此時治療裡症的藥物多於解表藥。小青龍湯與小柴胡湯同屬調和樞紐的方劑,因此都設有應對不同症狀的加減法。由於表症已減半,病勢轉向裡症,故兩方主治多屬裡症。張仲景多用治裡藥物,少用解表藥,因尚未完全脫離表症,仍屬解表的小劑量方。但小青龍湯主治太陽經半表半裡證,需用麻黃、桂枝重視解表;小柴胡湯主治少陽經半表半裡證,僅用柴胡、生薑輕微解表,此因太陽與少陽陽氣強弱不同,解表藥用量亦有差異。小青龍湯針對五種可能症狀設加減法(實含五種變化方),小柴胡湯針對七種症狀設加減法(含七種變化方),此為仲景辨證體系中的靈活法則,不應被固定方劑數量所局限。

傷寒病若心下有水氣,出現咳嗽微喘、發熱但不口渴,適用小青龍湯。服藥後反覺口渴者,表示寒邪將退、病情將解。咳嗽是心下水氣的必然症狀,喘則是或然症狀,如同柴胡湯證「但見一症便是」,不需所有症狀俱全。咳喘皆因水氣上衝肺部所致,水氣上升故不渴;服藥後口渴,代表水氣內散、寒邪外解。此條文特別說明服藥後口渴是病癒徵兆,提醒勿誤服止渴藥而助長水氣。若寒邪已解仍繼續服用小青龍湯,非但不能止渴,反會耗傷津液,可能轉變為陽明胃實證。大青龍湯能化解胸中熱氣發汗,小青龍湯則化解心下水氣發汗,兩方差異在於:大青龍湯主治表症多(僅煩躁屬裡症),小青龍湯主治裡症多(僅發熱屬表症),故有發汗力度的區別。

治療太陽病主要有發汗與利水兩大法門:發汗需依病位層次(皮膚用麻黃湯、經絡用桂枝湯、肌膚用葛根湯、胸中用大青龍湯、心下水氣用小青龍湯);利水則按三焦定位(上焦水氣咳嘔用小青龍湯發散、中焦水氣痞滿用十棗湯攻瀉、下焦小便不利用五苓散滲利)。其他複雜變證雖多,治療大法不離此原則。

中風發熱逾六七日未解,出現煩躁、表裡俱病、口渴欲飲卻飲入即吐(稱為「水逆」),宜用五苓散,多次飲用溫水助發汗可癒。此因發汗過度導致內熱煩渴,心下水氣阻滯使真陰不足、心火不宣,邪水內結而拒飲,致水液無法正常輸布至體表、口腔或膀胱。此時需用四苓散等淡滲利水藥,但單除水氣未必能解煩渴與表熱,故須……(原文截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