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17)
卷一 (17)
1. 卷一
亦能止利,神化極矣。
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,若微惡寒者,去芍藥方中加
附子湯主之。
[促為陽脈,胸滿為陽症,然陽盛則促,陽虛亦促,陽盛則胸滿,陽虛亦胸滿,
此下後脈促而不汗出,胸滿而不喘,非陽盛也,是寒邪內結,將作結胸之症,桂
枝湯陽中有陰,去芍藥之酸寒,則陰氣流行,而邪自不結,即扶陽之劑矣,若微
惡寒,則陰氣凝聚,恐薑桂之力不能散,必加附子之辛熱,仲景於桂枝湯,一加
一減,遂成三法。
太陽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丘湯主之,喘家作桂枝湯,加
厚朴、杏仁佳。
[喘為麻黃症,治喘者功在杏仁,此妄下後,表雖不解,腠理己疏,故不宜麻黃
而宜桂枝,桂枝湯中有芍藥,若但加杏仁,喘雖微恐不勝任,復加厚朴以佐之,
喘隨汗解矣。
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,大實痛
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[腹滿時痛,因於下後,是陽邪轉屬,非太陽本病,表症未罷,故仍用桂枝湯解
外,滿痛既見,故倍加芍藥以和裏,此病本於陽,故用陰以和陽,若因下後而腹
大實痛,是太陽轉屬陽明而胃實,尚未離乎太陽,此之謂有表裏症,仍用桂枝湯
加大黃,以除實痛,此雙解表裏法也,凡妄下必傷胃氣,胃氣虛則陽邪襲陰,故
轉屬太陰,胃氣實則兩陽相搏,故轉屬陽明,太陰則滿痛不實,陰道虛也,陽明
則大實而痛,陽道實也,滿而時痛,下利之兆,大實而痛,是燥屎之徵,桂枝加
芍藥,即建中之方,桂枝加大黃,即調胃之劑。
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
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[傷寒初起,正宜發表,吐下非法也,然吐下後不轉屬太陰,而心下逆滿,氣上
衝胸,陽氣內擾也,起則頭眩,表陽虛也,若脈浮者,可與桂枝湯如前法,今脈
沉緊,是為在裏,反發汗以攻表,經絡更虛,故一身振搖也,夫諸緊為寒,而指
下須當深辨,浮沉俱緊者,傷寒初起之本脈也,浮緊而沉不緊者,中風脈也,若
下後結胸熱實,而脈沉緊,便不得謂之裏寒,此吐下後而氣上衝者,更非裏寒之
脈矣,蓋緊者弦之別名,弦如弓弦,言緊之體,緊如轉索,謂弦之用,故弦緊二
字可以並稱,亦可互見浮而緊者名弦,是風邪外傷,此沉緊之弦,是木邪內發,
觀厥陰為病,氣上撞心,正可為此症發明也,吐下後,胃中空虛,木邪為患,故
君茯苓,以清胸中之肺氣而治節出,用桂枝,散心下之逆滿而君主安,白朮培既
傷之胃土,而元氣復,佐甘草,以調和氣血,而營衛以行,頭自不眩,身自不搖
矣,若遇粗工,鮮不認為真武病。
白話文:
卷一
也能止瀉,效果極為神妙。
太陽病,使用瀉下法後,脈象急促且胸部脹滿的,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;如果稍微怕冷的,則在去芍藥的方劑中加入附子湯治療。
