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16)
卷一 (16)
1. 卷一
奔豚氣上衝胸,腹痛往來,寒熱,奔豚湯主之。
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半夏、黃芩、生葛、芍藥、生薑、甘李根皮。
服桂枝湯,或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者,
桂枝去桂,加茯苓白朮湯主之,小便利則愈。
[汗出不徹而遽下之,心下之水氣凝結,故反無汗而外不解,心下滿而微痛也,
然病根在心下,而病機在膀胱,若小便利,病為在表,仍當發汗,如小便不利,
病為在裏,是太陽之本病而非桂枝症未罷也,故去桂枝,而君以苓朮,則薑芍即
散邪行水之法,佐甘棗效培土制水之功,此水結中焦,只可利而不可散,所以與
小青龍五苓散不同法,但得膀胱水去,而太陽表裏症悉除,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。
太陽病,二三日不得臥,但欲起,心下必結,脈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,反下之,
若利止,必作結胸,未止者,四日復下之,此作協熱利也。
[不得臥,但欲起,在二三日,似乎與陽明併病,必心下有結,故作此狀,然結
而不硬,脈微弱而不浮大,此其人素有久寒宿飲,結于心下,非亡津液而胃家實
也,與小青龍以逐水氣,而反下之,表實裏虛,當利不止,若利自止者,是太陽
之熱入與心下之水氣交持不散,必作結胸矣,若利未止者,裏既已虛,表尚未解,
宜葛根湯、五苓散輩,醫以心下結為病不盡,而復下之,表熱裏寒不解,此協熱
利所由來也。
太陽病,外症未除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裏不解者,
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[上條論協熱之因,此明下利之治也,外熱未除,是表不解,利下不止,是裏不
解,此之謂有表裏症,然病根在心下,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,非甘溫無以止利
而解表,故用桂枝、甘草為君,佐以乾薑、參朮,先煎四物,後內桂枝,使和中
之力饒,而解肌之氣銳,於以奏雙解表裏之功,又一新加法也。
太陽病,桂枝症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者,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葛根
黃連黃芩湯主之。
[桂枝症,上復冠太陽,見諸經皆有桂枝症,是桂枝不獨為太陽設矣,葛根豈獨
為陽明藥乎,桂枝症,脈本弱,誤下後而反促者,陽氣重故也,邪束於表,陽擾
於內,故喘而汗出,利遂不止者,所謂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,與脈弱而協熱下利
不同,此微熱在表,而大熱入裏,固非桂枝、芍藥所能和,厚朴、杏仁所宜加矣,
故君葛根之輕清以解肌,佐連芩之苦寒以清裏,甘草之甘平以和中,喘自除而利
自止,脈自舒而表自解,與補中逐邪之法迥別。上條脈症是陽虛,此條脈症是陽
盛,上條表熱裏寒,此條表裏俱熱,上條表裏俱虛,此條表裏俱實,同一協熱利,
同是表裏不解,而寒熱虛實攻補不同,補中亦能解表,亦能除痞,寒中亦能解表,
白話文:
卷一
-
奔豚氣上衝胸:患者感覺有氣從下腹上衝至胸部,伴隨腹痛反覆發作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,可用「奔豚湯」治療。
組成: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半夏、黃芩、生葛根、芍藥、生薑、甘李根皮。 -
服桂枝湯後症狀未解:服用桂枝湯或使用瀉下法後,仍頭頸僵硬疼痛、微微發熱但無汗、心窩脹滿微痛、小便不暢者,應改用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」,小便通利後即會痊癒。
註解:此因發汗不徹底又誤用瀉下法,導致心窩水氣凝結,故無汗且表症未解。病根在心窩,但關鍵在膀胱,若小便通利則病在表,應發汗;若小便不利則病在裏,非桂枝湯證,故去桂枝,改以茯苓、白朮為主,配合生薑、芍藥散邪利水,甘草、大棗健脾制水。此為水停中焦,只宜利水而非發散,治法與小青龍湯、五苓散不同。
- 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:患病二三日後無法平躺,只想坐起,心窩必有結滯感,脈象微弱者,是體內原有寒飲。若誤用瀉下法,腹瀉停止後可能形成「結胸」;若腹瀉未止,第四日再瀉下,則會引發「協熱利」。
註解:此症狀類似陽明病,但結滯不硬且脈微弱,屬素有寒飲停聚心窩,非胃實熱證。應用小青龍湯逐水,誤下後表實裏虛,若腹瀉自止,則表熱與水氣互結成結胸;若未止,表邪未解而裏虛,宜用葛根湯或五苓散。若醫者誤判心窩結滯為未盡之病而再瀉下,則表熱裏寒交雜,形成協熱利。
- 太陽病誤下後協熱利:表症未除卻多次瀉下,導致協熱下利不止、心窩痞硬、表裏俱不解者,用「桂枝人參湯」治療。
註解:此條說明協熱利的治法。表熱未解,裏症下利不止,病根在心窩,需辛熱藥化痞、甘溫藥止利兼解表。以桂枝、甘草為君,佐乾薑、人參、白朮,先煎四味後下桂枝,使藥力先調和脾胃再解表,為表裏雙解之法。
- 太陽病桂枝證誤下:誤下後腹瀉不止,脈象急促者,表邪未解;若伴隨氣喘出汗,用「葛根黃連黃芩湯」主治。
註解:桂枝證脈本弱,誤下後脈反促是因陽氣被遏。表邪束縛而裏熱擾動,故喘汗交加、下利不止,屬熱性暴瀉。此為表微熱而裏大熱,非桂枝湯能解,故以葛根輕清解表,黃連、黃芩苦寒清裏,甘草和中,使喘利自止。與前條陽虛協熱利不同,此屬陽盛表裏俱熱,治法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