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12)
卷一 (12)
1. 卷一
也,外症微,故取桂枝之半,內症微,故取柴胡之半,雖不及脈而微弱可知發熱
而煩,則熱多可知,仲景製此輕劑以和解,便見無陽不可發汗,用麻黃石膏之謬
矣。本條當有汗出症,故合用桂枝承氣,有熱當作身熱,大便圊,從宋本訂正,
恰合不大便句,見他本作小便清者謬,宜桂枝句,直接發汗來,不是用桂枝止衄,
亦非用在已衄後也,讀者勿以詞害義可耳。
太陽病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圊便欲自可,一
日二三度發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,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更
吐更下也,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黃
各半湯。
[八九日是當解未解之時,寒熱如瘧,是虛實互發之症,太陽以陽為主,熱多寒
少,是主勝客負,有將解之兆矣,若其人不嘔,是胃無邪,圊便是胃不實,脈微
緩是有胃氣,應不轉屬陽明,一日二三度發,是邪無可容之地,正勝邪卻,可弗
藥也,若其人熱雖多而脈甚微,無和緩之意,是陰弱而發熱,寒雖少而惡之更甚,
是陽虛而惡寒,陰陽俱虛,當調其陰陽,勿妄治,以虛其虛也,若其人熱多寒少,
而面色緣緣正赤者,是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身必痒,八九日來,
正氣已虛,表邪未解,不可發汗,又不可不汗,故立此法。諸本俱是各半,今依
宋本。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,宜桂枝二越婢
一湯。
[本論無越婢症,亦無越婢方,不知何所取義,竊謂其二字必誤也。此熱多是指
發熱,不是內熱,無陽是陽已虛,而陰不虛,不煩不躁,何得妄用石膏,觀麻黃
桂枝合半,桂枝二麻黃一,二方皆當汗之症,此言不可發汗,何得妄用麻黃,凡
讀古人書,須傳信闕疑,不可文飾,況為性命所關者乎,且此等脈症最多,無陽
不可發汗,便是仲景法旨,柴胡桂枝湯,乃是仲景佳方,若不頭項強痛,並不須
合桂枝矣,讀書無目,至於病人無命,愚故表而出之。
傷寒六七日,發熱,微惡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症未去者,柴胡桂
枝湯主之。
[微惡寒,便是寒少,煩疼只在四肢骨節間,比身疼腰痛稍輕,此外症將解而未
去之時也,微嘔是喜嘔之兆,支結是痞滿之始,即陽微結之謂,是半在表半在裏
也,外症微,故取桂枝之半,內症微,故取柴胡之半,雖不及脈而微弱可知發熱
而煩,則熱多可知,仲景製此輕劑以和解,便見無陽不可發汗,用麻黃石膏之謬
矣。
桂枝湯
桂枝〔二兩去粗皮〕、芍藥〔二兩〕、甘草〔二兩炙〕、生薑〔二兩〕、大棗〔十
二枚〕,
右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適寒溫,服一升,服已,須臾啜熱稀粥一升,
白話文:
卷一
外症輕微,因此用桂枝湯的一半;內症輕微,因此用柴胡湯的一半。雖然沒有提到脈象,但可以推測脈象微弱。發熱且煩躁,可知熱症較多。仲景創制此輕劑以和解,由此可見,陽氣不足時不可發汗,使用麻黃、石膏是錯誤的。
本條應有汗出的症狀,因此合用桂枝承氣湯。若有熱症,應指身體發熱,大便通暢(依宋本修正)。其他版本寫「小便清」是錯誤的。「宜桂枝」一句直接承接「發汗」而來,並非用桂枝止鼻血,也不是用於鼻血之後。讀者不要因文字而誤解其義。
太陽病已持續八九日,症狀如瘧疾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患者不嘔吐,大便正常,一日發作兩三次。若脈象微緩,表示將要痊癒;若脈微弱且惡寒加重,則是陰陽俱虛,不可再發汗、催吐或瀉下。若面色發紅,表示病未解,因未能微微出汗,身體會發癢,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(八九日是病應解而未解之時,寒熱如瘧疾,是虛實夾雜之症。太陽病以陽氣為主,熱多寒少表示正氣勝過邪氣,有將解之兆。若患者不嘔,表示胃無邪氣;大便正常,表示胃無實熱;脈微緩表示胃氣尚存,不會轉為陽明病。一日發作兩三次,表示邪氣無處可藏,正氣勝過邪氣,可不需用藥。若患者熱多但脈極微弱,無和緩之象,是陰虛發熱;寒少但惡寒加重,是陽虛惡寒。陰陽俱虛時,應調和陰陽,不可妄治以免更虛。若患者熱多寒少,面色泛紅,是陽氣鬱滯於表不得發散,當汗而未汗,身體會發癢。八九日後,正氣已虛,表邪未解,不可發汗,又不可不汗,因此創立此方。各版本皆為「各半」,今依宋本。)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表示陽氣不足,不可發汗,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(本論無越婢症,亦無越婢方,不知其依據為何。推測「二」字可能有誤。此處「熱多」指發熱,非內熱;「無陽」是陽虛而陰不虛,不煩不躁,不應妄用石膏。觀察麻黃桂枝合半湯、桂枝二麻黃一湯,皆適用於當汗之症,此處卻說不可發汗,怎能妄用麻黃?讀古人書應存疑求真,不可曲解,何況涉及性命?此類脈症常見,「無陽不可發汗」是仲景宗旨。柴胡桂枝湯是仲景良方,若非頭項強痛,不必合用桂枝。讀書不細,恐誤人性命,故特此說明。)
傷寒六七日,發熱,微惡寒,四肢關節疼痛,微嘔,心下脹悶,外症未除者,宜用柴胡桂枝湯。
(微惡寒表示寒症較輕;煩疼僅在四肢關節,比身疼腰痛輕微,是外症將解而未除之時。微嘔是喜嘔的前兆,支結是痞滿的初期,即「陽微結」,表示半表半裏。外症輕,故用桂枝湯的一半;內症輕,故用柴胡湯的一半。雖未提脈象,但可推測脈微弱;發熱煩躁,可知熱症較多。仲景制此輕劑以和解,可見陽氣不足時不可發汗,用麻黃、石膏是錯誤的。)
桂枝湯
桂枝(二兩,去粗皮)、芍藥(二兩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渣,待溫熱時服一升。服後片刻,喝熱稀粥一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