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來蘇集卷二 (2)
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
因心下水氣者,亦當發汗,故必審其尺脈,尺中脈微為裏虛,裏虛者,必須實裏,

欲津液和,須用生津液,若坐而待之,則表邪愈盛,心液愈虛,焉能自汗,此表

是帶言,只重在裏,至於自汗出,則裏實而表和矣。

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,風則傷衛寒則傷營,營衛俱病,骨肉煩疼

當發其汗也。

[風寒本自相因,必風先開腠理,寒得入於經絡,營衛俱傷,則一身內外之陽不

得越,故骨肉煩疼,脈亦應其象而變見於寸口也,緊為陰寒,而從浮見,陰盛陽

虛,汗之則愈矣。緊者急也,即數也,緊以形象言,數以至數言,緊則為寒,指

傷寒也,數則為熱,指發熱也,辭異而義則同,故脈浮數浮緊者,皆是麻黃症。

脈法以浮為風,緊為寒,故提綱以脈陰陽俱緊者名傷寒,大青龍脈亦以浮中見緊,

故名中風,則脈但浮者,正為風脈,宜麻黃湯,是麻黃湯固主中風脈症矣,麻黃

湯症,發熱骨節疼,便是骨肉煩疼,即是兩寒兩傷,營衛俱病,先輩何故以大青

龍治營衛兩傷,麻黃湯治寒傷營而不傷衛,桂枝湯治風傷衛而不傷營,曷不以桂

枝症之惡寒,麻黃症之惡風,一反勘耶,要之冬月風寒,本同一體,故中風傷寒,

皆惡風惡寒,營病衛必病,中風之重者,便是傷寒,傷寒之淺者,便是中風,不

必在風寒上細分,須當在有汗無汗上著眼耳。

太陽病,脈浮緊,無汗,發熱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症仍在,此當發其汗,麻

黃湯主之,服藥已微除,其人發煩目瞑,劇者必衄,衄乃解,所以然者,陽氣重

故也。

[脈症同大青龍而異者,外不惡寒,內不煩躁耳,發於陽者七日愈,八九日不解,

其人陽氣重可知,然脈緊無汗,發熱身疼,是麻黃症未罷,仍與麻黃,只微除在

表之風寒,而不解內擾之陽氣,其人發煩目瞑見不堪之狀可知,陽絡受傷,必逼

血上行而衄矣,血之與汗異名同類,不得汗,必得血,不從汗解,而從衄解,此

與熱結膀胱,血自下者,同一局也。太陽脈,從自目內眥絡陽明脈於鼻,鼻者陽

也,目者陰也,血雖陰類,從陽氣而升,則從陽竅而出,故陽盛則衄,陽盛則陰

虛,陰虛則目瞑也。解後復煩,煩見於內,此餘邪未盡,故用桂枝更汗,微除發

煩,是煩於外見,此大邪已解,故不可更汗,仲景每有倒句法,前輩隨文衍義,

謂當再用麻黃以散餘邪,不知得衄乃解句何處著落。

傷寒脈浮緊者,麻黃湯主之,不發汗,因致衄。

[脈緊無汗者,當用麻黃湯發汗,則陽氣得泄,陰血不傷,所謂奪汗者無血也,

不發汗,陽氣內擾,陽絡傷則衄血,是奪血者無汗也,若用麻黃湯再汗,液脫則

斃矣,言不發汗因致衄,豈有因致衄更發汗之理乎,觀少陰病無汗而強發之,則

白話文:
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
當體內有水氣停滯時,也應發汗治療,但需先診察尺脈。若尺脈微弱表示裡虛,此時必須先充實內在。要使津液調和,需主動生津,若被動等待,表邪會更盛而心液更虛,難以自然出汗。此處雖提及表症,重點實則在裡症,待自汗出現時,表示裡氣已充實而表氣自然調和。

寸口脈浮緊時,浮脈主風邪,緊脈主寒邪。風邪易傷衛氣,寒邪易傷營血,當營衛俱病時,會出現筋骨肌肉痠痛,此時應發汗治療。風寒常相互影響,風邪先使毛孔開洩,寒邪趁機侵入經絡,導致內外陽氣受阻,故脈象顯現於寸口。緊脈屬陰寒,浮脈顯現則陰盛陽虛,發汗即可治癒。緊脈指脈象緊繃,與數脈(快速)本質相通,緊主傷寒,數主發熱,二者表述不同但病理相同,故浮緊或浮數脈皆適用麻黃湯證。

麻黃湯適用於發熱、關節疼痛(即營衛俱傷),傳統將大青龍湯治營衛兩傷、麻黃湯專治寒傷營、桂枝湯專治風傷衛的分類有待商榷。實際上冬季風寒本為一體,中風與傷寒皆會惡風惡寒,營病必連帶衛病。重度中風即為傷寒,輕度傷寒即為中風,關鍵在辨別有汗無汗,而非過度區分風寒。

太陽病症見脈浮緊、無汗、發熱身痛,即使病程延至八九日,只要表症仍在,仍應發汗,主方為麻黃湯。服藥後若症狀稍減卻出現煩躁、畏光,嚴重者會流鼻血,衄血後病解,此因陽氣過盛所致。此證與大青龍湯證相似,但無惡寒煩躁。若衄血後仍煩躁,表示餘邪未清,可改用桂枝湯;若僅輕微煩躁,則不可再發汗。

傷寒脈浮緊當用麻黃湯發汗,使陽氣外洩而不傷陰血。若不發汗導致陽氣內迫而衄血,此時不可再發汗,否則恐致陰液耗脫。原文「不發汗因致衄」已明示衄血後不宜再汗,強行發汗將危及生命(參見少陰病誤汗之戒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