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0)

1. 卷一

明乃血所生病,血處則筋急,且攣急為燥症,燥化又屬陽明故也,曰太陽主筋,

所生病非太陽乎,曰太陽脈盛於背,故背中脈,太陽居其四行,陽明脈盛於足,

故兩足脈,陽明居其六行,內經曰,身重難以行者,胃脈在足也,是腳攣當屬陽

明矣,故頭痛強背強腰脊強,凡身以後者屬太陽,頸動几几,腳攣急,風身以前

者屬陽明,即如痙病,項強急,時發熱,獨頭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太陽也,

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必齘齒,腳攣急者,陽明也,愚謂仲景雜病論,亦應分六

經者,此類是與。自汗心煩惡寒,皆陽虛症,獨以腳攣急,認是陰虛,咽乾煩躁,

皆陽盛症,獨以厥認為亡陽,獨處藏奸,惟仲景獨能看破。曰反與,曰少與,是

用成方,曰作,曰更作,是製新方。兩若字,有不必然意。

甘草乾薑湯

炙草〔四兩〕、乾薑〔二兩〕,

水三升,煮一升五合,分溫再服。

芍藥甘草湯

芍藥〔四兩〕、炙草〔四兩〕,

法如前。

[問曰,仲景每用桂附以回陽,此只用芍藥乾薑者何,曰,斯正仲景治陽明之大

法也,太陽少陰,從本從標,其標在上,其本在下,其標在外,其本在內,所謂

亡陽者,亡腎中之陽也,故用桂附之下行者回之,從陰引陽也,陽明居中,故不

從標本,從乎中治,所謂陽者,胃陽也,用甘草乾薑以回之,從乎中也,然太少

之陽不易回,回則諸症悉解,陽明之陽雖易回,回而諸症仍在,變症又起,故更

作芍藥甘草湯繼之,少與調胃承氣和之,是亦從乎中也,此兩陽合明,氣血俱多

之部,故不妨微寒之而微利之,與他經亡陽之治不同,此又用陰和陽之法。桂枝

辛甘,走而不守,即佐以芍藥,亦能亡陽,乾薑辛苦,守而不走,故君以甘草,

便能回陽,以芍藥之酸收,協甘草之平降,位同力均,則直走陰分,故腳攣可愈,

甘草乾薑,得理中之半,取其守中,不須其補中,芍藥甘草湯,得桂枝之半,用

其和裏,不許其攻表。

[右論疑似桂枝症。

白話文:

卷一

眼睛的疾病多與血有關,血瘀滯則筋脈緊繃,而筋脈攣急屬於燥症,燥症又與陽明經相關。有人問:「太陽經主導筋脈,難道筋病不屬於太陽經嗎?」回答說:「太陽經的脈氣旺盛於背部,因此背部中央的經脈中,太陽經佔據四行;陽明經的脈氣旺盛於足部,因此兩足的經脈中,陽明經佔據六行。」《內經》提到:「身體沈重難以行動,是因為胃經的脈氣在足部。」因此,腳部攣急應歸屬於陽明經。

頭痛、背部強直、腰脊強硬,凡是身體後側的症狀都屬於太陽經;頸部僵硬、腳部攣急、身體前側的症狀則屬於陽明經。例如痙病(痙攣性疾病),若出現項部強直、時而發熱、頭部搖動、突然牙關緊閉、背部反張(角弓反張)等症狀,屬於太陽經;若出現胸悶、牙關緊閉、躺臥時背部無法貼床、必定咬牙、腳部攣急等症狀,則屬於陽明經。我認為張仲景的《雜病論》也應按六經分類,此類病症即是例證。

自汗、心煩、惡寒,這些都是陽虛的症狀,唯獨腳部攣急被認為是陰虛;咽乾、煩躁,這些都是陽盛的症狀,唯獨四肢厥冷被認為是亡陽。這些獨特的表現隱藏著病機,只有張仲景能洞察。

「反與」、「少與」是指使用現成的方劑;「作」、「更作」則是指創制新的方劑。文中的「若」字,帶有不必然的含義。

甘草乾薑湯
炙甘草(四兩)、乾薑(二兩),
以三升水煮至一升五合,分兩次溫服。

芍藥甘草湯
芍藥(四兩)、炙甘草(四兩),
煎服方法同前。

有人問:「張仲景常用桂枝、附子來回陽,此處為何只用芍藥、乾薑?」回答說:「這正是張仲景治療陽明經病的大法。太陽經與少陰經,既從標治也從本治,其標在上,其本在下;其標在外,其本在內。所謂亡陽,是指腎中之陽衰亡,因此用桂枝、附子等下行之藥來回陽,這是『從陰引陽』的方法。陽明經居中,因此不從標本論治,而是從中焦調治。所謂的陽,是指胃陽,用甘草、乾薑來回陽,這是『從中調治』的方式。然而,太陽經與少陰經的陽氣不易恢復,一旦恢復,諸症皆解;陽明經的陽氣雖易恢復,但恢復後其他症狀仍可能持續,甚至出現新的變症,因此需再以芍藥甘草湯調理,或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調和,這也是『從中調治』的原則。陽明經是兩陽合明,氣血俱盛之處,因此可以稍微用寒涼或通利之藥,與其他經的亡陽治法不同,這是『用陰和陽』的方法。」

桂枝辛甘,性走而不守,即使配伍芍藥,仍可能導致陽氣耗散;乾薑辛苦,性守而不走,因此以甘草為君藥,便能回陽。芍藥的酸收之性,配合甘草的平降作用,兩者藥力相當,能直達陰分,因此腳部攣急可愈。甘草乾薑湯取理中湯的一半,取其守中焦之效,不需補中;芍藥甘草湯取桂枝湯的一半,用其調和裏氣,而不取其解表發汗之效。

(以上論述疑似桂枝湯證的辨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