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13)
卷一 (13)
1. 卷一
以助藥力。
[此為仲景群方之冠,乃滋陰和陽,調和營衛,解肌發汗之總方也,桂枝赤色通
心,溫能扶陽散寒,甘能益氣生血,辛能解散風邪,內輔君主,發心液而為汗,
故麻葛青龍,凡發汗禦寒咸賴之,惟桂枝湯不用麻黃,麻黃湯不可無桂枝也,本
方皆辛甘發散,惟芍藥之酸苦微寒,能益陰歛血,內和營氣,故能發汗而止汗,
先輩言無汗不得服桂枝湯,正以中有芍藥能止汗也,芍藥之功本在止煩,煩止汗
亦止,故反煩更煩與心悸而煩者,咸賴之,若倍加芍藥,即建中之劑,非發汗之
劑矣,是方用桂枝發汗,即用芍藥止汗,生薑之辛,佐桂以解肌,大棗之甘,助
芍以和裏,陰陽表裏並行而不悖,是剛柔相濟,以為和也,甘草甘平,有安內攘
外之能,用以調和氣血者,即以調和表裏,且以調和諸藥矣,而精義又在啜熱稀
粥,蓋穀氣內充,則外邪不復入,餘邪不復留,方之妙用又如此,故用之發汗,
不至於亡陽,用之止汗,不至於貽患,今醫凡遇發熱,不論虛實,便禁穀食,是
何知仲景之心法,而有七方之精義者哉。
溫覆合一時許,遍身漐漐,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,若
一服汗出病差,停後服,不必盡劑。
[汗已遍身,則邪從汗解,此汗生於穀,正所以調和營衛,濡腠理,充肌肉,澤
皮毛者也,令如水流漓,使陰不藏精,精不勝則邪不卻,故病不除,世醫只知大
發其汗,即芍藥亦不敢用,汗後再汗,豈不誤人。
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,又不汗,後服小促其間,半日許令三服盡。
[前自汗,乃衛中邪汗,服湯後反無汗,是衛分之邪汗已盡,但穀氣未充,精氣
未敷於營分耳,依前法便精勝而邪卻,藥勢促則病除矣。
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時觀之,服一劑盡,病症猶在者,更作服,若汗不出,
乃服至二三劑。
[言病重者,藥必倍之,一日一夜,當作二服,病在即促後服,勿使間斷,便服
至三劑無妨,蓋桂枝湯是調和營衛,與麻黃湯專於發表不同,故可重湯疊劑以汗
之,不必慮其亡陽也,若施之他方則誤矣。
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。
[凡服藥便當禁,此因桂枝為首方,故錄其後。每見病家禁其穀味,反與麥飲,
豈非大悖。
桂枝本為解肌,若其人脈浮緊,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也,當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
[解肌者,解肌肉之汗也,皮膚之汗自出,故不用麻黃,若脈浮緊,是麻黃湯脈,
汗不出,是麻黃湯症,桂枝湯無麻黃,開腠理而泄皮膚,有芍藥斂陰津而制辛熱,
恐邪氣凝結不能外解,勢必內攻,為害滋大耳,故叮嚀告戒如此。桂枝之去其皮,
去其粗皮也,正合解肌之義,昧者有去肌取骨之可笑。
酒客病,不可與桂枝湯,得湯則嘔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白話文:
卷一
此方為張仲景眾方之首,具有滋養陰液、調和陰陽、調理營衛、舒緩肌肉並發汗的綜合功效。桂枝色赤能通達心脈,其溫性可助陽散寒,甘味能補氣生血,辛味可驅散風邪,內助心陽,促使心液轉化為汗液。因此,麻黃湯、葛根湯、青龍湯等發汗驅寒的方劑皆依賴桂枝,唯獨桂枝湯不需麻黃,但麻黃湯則不可缺桂枝。
此方多為辛甘發散之藥,唯獨芍藥酸苦微寒,能滋陰收斂血氣,調和營氣,因此既能發汗又能止汗。前人認為無汗者不宜服桂枝湯,正是因方中含芍藥能止汗。芍藥主要功效在於止煩,煩止則汗亦止,故心煩反覆或心悸而煩者皆可依賴。若加倍芍藥用量,則轉為建中湯之效,非發汗之劑。
此方以桂枝發汗,同時用芍藥止汗;生薑辛味輔助桂枝解肌,大棗甘味協助芍藥調和內裏,使陰陽表裏協調而不衝突,剛柔相濟以達和諧。甘草甘平,能安內攘外,調和氣血、表裏及各藥性。其精妙之處更在於服後飲熱稀粥,因穀氣充盈體內,則外邪無法再入侵,殘留之邪亦不留存。如此運用,發汗不傷陽氣,止汗不留後患。現今醫者遇發熱便禁食穀物,實未領悟仲景心法與方劑精義。
服藥後覆蓋衣被約一時辰,全身微微出汗為佳,切勿大汗淋灕,否則病邪難除。若一服後汗出病癒,則停後服,不必服完整劑。
若服後無汗,可依前法再服;仍無汗,則縮短服藥間隔,半日內服完三劑。若病情嚴重,可日夜連續服藥,觀察一日後若症狀未消,可再服。若始終無汗,甚至可服至二、三劑。因桂枝湯重在調和營衛,與麻黃湯專攻發汗不同,故可重複服用,不必擔心傷陽,但其他方劑不可如此。
服藥期間禁食生冷、黏滑、肉類、麵食、五辛、酒類、乳酪及氣味濃烈之物。常見病家禁食穀物卻改飲麥湯,實為矛盾。
桂枝湯本用於解肌發汗,若患者脈象浮緊、發熱卻無汗,則不可使用,應辨明此點以免誤治。解肌指疏通肌肉之汗,若皮膚無汗、脈浮緊,屬麻黃湯證,桂枝湯無麻黃開腠理,反有芍藥收斂,恐邪氣內攻加重病情。
嗜酒者患病不宜服桂枝湯,因酒客厭惡甘味,服後易嘔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