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19)
卷一 (19)
1. 卷一
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五升,內桂,煮三升,溫服,日再服,夜一服。
葛根黃連芩湯
葛根〔半觔〕、黃連〔三兩〕、黃芩〔三兩〕、甘草〔二兩炙〕,
水八升,先煮葛根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分溫二服。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
桂枝〔四兩〕、生薑〔三兩〕、甘草〔二兩炙〕、大棗〔十二枚〕、附子〔三枚〕,
水六升,煮二升,分溫三服。
桂枝加厚朴杏仁湯
本方加厚朴〔二兩去皮〕、杏仁〔五十枚〕,
水七升,微火煮三升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桂枝加芍藥湯
本方加芍藥〔三兩〕。
桂枝加大黃湯
本方加大黃〔二兩〕、芍藥〔三兩〕,
[按,論中無芍藥,疑誤。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
茯苓〔四兩〕、桂枝〔三兩〕、白朮〔二兩〕、甘草〔二兩〕,
水六升,煮三升,分溫三服。
桂枝加桂湯
本方加桂枝〔二兩〕。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
桂枝、蜀漆、生薑〔各三兩〕、甘草〔二兩〕、大棗〔十二枚〕、龍骨〔四兩〕、
牡蠣〔五兩〕。
水一斗二升,煮蜀漆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
桂枝〔一兩〕、甘草、龍骨、牡蠣〔熬各二兩〕,
水五升,煮二升半,溫服八合。
右方共一十八首。
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,此
誤也,得之便厥咽中乾,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,若厥愈足
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,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週胃承氣湯。
[此非桂枝症,兩形似桂枝症,碔砆類玉,大宜著眼。桂枝症以自汗出為提綱,
然除頭痛發熱,惡寒惡風,及鼻鳴乾嘔外,有一件不合桂枝者,即不得以自汗出,
為主張矣,此條中腳攣急一件不合桂枝症,便當於其合處推求,而自汗出是合桂
枝症,便當於自汗出處推求,太陽有自汗症,陽明亦有自汗症,則心煩微惡寒,
是陽明表症小便數,腳攣急,是陽明裏症,便當認為陽明傷寒,而非太陽中風矣,
然症不在表,不當用桂枝湯,不在裏,不當用承氣湯,症在半表半裏,法當去桂
枝薑棗之散,而任芍藥甘草之和矣,芍藥酸寒,用以止煩斂自汗而利小便,甘草
甘平,用以瀉心散微寒而緩攣急,斯合乎不從標本,從乎中治之法也,反用桂枝
湯攻汗,津液越出,汗多亡陽,腳攣急者,因而厥逆矣,咽乾煩躁吐逆,皆因胃
陽外亡所致,必甘草乾薑湯救桂枝之誤,而先復其胃脘之陽,陽復則厥愈而足溫
矣,變症雖除,而芍藥甘草之症未罷,必更行芍藥甘草湯,滋其陰而腳即伸矣,
或胃實而譫語,是薑桂遺熱所致也,少與調胃承氣和之,仗硝黃以對待乎薑桂,
仍不失陽明燥化之治法耳。問曰,六經皆始於足,腳攣急,獨歸陽明者何,曰陽
白話文:
卷一
葛根黃連黃芩湯
葛根半斤、黃連三兩、黃芩三兩、炙甘草二兩。
以水八升,先煮葛根至剩六升,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兩升,分兩次溫服。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
桂枝四兩、生薑三兩、炙甘草二兩、大棗十二枚、附子三枚。
以水六升,煮至兩升,分三次溫服。
桂枝加厚朴杏仁湯
原方加入厚朴二兩(去皮)、杏仁五十枚。
以水七升,小火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蓋被使微微出汗。
桂枝加芍藥湯
原方加入芍藥三兩。
桂枝加大黃湯
原方加入大黃二兩、芍藥三兩。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
茯苓四兩、桂枝三兩、白朮二兩、甘草二兩。
以水六升,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桂枝加桂湯
原方再加入桂枝二兩。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
桂枝、蜀漆、生薑各三兩,甘草二兩,大棗十二枚,龍骨四兩,牡蠣五兩。
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蜀漆至剩十升,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。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
桂枝一兩,甘草、龍骨、牡蠣(炒)各二兩。
以水五升,煮至兩升半,溫服八合。
以上共十八首方劑。
傷寒脈浮、自汗出、小便頻數、心煩、輕微怕冷、腳抽筋,若誤用桂枝湯發汗解表,會導致四肢冰冷、咽喉乾燥、煩躁嘔吐,此時應給予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。若四肢轉暖,再給予芍藥甘草湯,腳抽筋即可緩解。若胃氣不和而胡言亂語,可少量給予調胃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