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18)
卷一 (18)
1. 卷一
燒鍼令其汗,鍼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,氣從小腹上衝心者,灸其核上
各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。
[寒氣不能外散,發為赤核,是奔豚之兆也,從小腹衝心,是奔豚之氣象也,此
陽氣不舒,陰氣反勝,必灸其核,以散寒邪,服桂枝以補心氣,更加桂者,不特
益火之陽,且以制木邪而逐水氣耳。前條發汗後,臍下悸,是水邪欲乘虛而犯心,
故君茯苓以正治之,則奔豚自不發,此表寒未解,而小腹氣衝,是木邪挾水氣以
凌心,故於桂枝湯倍加桂,以平肝氣而奔豚自除,前在裏而未發,此在表而已發,
故治有不同。
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必驚狂,起臥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,加蜀漆龍骨
牡蠣救逆湯主之。
[傷寒者,寒傷君主之陽也,以火迫劫汗,并亡離中之陰,此為火逆矣,妄汗亡
陰,而曰亡陽者,心為陽中之太陽,故心之液,為陽之汗也,驚狂者,神明擾亂
也,陰不藏精,驚發於內,陽不能固,狂發於外,起臥不安者,起則狂,臥則驚
也,凡發熱自汗者,是心液不收,桂枝方用芍藥,是酸以收之也,此因迫汗,津
液既亡,無液可斂,故去芍藥,加龍骨者,取其鹹以補心,重以鎮怯,濇以固脫,
故曰救逆也,且去逆藥之酸,則肝家得辛甘之補,加牡蠣之鹹,腎家有既濟之力,
此虛則補母之法,又五行承制之妙理也,蜀漆不見本草,未詳何物,諸云常山苗
則謬。
火逆下之,因燒鍼煩躁者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[三番誤治,陰陽俱虛竭矣,煩躁者,驚狂之漸,起臥不安之象也,急用此方,
以安神救逆。
右論桂枝壞病十八條,凡壞病不屬桂枝者,見各症中。
桂枝症附方
桂枝二麻黃一湯
本桂枝湯二分,麻黃湯一分,
合為二升,分再服,後人合一方,失仲景異道同歸之活法。
白虎加人參湯
石膏〔一斤碎〕、甘草〔三兩炙〕、粳米〔六兩〕、人參〔三兩〕,
以水一斗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桂枝加附子湯
本方加附子〔一枚炮去破八片〕,
煎服,不須啜粥。
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
本方去芍藥、生薑,加人參〔三兩〕。
芍藥甘草附子湯
芍藥、甘草〔炙各二兩〕、附子〔一枚炮去皮破八片〕,
水五升,煮一升五合,分溫三服。
桂枝甘草湯
桂枝〔四兩去皮〕、甘草〔二兩炙〕,
水二升,煮一升,頓服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
茯苓〔半觔〕、桂枝〔四兩去皮〕、甘草〔二兩〕、大棗〔十二枚〕,
以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減二升,內諸藥,煮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
芍藥、生薑、白朮、茯苓〔各三兩〕、甘草〔炙二兩〕、大棗〔十二枚〕,
水八升,煮三升,溫服一升。
杜枝人參湯
桂枝〔四兩〕、人參〔四兩〕、甘草〔四兩炙〕、白朮〔三兩〕、乾薑〔五兩〕,
白話文:
卷一
用燒針法使病人發汗,針刺部位受寒後出現紅腫硬塊的,必定會引發奔豚症(氣從下腹上衝至心)。此時應在硬塊上各灸一壯,並服用桂枝加桂湯。
(寒氣無法向外散發,形成紅色硬塊,是奔豚症的前兆;氣從下腹上衝至心,是奔豚症的表現。這是陽氣不暢、陰氣過盛的緣故,必須灸硬塊以驅散寒邪,服用桂枝湯以補益心氣,再加桂枝不僅能增強陽氣,還能抑制肝邪並排除水氣。前文提到發汗後臍下悸動,是水邪欲趁虛侵犯心臟,故以茯苓為主藥治療,防止奔豚發作;此處表寒未解而小腹氣衝,是肝邪挾水氣侵犯心臟,故在桂枝湯中加倍桂枝以平肝氣,奔豚自然消除。前者病在裏而未發作,後者病在表且已發作,因此治法不同。)
傷寒脈浮時,醫生用火法強迫發汗,導致陽氣喪失而驚狂、坐臥不安的,應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治療。
(傷寒是寒邪損傷心陽,用火法強迫發汗,連帶耗損心陰,此為火逆之誤。妄汗傷陰卻稱「亡陽」,是因心為陽中之太陽,心液即為陽汗。驚狂是心神紊亂的表現:陰不藏精則內發驚,陽不固守則外現狂;坐臥不安是因起身則狂、臥下則驚。通常發熱自汗是心液不收,桂枝湯用芍藥以酸收之;此處因強迫發汗而津液已失,無液可收,故去芍藥。加龍骨取其鹹味補心、重鎮安神、固澀防脫,故名「救逆」。去酸味藥使肝得辛甘之補,加牡蠣之鹹使腎得調和,此為「虛則補母」之法,亦含五行相制之理。蜀漆本草未載,常山苗之說有誤。)
誤用火法又誤下,再因燒針導致煩躁的,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。
(三次誤治使陰陽俱虛,煩躁是驚狂的前兆、坐臥不安的表現,急用此方安神救逆。)
以上討論桂枝湯誤治變證共十八條,其他非屬桂枝湯的壞病見於各症中。
桂枝症附方
桂枝二麻黃一湯
原桂枝湯二分,麻黃湯一分,混合為二升,分兩次服。後人合為一方,失去仲景靈活配伍之法。
白虎加人參湯
石膏(一斤碎)、甘草(三兩炙)、粳米(六兩)、人參(三兩)。
以水一斗煮至米熟,去渣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桂枝加附子湯
原方加炮附子一枚(去皮破八片),煎服後不需喝粥。
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
原方去芍藥、生薑,加人參三兩。
芍藥甘草附子湯
芍藥、炙甘草各二兩,炮附子一枚(去皮破八片)。
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,分三次溫服。
桂枝甘草湯
桂枝四兩(去皮)、炙甘草二兩。
水二升煮取一升,一次服完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
茯苓半斤、桂枝四兩(去皮)、甘草二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用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至八升,加入餘藥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
芍藥、生薑、白朮、茯苓各三兩,炙甘草二兩,大棗十二枚。
水八升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
杜枝人參湯
桂枝四兩、人參四兩、炙甘草四兩、白朮三兩、乾薑五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