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4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4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乃得盡去而不留,故桂枝湯不必用麻黃,而麻黃湯不可無桂枝也,杏為心果,溫
能散寒,苦能下氣,故為驅邪定喘之第一品藥,桂枝湯發營中汗,須啜稀熱粥者,
以營行脈中,食入於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故耳,麻黃湯發衛中汗,不須啜稀
熱粥者,此汗是太陽寒水之氣,在皮膚間,腠理開而汗自出,不須假穀氣以生汗
也。
一服汗者,停後服,汗多亡陽,遂虛,惡風煩躁不得眠也,汗多者,溫粉撲之。
[此麻黃湯禁也,麻黃湯為發汗重劑,故慎重如此,其用桂枝湯,若不汗更服,
若病重更作服,若不出汗,可服至二三劑,又刺後,可復汗,汗後可復汗,下後
可復汗,此麻黃湯但云溫服八合,不言再服,則一服汗者,停後服,汗出多者,
溫粉撲之,自當列,此後大青龍煩躁在未汗先,是為陽盛,此煩躁在發汗後,是
為陰虛,陰虛則陽無所附,宜白虎加人參湯,若用桂附以回陽,其不殺人者鮮矣。
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圊便欲自可,
一日二三度發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,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,
更下更吐也,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得小汗出,身必癢,宜桂枝麻
黃合半湯。
[太陽病,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經盡故也,七八日不解,惡寒發熱如瘧,是
將轉係少陽矣,太陽以陽為主,熱多寒少,是主勝而客負,此為將解之症,若其
人不嘔,是胃無寒邪,圊便,是胃無熱邪,脈微緩,是脈有胃氣,一日二三度發,
是邪無可容之地,斯正勝而邪卻,可勿藥也,若其人熱多寒少,脈甚微而無和緩
之意,是弱多胃少曰脾病,此至陰虛矣,但惡寒而不惡熱,是二陽虛矣,陰陽俱
虛,當調其陰陽,陰陽和而病自愈不可更用汗吐下法也,若其人熱多寒少,而面
色緣緣正赤者,是陽氣怫鬱在表而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身必癢,汗出不徹,未
欲解也,可小發汗,故將桂枝麻黃湯,各取三分之一,合為半服而與之,所以然
者,以八九日來,正氣已虛,邪猶未解,不可更汗,又不可不汗,故立此和解法
耳,舊本俱作各半,今從宋本校正。
麻黃桂枝合半湯
桂枝湯三合,麻黃湯三合,併為六合,頓服。
後人算其分兩,合作一方,大失仲景製方之意。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,宜桂枝二,越
婢一湯,此條與上條中節同義。
[本論無越婢症,亦無越婢湯方,金匱要略有越婢湯方,世本取合者即是也,仲
景言不可發汗,則不用麻黃可知,言無陽,則不用石膏可知,若非方有不同,必
抄錄者誤耳,寧缺其方,勿留之以滋惑也。
右論麻黃桂枝合半湯脈症。
麻黃湯變症汗後虛症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桂枝湯不需使用麻黃,但麻黃湯中卻不能缺少桂枝。杏仁屬心經之藥,其性溫可驅散寒氣,味苦能降氣,因此是祛邪平喘的首選藥物。桂枝湯通過發汗作用調理營分,服用後需喝熱稀粥,因為營氣運行於血脈中,食物入胃後,濁氣歸於心,精氣輸布於經脈。而麻黃湯通過發汗作用調理衛分,不需喝熱稀粥,因為這種汗是太陽寒水之氣在皮膚間,腠理開洩而自然出汗,不需借助食物來催汗。
若服用一次即出汗,應停止後續服藥。出汗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,出現虛弱、怕風、煩躁失眠等症狀。出汗多時可用溫粉外敷(此為麻黃湯禁忌,因其為強力發汗劑,故需謹慎)。使用桂枝湯若不出汗可繼續服用,病情嚴重者可增加劑量,甚至可服至兩三劑。針刺後仍可發汗,汗後或瀉下後亦可再發汗。但麻黃湯僅說明溫服八合,未提及再服,故一次出汗即停服,汗多者外敷溫粉。大青龍湯證之煩躁出現在發汗前屬陽盛,而此煩躁在發汗後屬陰虛,陰虛則陽氣無所依附,宜用白虎加人參湯。若誤用桂枝、附子回陽,極易造成危險。
太陽病病程八九日,症狀如瘧疾般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患者不嘔吐,大小便正常,每日發作兩三次。脈象微緩者為將愈之兆;若脈微而惡寒,屬陰陽俱虛,不可再發汗、攻下或催吐。面色發紅者表示未愈,因未能微微汗出而身體發癢,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(太陽病七日以上自愈是因邪氣已盡。若七八日未愈出現寒熱如瘧,可能轉至少陽經。太陽病以陽氣為主,熱多寒少表示正氣勝邪氣負,為將解之症。不嘔說明胃無寒邪,二便正常說明胃無熱邪,脈微緩表示胃氣尚存,每日發作數次說明邪無容身之地,此時正氣勝邪氣退,可不藥而癒。若熱多寒少而脈極微弱無和緩之象,屬脾虛陰虧;僅惡寒不惡熱為陽氣虛,陰陽俱虛時應調和陰陽使病自愈,不可再用汗吐下法。若熱多寒少而面色通紅,是陽氣郁表不得宣洩,當汗不汗致身癢,汗出不徹未解,可小發汗,故取桂枝湯與麻黃湯各三分之一合為半劑服用。因病程日久正氣已虛而邪未解,既不可大汗又不可不汗,故立此和解法。原版本作"各半",現據宋本校正)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制法:取桂枝湯三合與麻黃湯三合混合為六合,一次頓服(後人折算分量合為一方,完全違背仲景制方原意)。
太陽病發熱惡寒、熱多寒少,若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,不可發汗,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(此條與上條中段同義。原文無越婢症及越婢湯方,《金匱要略》載有越婢湯方,後世版本合併有誤。仲景言"不可發汗"則不含麻黃,"無陽"則不含石膏,若非方劑不同必為抄錄之誤。寧缺方劑也不留疑誤)。
以上論述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脈症與麻黃湯變症及汗後虛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