(脈促屬於陽脈,胸滿屬於陽症,但陽氣過盛會導致脈促,陽氣虛弱也會導致脈促;陽氣過盛會胸滿,陽氣虛弱也會胸滿。此處是使用瀉下法後脈促但不汗出,胸滿但不喘,並非陽氣過盛,而是寒邪內結,即將形成結胸的症狀。桂枝湯本身陽中有陰,去掉芍藥的酸寒性質,則陰氣得以流通,邪氣自然不會凝結,這就成了扶助陽氣的方劑。如果稍微怕冷,說明陰氣凝聚,擔心生薑和桂枝的力量不足以驅散,必須加入附子的辛熱性質。張仲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,一加一減,便形成了三種治療方法。)
太陽病,使用瀉下法後出現輕微氣喘的,是因為表邪未解,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。平時容易氣喘的人服用桂枝湯時,加入厚朴、杏仁效果更好。
(氣喘本是麻黃湯的適應症,治療氣喘的關鍵在於杏仁。此處誤用瀉下法後,表邪雖然未解,但腠理已經疏鬆,所以不宜用麻黃而應選用桂枝。桂枝湯中含有芍藥,如果只加杏仁,氣喘雖然輕微,恐怕仍難以應付,因此再加入厚朴輔助,氣喘會隨著發汗而緩解。)
原本是太陽病,醫生誤用瀉下法,導致腹部脹滿且時常疼痛的,屬於太陰病,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;如果腹部劇烈疼痛且硬滿的,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
(腹部脹滿且時常疼痛,是因為誤用瀉下法後,陽邪轉屬太陰,並非太陽病的本質。表症未完全解除,所以仍用桂枝湯解表;脹滿疼痛的症狀出現後,加倍使用芍藥以調和內裡。此病的根源在於陽邪,所以用陰藥調和陽邪。如果因瀉下後腹部劇烈疼痛且硬滿,是太陽病轉屬陽明而胃實,但仍未完全脫離太陽病,這稱為有表裡症,仍用桂枝湯加大黃以消除實痛,這是表裡雙解的方法。凡是誤用瀉下法必定損傷胃氣,胃氣虛弱則陽邪侵犯陰分,所以轉屬太陰;胃氣實則兩陽相爭,所以轉屬陽明。太陰病的特點是脹滿疼痛但不硬實,屬於陰道虛;陽明病的特點是劇烈疼痛且硬滿,屬於陽道實。脹滿且時常疼痛,是下瀉的徵兆;劇烈疼痛且硬滿,是燥屎的表現。桂枝加芍藥湯,就是建中的方劑;桂枝加大黃湯,就是調胃的方劑。)
傷寒病,如果誤用吐法或瀉下法後,出現心下逆滿、氣上衝胸、起身時頭暈、脈象沈緊的症狀,此時若再發汗,會擾動經絡,導致身體顫抖搖晃,應使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。
(傷寒初起時,本應發汗解表,吐法和瀉下法都是錯誤的治療。但吐下後並未轉屬太陰,而是出現心下逆滿、氣上衝胸,這是陽氣內擾的表現;起身時頭暈,是表陽虛的表現。如果脈象浮,可以按照之前的方法用桂枝湯;但此處脈象沈緊,說明病邪在裡,若再發汗攻表,經絡會更加虛弱,導致全身顫抖。一般來說,脈緊多為寒症,但具體情況需仔細辨別:浮沈皆緊是傷寒初起的本脈;浮緊而沈不緊是中風的脈象;如果瀉下後結胸熱實而脈沈緊,就不能簡單認為是裡寒。此處吐下後氣上衝的症狀,更不是裡寒的脈象。緊脈是弦脈的別稱,弦如弓弦,形容緊脈的形體;緊如轉索,形容弦脈的動態,所以弦緊二字可以並稱或互用。浮而緊稱為弦,是風邪外傷;此處沈緊的弦,是肝邪內發。觀察厥陰病的症狀「氣上撞心」,正好可以解釋此症。吐下後胃中空虛,肝邪作祟,所以以茯苓為君藥,清胸中肺氣而恢復治節功能;用桂枝消散心下的逆滿,使君主安定;白朮培補受損的胃土,恢復元氣;佐以甘草調和氣血,使營衛運行正常,頭暈和身體顫抖自然消失。如果遇到粗心的醫生,很容易誤認為是真武湯的適應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