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10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10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故耳。
大青龍湯
麻黃〔六兩〕、桂枝〔二兩〕、甘草〔二兩〕、杏仁〔四十枚〕、生薑〔三兩〕、
大棘〔十枚〕、石膏〔打碎〕,
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沬,內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取微似有
汗。
[此即加味麻黃湯也,諸症全是麻黃,而有喘與煩躁之不同,喘者是寒鬱其氣,
升降不得自如,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氣,煩躁是熱傷其氣,無津不能作汗,故特加
石膏之甘以生津,然其質沉,其性寒,恐其內熱頓除,而外之表邪不解,變為寒
中而協熱下利,是引賊破家矣,故必倍麻黃以發汗,又倍甘草以和中,更用薑棗
以調營衛,一汗而表裏雙解,風熱兩除,此大青龍清內攘外之功,所以佐麻桂二
方之不及也。
[麻黃湯症,熱全在表,桂枝症之自汗,大青龍之煩躁,皆兼裏熱,仲景於表劑
中便用寒藥以清裏,蓋風為陽邪,惟煩是中風面目,自汗乃煩之兆,躁乃煩之徵
汗出則煩得泄,故不躁,宜微酸微寒之味以和之,汗不出,則煩不得泄,故躁,
必甘寒大寒之品以清之,夫芍藥石膏,俱是裏藥,今人見仲景入表劑中,疑而畏
之,故不敢用,當用不用,以至陽明實熱,斑黃狂亂也,夫青龍以發汗名,其方
分大小,在麻黃之多寡,而不在石膏,觀小青龍之不用可知,石膏不能驅在表之
風寒,獨清中宮之燔灼,觀白虎湯之多用可知,世不審石膏為治煩,竟以發汗用
十劑云,輕可去實,豈以至堅至重之質而能散哉,汗多亡陽者,過在麻黃耳,用
石膏以清胃火,是仲景於太陽經中,預保陽明之先著,加薑棗以培中氣,又慮夫
轉屬太陰也。
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而欬,或渴或利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
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[發熱是表未解,乾嘔而欬,是水氣為患,水氣者,太陽寒水之氣也,太陽之化,
在天為寒在地為水,其傷人也,淺者皮肉筋骨,重者害及五藏,心下有水氣,是
傷藏也,水氣未入於胃,故乾嘔,咳者,水氣射肺也,皮毛者,肺之合,表寒不
解,寒水已留其合矣,心下之水氣,又上至於肺則肺寒,內外合邪,故欬也,水
性動,其變多,水氣下而不上,則或渴或利,上而不下,則或噎或喘,留而不行,
則小便不利,而小腹因滿也,製小青龍以兩解表裏之邪,復立加減法,以治或然
之症,此為太陽樞機之劑。水氣畜於心下,尚未固結,故有或然之症,若誤下,
則硬滿而成結胸矣。
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麻黃、細辛、乾薑〔各三兩〕、半夏、五味子〔各半斤〕,
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沬,內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若渴去半
夏,加括蔞根三兩。若微利去麻黃,加芫花,如雞子大,熬令赤色。若噫者,去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
大青龍湯
成分:麻黃(六兩)、桂枝(二兩)、甘草(二兩)、杏仁(四十枚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枚)、石膏(打碎)。
用法:以九升水先煮麻黃,煮至水量減少二升,去除浮沫,加入其餘藥材,煮取三升藥液,溫服一升,服後應微微出汗。
說明:此方為麻黃湯的加味版本,主要症狀與麻黃湯相似,但兼有喘症與煩躁之別。喘症是因寒氣鬱滯,氣機升降不暢,故加入杏仁以降氣;煩躁則是因熱傷氣津,無法發汗,故特別加入石膏以生津。但石膏性寒沈重,恐致內熱雖除而表邪未解,反成寒中或協熱下利,因此加倍麻黃以發汗,加倍甘草以調和中氣,並用薑棗調和營衛,使表裡雙解,風熱俱除。此為大青龍湯既能清內熱又能解表邪的功效,彌補了麻黃湯與桂枝湯的不足。
麻黃湯症為熱全在表,桂枝湯症的自汗與大青龍湯的煩躁則兼有裡熱。仲景在解表劑中加入寒藥以清裡熱,因風為陽邪,煩躁是中風的表現,自汗是煩躁的前兆,躁動則是煩躁的徵象。汗出則煩躁得以緩解,故不躁,宜用微酸微寒之藥調和;若汗不出,則煩躁無法緩解,故需甘寒大寒之品清熱。芍藥與石膏本為治裡之藥,今人見仲景用於表劑中,心生疑慮而不敢用,導致陽明實熱、發斑發黃、狂亂等症。
青龍湯以發汗為名,方劑分大小在於麻黃用量多寡,而非石膏。小青龍湯未用石膏,可知石膏不能驅散表寒,僅能清中焦熱燔;白虎湯重用石膏,可知其主清熱。世人誤以為石膏能發汗,實則石膏質重性寒,無法散邪。汗多亡陽之過在於麻黃過量,石膏之用是為清胃火,仲景於太陽病中預先保護陽明,加薑棗以培補中氣,防止病轉太陰。
小青龍湯
症狀:傷寒表症未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、發熱、咳嗽,或兼口渴、下利、噎塞、小便不利、少腹滿、喘等。
說明:發熱為表邪未解,乾嘔咳嗽為水氣所致。水氣屬太陽寒水之氣,傷人淺則在皮肉筋骨,重則影響五臟。心下有水氣,是傷及臟腑。水氣未入胃,故乾嘔;咳嗽因水氣上射於肺。表寒未解,寒水已留於肺,內外合邪故咳。水性多變,若水氣下行則口渴或下利,上行則噎塞或喘,停滯則小便不利、少腹滿。小青龍湯解表裡之邪,並設加減法以應對或然之症,為太陽病樞紐之劑。若水氣停聚心下未固結,則有或然之症;誤下則硬滿成結胸。
成分: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麻黃、細辛、乾薑(各三兩)、半夏、五味子(各半斤)。
用法:以一斗水先煮麻黃至水量減少二升,去浮沫,加入其餘藥材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
加減:
- 若口渴,去半夏,加栝蔞根三兩。
- 若輕微下利,去麻黃,加芫花(如雞子大,熬至赤色)。
- 若噎塞,去麻黃,加附子一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