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傷寒來蘇集卷二 (1)
傷寒來蘇集卷二 (1)
1. 傷寒來蘇集卷二
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
[太陽主一身之表,風寒外束,陽氣不伸,故一身盡疼,太陽脈抵腰中,故腰痛,
太陽主筋所生病,諸筋者,皆屬於節,故骨節疼痛,從風寒得,故惡風,風寒客
於人則皮毛閉,故無汗,太陽為諸陽主氣,陽氣鬱於內,故喘,太陽為開,立麻
黃湯以開之,諸症悉除矣。麻黃八症,頭痛發熱惡風,同桂枝症,無汗身疼,同
大青龍症,本症重在發熱身疼,無汗而喘。本條不冠傷寒,又不言惡寒,而言惡
風,先輩言麻黃湯主治傷寒,不治中風,似非確論,蓋麻黃湯、大青龍湯,治中
風之重劑,桂枝湯、葛根湯,治中風之輕劑,傷寒可通用之,非主治傷寒之劑也。
脈浮者,病在表,可發汗,麻黃湯,脈浮而數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。
[前條論症,此條論脈,言浮而不言遲弱者,是浮而有力也,然必審其熱在表,
乃可用,若浮而大,有熱屬藏者,當攻之,不令發汗矣,若浮數而痛偏一處者,
身雖疼,不可發汗。數者急也,即緊也,緊則為寒,指受寒而言,數則為熱,指
發熱而言,辭雖異而意則同,故脈浮緊者,即是麻黃湯症。
脈浮而數,浮為風,數為虛,風為熱,虛為寒,風虛相搏,則酒淅惡寒也。
[脈浮為在表者何,以表有風邪故也,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數本為熱,而從浮
見,則數為虛矣,風為陽邪,陽浮則熱自發,數為陽虛,陽虛則畏寒,凡中風寒,
必發熱惡寒者。風虛相博而然也。
諸脈浮數,當發熱而洒淅惡寒,若有痛處,飲食如常者,畜積有膿也。
[浮數之脈,而見發熱惡寒之症,不獨風寒相同,而癰瘍亦有然者,此浮為表而
非風,數為實熱而非虛矣,發熱為陽浮,而惡寒非陽虛矣,若欲知其不是風寒,
當以內外症辨之,外感則頭項痛、身痛、骨節痛、腰脊痛,非痛偏一處也,外感
則嘔逆或乾嘔,不得飲食如常,如此審之,有畜積而成癰膿者,庶不致誤作風寒
治,則舉瘡家一症例之,治傷寒者,見脈症之相同,皆當留意也。
瘡家身雖疼,不可發汗,汗出則痙。
[瘡家病與外感不同,故治法與風寒亦異,若以風寒之法治之,其變亦不可不知
也,瘡雖痛偏一處,而血氣壅遏,亦有遍身疼者,然與風寒有別,汗之則津液越
出,筋脈血虛,攣急而為痙矣,諸脈症之當審正此故耳。
脈浮數者,法當汗出而愈,若身重心悸者,不可發汗,當自汗出乃解,所以然者,
尺中脈微,此裏虛,須表裏實,津液自和,便汗出愈。
[脈浮數者,於脈法當汗,而尺中微,則不敢輕汗,以麻黃為重劑故也,此表指
身,裏指心,有指營衛而反遺心悸者,非也,身重是表熱,心悸是裏虛,然悸有
白話文:
《傷寒來蘇集卷二》:
太陽病症狀為頭痛、發熱、全身及骨節疼痛、怕風無汗且氣喘時,應使用麻黃湯治療。
太陽經主管體表,風寒侵襲體表會阻礙陽氣運行,導致全身疼痛。太陽經脈行至腰部,故會腰痛;太陽經主司筋脈,筋脈連接關節,因此關節疼痛。風寒侵襲使人怕風,寒邪閉塞毛孔導致無汗。太陽經統領陽氣,陽氣鬱積體內引發氣喘。麻黃湯能解表發汗,消除所有症狀。
麻黃湯適用八種症狀:頭痛、發熱、怕風(與桂枝湯症相同),無汗、身痛(與大青龍湯症相同),但主要針對發熱身痛、無汗氣喘。此條文未明確區分傷寒或中風,傳統認為麻黃湯專治傷寒不治中風的觀點不完全正確。實際上麻黃湯和大青龍湯可治嚴重中風,桂枝湯和葛根湯治輕微中風,這些方劑也可通用於傷寒。
脈象浮表示病在體表,可用麻黃湯發汗;脈浮且數(快速)也可用麻黃湯。脈浮有力且確認熱在體表才適用,若脈浮大伴隨內臟實熱則不宜發汗。脈數代表緊急,與「緊脈」都指受寒,數脈也反映發熱,兩者意義相通,故脈浮緊即是麻黃湯適應症。
脈浮數時,浮主風邪,數主虛弱。風屬熱,虛屬寒,風寒相搏會導致怕冷發抖。脈浮因體表有風邪,正氣虛則邪氣易侵;數脈本屬熱,但與浮脈並見則反映陽虛。風為陽邪會引發發熱,陽虛則畏寒,故中風寒者必發熱惡寒。
若脈浮數伴隨發熱惡寒,且局部疼痛但飲食正常,可能是體內化膿。此情況浮脈僅表病位在表,數脈為實熱非虛,需與外感區別:外感會全身多處疼痛並嘔吐,不會飲食如常。辨明是否為瘡癰膿腫,避免誤治。
瘡病患者即使全身疼痛也不可發汗,否則會因津液耗損導致抽搐。瘡病與外感不同,若誤用風寒治法,可能使氣血更虛而痙攣。
脈浮數本應發汗治癒,但若身體沈重、心悸則不可發汗,需待自汗而解。因尺脈微弱表示裏虛,須待表裏氣血充實、津液調和才會自然汗出痊癒。此時身重是表熱,心悸是裏虛,需謹慎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