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15)
卷一 (15)
1. 卷一
如瘧,是玄府反閉,故加麻黃,此玄府不閉,故加附子,若大汗出後而大煩渴,
是陽陷于內,急當滋陰,故用白虎加人參湯,此漏不止而小便難,四肢不利,是
陽亡于外,急當扶陽,此發汗雖不言何物,其為麻黃湯可知,蓋桂枝湯有芍藥而
無麻黃,故雖大汗出,而玄府能閉,但使陽陷于裏,斷不使陽亡于外也。此與傷
寒自汗出條頗同而義殊,彼腳孿急在未汗前,是陰虛,此四肢急在汗後,是陽虛,
自汗因心煩,其出微遂漏,因亡陽故不止,小便數尚未難,惡寒微不若惡風之甚,
攣急在腳,尚輕于四肢不利,故彼用芍藥甘草湯,此用桂枝加附子,其命劑懸殊
矣。
發汗後身疼痛,脈沉遲者,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主之。
[發汗後身疼是表虛,不得更兼辛散,故去生薑,沉為在裏,遲為在藏,自當遠
陰寒,故去芍藥,當存甘溫之品以和營,更兼人參以通血脈,裏和而表自解矣,
名曰新加者,見表未解無補中法,今因脈沉遲而始用之,與用四逆湯,治身疼脈
沉之法同義,彼在未汗前而脈反沉,是內外皆寒,故用乾薑生附大辛大熱者,協
甘草以逐裏寒而表寒自解,此在發汗後而脈沉遲,是內外皆虛,故用人參之補中
益氣,以率領桂枝甘棗而通血脈,則表裏自和也,此又與人參桂枝湯不同,彼因
妄下而胃中虛寒,故用薑朮,尚協表熱,故倍桂甘,此因發汗不如法,亡津液而
經絡空虛,故加人參,胃氣未傷,不須白朮,胃中不寒,故不用乾薑,此溫厚和
平之劑。
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,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[發汗後反惡寒,裏虛也,表雖不解,急當救裏,若反與桂枝攻表,此誤也,故
于桂枝湯去桂薑棗,加附子以溫經散寒,助芍藥甘草和中耳。腳攣急,與芍藥甘
草湯,本治陰虛,此陰陽俱虛,故加附子,皆仲景治裏不治表之義。
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[汗多則心液虛,心氣餒,故悸,叉手自冒,則外有所衛,得按則內有所憑,則
望之而知其虛矣,桂枝為君,獨任甘草為佐,去薑之辛散,棗之泥滯,并不用芍
藥,不藉其酸收,且不欲其苦泄,甘溫相得,氣血和而悸自平,與心中煩心下有
水氣而悸者迥別。
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[心下悸欲按者,心氣虛,臍下悸者,腎水乘火而上剋,豚為水畜,奔則昂首疾
馳,酷肖水勢上干之象,然水勢尚在下焦,欲作奔豚,尚未發也,當先其時而治
之,茯苓以伐腎邪,桂枝以保心氣,甘草大棗,培土以制水,甘瀾水狀似奔豚,
而性則柔弱,故名勞水,用以先煮茯苓,取其下伐腎邪,一惟趨下也,本方取味
皆下,以畏其泛耳。
白話文:
【卷一】
如同瘧疾的症狀,是由於體表毛孔閉塞,因此加入麻黃來治療;此處毛孔未閉,所以加入附子。若大量出汗後出現極度煩渴,這是陽氣內陷,急需滋陰,因此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此處汗漏不止且小便困難、四肢無力,是陽氣外脫,急需扶助陽氣。此處雖未說明用何種發汗藥,但可推測是麻黃湯,因為桂枝湯含有芍藥而無麻黃,所以即使大量出汗,毛孔仍能閉合,僅導致陽氣內陷,而不會使陽氣外脫。此情況與傷寒自汗出的條文類似但意義不同:前者腳部攣急出現在發汗前,屬陰虛;此處四肢拘急出現在發汗後,屬陽虛。自汗是因心煩而輕微出汗,遂漏汗則因陽氣外脫而持續不止。小便頻數尚未到困難程度,惡寒較輕不如惡風嚴重,腳部攣急也比四肢無力輕微,因此前者用芍藥甘草湯,此處用桂枝加附子湯,兩者用藥差異顯著。
發汗後身體疼痛,脈象沈遲者,用桂枝去芍藥生薑新加人參湯治療。
(發汗後身痛是表虛,不宜再用辛散藥物,故去生薑;脈沈主里證,遲主臟寒,需避陰寒,故去芍藥。保留甘溫藥物調和營衛,並加入人參通血脈,里和則表自解。稱為“新加”,是因表未解時不宜補中,現因脈沈遲才使用,與用四逆湯治身痛脈沈的原理相同。彼時未發汗而脈沈,是內外皆寒,故用乾姜、生附子等大辛大熱藥配甘草驅里寒,表寒自解;此處發汗後脈沈遲,是內外皆虛,故用人參補中益氣,率領桂枝、甘草、大棗通血脈,使表裡調和。此方又與人參桂枝湯不同:彼因誤下導致胃中虛寒,故用姜、術,兼有表熱故加倍桂枝、甘草;此處因發汗不當,津液亡失而經絡空虛,故加人參,胃氣未傷不需白術,胃中不寒故不用乾姜,此為溫和平補之劑。)
發汗後病未解,反而惡寒者,是虛證,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(發汗後反惡寒是里虛,表證雖未解,當先救里。若誤用桂枝湯攻表則錯,故於桂枝湯中去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加附子溫經散寒,助芍藥、甘草調和脾胃。腳攣急用芍藥甘草湯本治陰虛,此處陰陽俱虛,故加附子,體現仲景先治里後治表的原則。)
發汗過多,患者雙手交叉按心,心下悸動需按壓者,用桂枝甘草湯治療。
(汗多則心液虛、心氣弱,故心悸;雙手按心是外求護衛,按壓則內得依託,顯見其虛。以桂枝為君藥,獨配甘草為佐,去生薑之辛散、大棗之滋膩,亦不用芍藥,既不借其酸收,亦不需其苦洩。甘溫相合,氣血調和則悸動自平,與因心煩或水氣停聚所致的心悸截然不同。)
發汗後,患者臍下悸動,將發奔豚證者,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。
(心下悸需按壓是心氣虛;臍下悸是腎水乘心火而上衝。豚為水畜,奔豚形容水勢上衝之狀。此時水邪尚在下焦,奔豚未發,當先治之。茯苓瀉腎邪,桂枝護心氣,甘草、大棗培土制水。甘瀾水(勞水)性柔似奔豚而力緩,先煮茯苓取其下行伐腎邪。全方藥性趨下,以防水氣上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