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二 (3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
血從口鼻而出,或從目出,能不懼哉,愚故亟為校正,死誤人者多耳。

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

[汗者心之液,是血之變,見於皮毛者也,寒邪堅斂於外,腠理不能開發,陽氣

大擾於內,不能出玄府而為汗,故逼血妄行,而假道於肺竅也,今稱紅汗,得其

旨哉。

衄家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緊急,目直視,不能眴,不得眠。

[太陽之脈,起自目內眥上額,已脫血而復汗之,津液枯竭,故脈緊急,而目直

視也,亦心腎俱絕矣,目不轉,故不能眴,目不合,故不得眠。

脈浮緊者,法當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,假令尺中遲者,不可發汗,以營氣不足,

血少故也。

[脈浮緊者,以脈法論,當身疼痛,宜發其汗,然寸脈雖浮緊,而尺中遲,則不

得據此法矣尺主血,血少則營氣不足,雖發汗,決不能作汗,正氣反虛,不特身

疼不除而亡血亡津液之變起矣。假令是設辭,是深一層看法,此與脈浮數而尺中

微者同義,陽盛者不妨發汗,變症惟衄,衄乃解矣,陰虛者不可發汗,亡陽之變,

恐難為力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麻黃湯主之。

[三陽俱受氣於胸中,而部位則屬陽明,若喘屬太陽,嘔屬少陽,故胸滿而喘者,

尚未離乎太陽,雖有陽明可下之症,而不可下,如嘔多,雖有陽明,可攻之症,

而不可攻,亦以未離乎少陽也。

陽明病,脈浮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

[太陽有麻黃症,陽明亦有麻黃症,則麻黃湯不獨為太陽設也,見麻黃症即用麻

黃湯,是仲景大法。

右論麻黃湯脈症。

太陽病,十日已去,脈浮細而嗜臥者,外已解也,設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湯,

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

[脈微細,但欲寐,少陰症也,浮細而嗜臥,無少陰症者,雖十日後,尚屬太陽,

此表解而不了了之謂,設見胸滿嗜臥,亦太陽之餘邪未散,兼脅痛,是太陽少陽

合病矣,以少陽脈弦細也,少陽為樞,樞機不利,一陽之氣不升,故胸滿脅痛而

嗜臥,與小柴胡和之,若脈浮而不細,是浮而有力也,無胸脅痛,則不屬少陽,

但浮而不大,則不涉陽明,是仍在太陽也,太陽為開,開病反閤,故嗜臥,與麻

黃湯以開之,使衛氣行陽,太陽仍得主外而喜寤矣,與太陽初病,用以發汗不同,

當小其制而少與之。

右論麻黃湯,柴胡湯,相關脈症。

麻黃湯

麻黃〔二兩去節〕、桂枝〔二兩〕、甘草〔一兩炙〕、杏仁〔七十個去尖〕,

水九升,先煮麻黃減一升,去沬,內諸藥,煮二升半,溫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

不須啜粥,餘如桂枝法。

[麻黃色青入肝,中空外直,宛如毛竅骨節狀,故能旁通骨節,除身疼,直達皮

毛,為衛分驅風散寒第一品藥,然必藉桂枝入心通血脈,出營中汗,而衛分之邪,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

血從口鼻或眼睛流出,怎能不讓人害怕?我因此趕緊加以修正,以免誤人性命的情況過多。

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但身體無汗,若自行流鼻血,病情會好轉。
[汗是心的液體,由血液變化而來,顯現在皮膚表面。寒邪強烈收斂於體外,毛孔無法張開,體內陽氣過度躁動,無法從毛孔排出形成汗液,因此迫使血液亂行,從鼻腔流出,現今稱為「紅汗」,確實抓住了要旨。

經常流鼻血的人不可發汗,若發汗,額頭會凹陷,脈搏緊急,眼睛直視無法轉動,且無法入睡。
[太陽經的脈絡起於眼內角,上行至額頭。失血後又發汗,津液枯竭,因此脈搏緊急、眼睛直視,這也表示心腎功能衰竭。眼睛無法轉動,故不能眨眼;無法閉合,故難以入眠。

脈象浮緊者,按理應身體疼痛,適合用發汗法治療。但若尺脈遲緩,則不可發汗,因營氣不足、血量少的緣故。
[脈浮緊者,依脈法應身體疼痛,宜發汗。然而寸脈雖浮緊,尺脈卻遲緩,便不能照此處理。尺脈主血,血少則營氣不足,即使發汗也無法出汗,反而使正氣虛弱,不僅身體疼痛未除,更可能引發失血、津液耗竭等變故。「假令」是假設語氣,深入一層來看,此與「脈浮數而尺脈微弱」同理。陽氣盛者發汗無妨,頂多流鼻血後病情緩解;陰虛者不可發汗,否則陽氣耗盡的變症恐難輓救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,氣喘且胸悶者,不可用瀉下法,應以麻黃湯為主。
[三陽經之氣皆受於胸中,但部位屬陽明。若氣喘屬太陽,嘔吐屬少陽,則胸悶氣喘者仍未脫離太陽病範疇。即使有陽明病的可瀉下症狀,也不可瀉下;如同嘔吐嚴重時,雖有陽明病可攻下的症狀,亦不可攻下,因未脫離少陽病。

陽明病,脈浮、無汗且氣喘者,發汗即可痊癒,宜用麻黃湯。
[太陽病有麻黃湯症,陽明病也有麻黃湯症,故麻黃湯不僅限於太陽病。只要符合麻黃湯症即用麻黃湯,是仲景的重要法則。

麻黃湯相關脈症總結
太陽病超過十日,脈浮細且嗜睡者,表症已解。若胸悶脅痛,予小柴胡湯;若脈僅浮,則予麻黃湯。
[脈微細、嗜睡屬少陰病症。若脈浮細嗜睡但無少陰症狀,即使十日後仍屬太陽病,此為表症解除後未完全康復的狀態。若兼胸悶嗜睡,是太陽病餘邪未散;加上脅痛,則為太陽少陽合病(少陽脈弦細)。少陽為樞紐,功能失常則陽氣不升,故胸悶脅痛嗜睡,予小柴胡湯調和。若脈浮不細(浮而有力),無胸脅痛,則不屬少陽;浮而不大則未涉陽明,仍在太陽病範疇。太陽主「開」,病卻反「闔」,故嗜睡,用麻黃湯「開」之,使衛氣行於陽分,太陽功能恢復則清醒。此與太陽病初起用麻黃湯發汗不同,需減量謹慎使用。

麻黃湯方劑
麻黃(二兩,去節)、桂枝(二兩)、甘草(一兩,炙)、杏仁(七十枚,去尖)。
以九升水先煮麻黃,減一升後去浮沫,加入餘藥煮至二升半,溫服八合,蓋被微發汗,不需喝粥,其餘同桂枝湯用法。
[麻黃色青入肝,中空外直,形似毛孔骨節,故能通達骨節、緩解身痛,直透皮毛,為驅散衛分風寒的首選藥。但需配合桂枝入心通血脈,引營分之汗外出,才能驅散衛分之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