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6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6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見得汗下後,表未解者,更行桂枝湯,是治風寒之常法。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
麻黃〔四兩〕、杏仁〔五十粒〕、甘草〔二兩炙〕、石膏〔半斤〕,
水七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沬,內諸藥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。
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,若不結胸但頭汗出,餘處無汗,至頸而還,
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也。
[寒氣侵人,人即發熱以拒之,是為發陽,助陽散寒,一汗而寒熱盡解矣,不發
汗而反下之,熱反內陷,寒仔隨熱而入,入於胸必結,瘀熱在裏故也,熱氣炎上,
不能外發,故頭有汗而身無汗,若小便利,則濕熱下流,即內亦解,不利則濕熱
內蒸於藏府,黃色外見於皮膚矣。
傷寒瘀熱在裏,身必發黃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。
[熱反入裏,不得外越,謂之瘀熱,非發汗以逐其邪,濕氣不散,然仍用麻黃桂
枝,是抱薪救火矣,於麻黃湯去桂枝之辛甘,加連翹梓皮之苦寒,以解表清火而
利水,一劑而三善備,且以見太陽發熱之治,與陽明迥別也。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
麻黃、連翹、甘草、生薑〔各二兩〕、赤小豆〔一升〕、生梓白皮〔一斤〕、杏
仁〔四十粒〕、大棗〔十二枚〕,
以潦水一升,先煮麻黃,再沸去上沬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,半日服盡。
[此湯以赤小豆梓白皮為君,而反冠以麻黃者,以茲湯為麻黃湯之變劑也,瘀熱
在中,則心肺受邪,營衛不利,小豆赤色,心家之穀,入血分而通經絡,致津液
而利膀胱,梓皮色白,專走肺經,入氣分而理皮膚,清胸中而散瘀熱,故以為君,
更佐連翹、杏仁、大棗之苦甘,瀉心火而和營,麻黃、生薑、甘草之辛甘,瀉肺
火而調衛,潦水味薄,能降火而除濕,故以為使,半日服盡者,急方通劑,不可
緩也,此發汗利水,又與五苓雙解法徑庭矣。
右論麻黃湯變症。
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,無汗惡風者,葛根湯主之。
太陽病,項背強几几,而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[足太陽脈,自絡腦而還出下項,挾背脊,此從風池而入,不上干於腦而下行於
背,故頭不痛而項背強也,几几,項背牽動之象,動中見有強意,凡風傷衛分,
則皮毛閉,故無汗,風傷營分,則血動搖,故汗自出,不可以本症之無汗為傷寒,
他條之自汗出為中風也,桂枝大青龍症,惡風惡寒者,是中冬月之陰風,此惡風
不惡寒者,是感三時鼓動之陽風,風勝而無寒,故君葛根之甘涼,減桂枝之辛熱,
大變麻桂二湯溫散之法。內經云,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頭項,中央為土,
病在脾,俞在脊,又秋氣者,病在肩背,則知頸項強,不屬冬月之寒風。易以艮
為山,又以艮為背,山主靜,人以背應之,故元首四肢俱主動,而背獨主靜,葛
白話文:
傷寒來蘇集卷二
汗下後,表證未解,再用桂枝湯,這是治療風寒的常用方法。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組成和用法:麻黃四兩、杏仁五十粒、炙甘草二兩、石膏半斤,加水七升,先煮麻黃,水減至五升,去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溫服一升。
疾病發於陽位,卻用下法治療,導致熱邪內陷,形成結胸。如果沒有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止於頸部,小便不利,身體必定會發黃。
寒邪入侵人體,人體就會發熱來抵抗,這就是發熱於陽位。運用助陽散寒的方法,出一身汗後寒熱就能完全解除。如果不發汗而用下法治療,熱邪就會內陷,寒邪隨熱邪一起內侵,進入胸部就會形成結胸,這是因為瘀熱停滞在體內。熱邪向上炎升,不能外達,所以頭部出汗而身體不出汗。如果小便通利,則濕熱向下排出,體內也會好轉;如果小便不利,則濕熱內蒸於臟腑,黃色就會顯露於皮膚。
傷寒瘀熱內停,身體必定發黃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以治療。
熱邪內陷,不能外達,稱為瘀熱。如果不發汗驅邪,濕邪就不能消散。如果仍然使用麻黃湯或桂枝湯,就好比抱薪救火。因此在麻黃湯中去掉桂枝的辛溫,加入連翹、梓白皮的苦寒,以解表清熱利水,一劑藥就能達到三種功效,也可以看出治療太陽發熱與陽明熱證的不同。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組成和用法:麻黃、連翹、甘草、生薑各二兩,赤小豆一升,生梓白皮一斤,杏仁四十粒,大棗十二枚,加水一升,先煮麻黃,再次沸騰後去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分三次溫服,半日服完。
此湯以赤小豆和梓白皮為主藥,卻以麻黃冠名,是因為此湯是麻黃湯的加減方。瘀熱在內,心肺受邪,氣血運行不利。赤小豆紅色,是心臟的穀物,入血分,通經絡,滋養津液,利通膀胱;梓白皮色白,專入肺經,入氣分,理皮膚,清胸中瘀熱,所以作為君藥。再佐以連翹、杏仁、大棗的苦甘之味,瀉心火而調和營氣;麻黃、生薑、甘草的辛甘之味,瀉肺火而調和衛氣。潦水味淡,能降火除濕,故為使藥。半日服完,是因為這是急症通利方劑,不可延緩。這種發汗利水的方法,與五苓散的治療方法大相徑庭。
以上是關於麻黃湯變證的論述。
太陽病,項背強硬疼痛,無汗惡風,用葛根湯治療。
太陽病,項背強硬疼痛,並且汗出惡風,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。
足太陽經脈,從腦部絡脈而下,經過頸項,沿著脊背而下,這是從風池穴進入,不向上達腦部,而向下循行於背部,所以頭痛不甚而項背強硬。几几,是指項背牽引疼痛的樣子,動中帶有強烈的疼痛感。凡是風邪侵犯衛氣,則皮毛閉塞,所以不出汗;風邪侵犯營氣,則血液運行不暢,所以會出汗。不能將本證的無汗誤認為傷寒,其他條目的自汗誤認為中風。桂枝加葛根湯證,惡風惡寒,這是冬月陰寒之邪;本證惡風不惡寒,是感受三時之陽風。風邪盛行而無寒邪,所以選用葛根的甘寒之性,減少桂枝的辛熱之性,大大改變了麻黃湯、桂枝湯溫散的治療方法。《內經》說,東風生於春天,病在肝,其俞穴在頭項;中央屬土,病在脾,其俞穴在脊背;又秋氣病在肩背,由此可知頸項強硬疼痛,不屬於冬月的寒風。易經以艮為山,又以艮為背,山主靜,人以背應之,所以頭、四肢皆主動,而背部獨主靜,葛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