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7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7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根稟氣輕清,而賦體厚重,此不惟取其輕以去實,復取其重以鎮動也,此又培土
寧風之法。
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
[不言兩經相合何等病,但舉下利而言,是病偏於陽明矣,太陽主表,則不合下
利,下利而曰必,必陽并於表,表實而裏虛耳,葛根為陽明經藥,惟表實裏虛者
宜之,而胃家實非所宜也,故仲景於陽明經中反不用葛根,若謂其能亡津液而不
用,則與本草生津之義背矣,若謂其能大開肌肉,似反加於汗出惡風之合病乎,
有汗無汗,下利不下利,俱得以葛根主之,是葛根與桂枝,同為解肌和中之劑,
與麻黃之專於發表不同。
大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[太陽陽明合病,太陽少陽合病,陽明少陽合病,必自下利,則下利似乎合病當
然之症,今不下利而嘔,又似乎與少陽合病矣,於葛根湯加半夏,兼解少陽半裏
之邪,便不得為三陽合病。
葛根湯
葛根〔四兩〕、麻黃〔二兩〕、生薑〔三兩〕、桂枝〔二兩〕、芍藥〔二兩〕、
甘草〔一兩〕、大棗〔十枚〕,
水一斗,先煮麻黃葛根,減二升,去沬,內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覆取微
似汗,不須啜粥,餘如桂枝法。
[輕可以去實,麻黃葛根是也,去沬者,止取其清陽發腠理之義也,葛根能佐麻
黃而發表,佐桂枝以解肌,不須啜粥者,開其腠理而汗自出,涼其肌肉而汗自止,
是涼散以驅風,不必溫中以逐邪矣。
桂枝加葛根湯
本方加葛根〔四兩〕,舊本有麻黃者誤。
葛根加半夏湯
本方加半夏〔半升〕。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
[風有陰陽,太陽中風,汗出脈緩者,是中於鼓動之陽風此汗不出而脈緊者,中
於凜冽之陰風矣,風令脈浮,浮緊而沉不緊,與傷寒陰陽俱緊之脈有別也,發熱
惡寒,與桂枝症同,身疼痛不汗出,與麻黃症同,惟煩躁是本症所獨,故製此方
以治風熱相搏耳,熱淫於內,則心神煩擾,風淫末疾,故手足躁亂,此即如狂之
狀也,風盛於表,非發汗不解,陽鬱於內,非大寒不除,此本麻黃症之劇者,故
於麻黃湯倍麻黃以發汗,加石膏以除煩。凡云太陽,便具惡寒頭痛,若見重者,
條中必更提之,凡稱中風,則必惡風,桂枝症復提惡風者,見惡寒不甚,此惡寒
甚,故不見其更惡風也。
傷寒脈浮緩,發熱惡寒,無汗煩躁,身不疼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症者,大青
龍湯發之。
[寒有重輕,傷之重者,脈陰陽俱緊而身疼,傷之輕者,脈浮緩而身重,亦有初
時脈緊漸緩,初時身疼,繼而不疼者,診者勿執一以拘也,本論云,傷寒三日,
陽明脈大,少陽脈小,脈弦細者屬少陽,脈浮緩者係太陰,可以見傷寒無定脈也,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葛根性質輕清,但質地厚重,不僅能利用其輕清之性祛除實邪,還能以厚重之質鎮定躁動,這是通過調理脾胃來安定風邪的方法。
當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時,必然會出現腹瀉,此時應以葛根湯治療。(註解:此處未說明兩經合病的具體症狀,僅提及腹瀉,說明病症偏向陽明。太陽主表證,通常不應出現腹瀉;若腹瀉且強調「必」,表示陽氣集中於體表,導致表實裏虛。葛根是陽明經藥物,適合表實裏虛者,但胃腑實熱者不宜,因此張仲景在陽明經證中反而不使用葛根。若因葛根可能耗損津液而不用,則與《本草》記載其能生津的作用矛盾。葛根能舒張肌肉,對於有汗惡風的合病似乎更適用。無論有汗無汗、腹瀉與否,均可用葛根治療,說明葛根與桂枝同為解肌調和之藥,與麻黃專用於發汗不同。)
若太陽與陽明合病時無腹瀉但嘔吐,則以葛根加半夏湯治療。(註解:太陽陽明合病、太陽少陽合病、陽明少陽合病通常伴隨腹瀉,嘔吐則類似少陽合病表現。加入半夏可兼解少陽半表半裏之邪,使其不屬三陽合病範疇。)
葛根湯方
葛根(四兩)、麻黃(二兩)、生薑(三兩)、桂枝(二兩)、芍藥(二兩)、甘草(一兩)、大棗(十枚)。
以十升水先煮麻黃、葛根,煮至減少二升後去浮沫,加入其餘藥材再煮取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蓋被微發汗,不需喝熱粥助汗,其餘注意事項同桂枝湯法。(註解:麻黃、葛根輕清能祛實邪,去沫是取其清陽發散腠理之效。葛根輔助麻黃發汗、協助桂枝解肌,不需熱粥是因藥物本身能開腠理發汗,涼潤肌肉而止汗,屬涼散驅風法,不必溫中逐邪。)
桂枝加葛根湯
原方加葛根(四兩)。舊版本誤載有麻黃。
葛根加半夏湯
原方加半夏(半升)。
太陽中風若見脈浮緊、發熱惡寒、全身疼痛、無汗煩躁,應以大青龍湯治療。(註解:風邪分陰陽,太陽中風若汗出脈緩屬陽風,無汗脈緊則屬陰風。脈浮緊但沈取不緊,與傷寒陰陽俱緊之脈不同。發熱惡寒與桂枝湯證相似,身痛無汗與麻黃湯證相同,唯獨煩躁是本證特點。此方針對風熱相搏:熱邪內擾則心煩,風邪侵襲四肢則躁動,類似「如狂」狀態。風邪盛於表需發汗,陽熱鬱內需大寒清解,故於麻黃湯基礎上加倍麻黃發汗,加石膏清煩。凡太陽病必具惡寒頭痛,若症狀加重條文中會強調;中風證必惡風,此處惡寒明顯故不提惡風。)
傷寒脈浮緩、發熱惡寒、無汗煩躁、身體不痛但沈重(時輕時重),且無少陰症狀者,亦可用大青龍湯發汗。(註解:傷寒輕重有別,重者脈緊身痛,輕者脈緩身重。脈象可能從緊轉緩,身痛亦可能減輕,診斷時需靈活。傷寒脈象多變,如陽明脈大、少陽脈弦細、太陰脈浮緩等,不可拘泥單一脈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