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4)

1. 卷一

[平素好酒,濕熱在中,故得甘必嘔,仲景用方慎重如此,言外當知有葛根連芩

以解肌之法矣。

凡服桂枝湯吐者,其後必吐膿血也。

[桂枝湯不特酒客當禁,凡熱淫于內者,用甘溫辛熱以助其陽,不能解肌,反能

湧越熱勢,所過致傷陽絡,則吐膿血可必也,所謂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者以此。

右論桂枝湯十六條,憑脈辨症,詳且悉矣,方後更制複方,大詳服法示人以當用,詳藥禁方示

人以不當用,仲景苦心如此,讀者須知其因脈症而立方,不特為傷寒中風設,亦不拘於一經,

故有桂枝症柴胡症等語。

太陽病三日,已發汗,若吐若下若溫鍼,仍不解者,此為壞病,桂枝不中與也,

觀其脈症,知犯何逆,隨症治之。

[內經曰,未滿三日者,可汗而已,汗不解者,須當更汗,吐下溫鍼之法,非太

陽所宜,而三日中亦非吐下之時也,治之不當,故病仍不解,壞病者,即變症也,

若誤汗則有遂漏不止,心下悸,臍下悸等症,妄吐則有飢不能食,朝食暮吐,不

欲近衣等症,妄下則有結胸痞硬,協熱下利,脹滿清穀等症,火逆則有發黃圊血,

亡陽奔豚等症,是桂枝症已罷,故不可更行桂枝湯也,桂枝以五味成方,減一增

一,便非桂枝湯,非謂桂枝竟不可用,下文皆隨症治逆法。

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如前法,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汗出必

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[服桂枝湯,取微似有汗者佳,若大汗出,病必不除矣,然服桂枝後大汗,仍可

用之更汗,非若麻黃之不可復用也,即大汗出後,脈洪大,大煩渴,是陽邪內陷,

不是汗多亡陽,此大汗未止,內不煩渴,是病猶在表,桂枝症未罷,當仍與之,

乘其勢而更汗之,汗自漐漐,邪不留矣,是法也,可以發汗,汗生于穀也,即

可以止汗,精勝而邪卻也,若不用此法,使風寒乘汗客于玄府,必復惡寒發熱如

瘧狀,然瘧發作有時,日不再發,此則風氣留其處,故日再發耳,必倍加桂枝以

解肌,少與麻黃以開表,所謂奇之不去則偶之也,此又服桂枝後少加麻黃之一法。

太陽病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

子湯主之。

[太陽固當汗,若不取微似有汗而發之太過,陽氣無所止息,而汗出不止矣,汗

多亡陽,玄府不閉,風乘虛入,故復惡風,汗多于表,津弱于裏,故小便難,四

肢者,諸陽之末,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,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故筋急

而屈伸不利也,此離中陽虛,不能攝水,當用桂枝以補心陽,陽密則漏汗自止矣,

坎中陽虛,不能行水,必加附子以回腎陽,陽歸則小便自利矣,內外調和,則惡

風自罷,而手足便利矣。漏不止,與大汗出同,若無他變症,仍與桂枝湯,若形

白話文:

卷一

平時愛喝酒的人,體內濕熱積聚,因此吃到甜味食物容易嘔吐。張仲景用藥謹慎,從這句話可推知應使用葛根、黃連、黃芩等藥來解肌透熱。

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,之後可能會吐出膿血。

桂枝湯不僅酒客應禁用,凡是體內熱邪旺盛者,若用甘溫辛熱的藥物助長陽氣,不但無法解肌散邪,反而會使熱勢上沖,損傷陽絡,導致吐膿血。這就是所謂「桂枝下嚥,陽盛則斃」的道理。

以上討論桂枝湯的十六條論述,從脈象辨證已十分詳盡。方劑後續又制定複方,詳細說明服用方法,提示適用與禁忌,可見張仲景的用心。讀者須明白,這些方劑是根據脈症而設,不僅限於傷寒或中風,也不拘泥於單一經絡,因此有「桂枝症」「柴胡症」等說法。

太陽病已發汗三日,若又誤用吐法、下法或溫針治療,病情仍未緩解,稱為「壞病」,此時不宜再用桂枝湯。應觀察脈症,判斷錯誤治療的影響,隨證施治。

《內經》提到,病未滿三日可發汗,若汗後未癒應再發汗。吐、下、溫針等法不適用於太陽病,且三日內也不宜用吐下法。治療不當會使病情惡化,形成「壞病」(即變證)。誤汗可能導致汗漏不止、心悸、臍下悸動;誤吐可能引發飢不欲食、朝食暮吐、怕熱;誤下可能造成結胸、痞硬、協熱下利、腹脹、完穀不化;火逆可能導致發黃、便血、亡陽、奔豚等。此時桂枝湯證已消失,故不可再用。桂枝湯由五味藥組成,增減一味即非原方,但並非完全禁用桂枝,後文皆為隨證治誤之法。

服用桂枝湯後若大汗出、脈洪大,可再予桂枝湯如前法。若症狀如瘧疾般每日發作兩次,發汗後必解,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服桂枝湯應微汗為佳,若大汗出則病不除。但服桂枝湯後大汗仍可再用,與麻黃湯不同。若大汗後脈洪大但無大煩渴,表示邪仍在表,桂枝湯證未解,可繼續使用以發汗。此法既能發汗(因汗源於穀氣),亦能止汗(正氣勝邪則汗自止)。若不如此,風寒可能趁汗出侵入肌表,導致反覆惡寒發熱如瘧狀。瘧疾發作有規律,此證則因風邪滯留而日發兩次,需加倍桂枝解肌,少量麻黃開表,此為「奇之不去則偶之」的治法。

太陽病發汗過度導致汗漏不止、惡風、小便困難、四肢拘急難以屈伸,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

太陽病當發汗,但若非微汗而過度發汗,陽氣失守則汗出不止。汗多亡陽,腠理不固,風邪乘虛而入,故惡風;表汗過多,裏津不足,故小便難;四肢為陽氣之末,陽氣虛則筋脈失養,寒氣侵襲而屈伸不利。此因心陽虛(離中)不能固攝津液,用桂枝補心陽以止汗;腎陽虛(坎中)不能化氣行水,加附子溫腎陽以利小便。內外調和後,惡風自止,手足活動恢復。汗漏不止與大汗出同理,若無其他變證,仍可用桂枝湯;若出現特殊症狀(如肢體拘急),則需加附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