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來蘇集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卷一
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,其大便圊者,知不在裏,仍在表也,
當須發汗,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
[此辨太陽陽明之法也,太陽主表,頭痛為主,陽明主裏,不大便為主,然陽明
亦有頭痛者,濁氣上沖也,太陽亦有不大便者,陽氣太重也,六七日是解病之期,
七日來仍不大便,病為在裏,則頭痛身熱屬陽明,外不解由於內不通也,下之裏
和而表自解矣,若大便自去,則頭痛身熱,病為在表,仍是太陽,宜桂枝汗之,
若汗後熱退而頭痛不除,陽邪盛於陽位也,陽絡受傷,故知必衄,衄乃解矣。本
條當有汗出症,故合用桂枝承氣,有熱當作身熱,大便圊,從宋本訂正,恰合不
大便句,見他本作小便清者謬,宜桂枝句,直接發汗來,不是用桂枝止衄,亦非
用在已衄後也,讀者勿以詞害義可耳。
太陽病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圊便欲自可,一
日二三度發,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,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發汗更
吐更下也,面色反有熱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桂枝麻黃
各半湯。
[八九日是當解未解之時,寒熱如瘧,是虛實互發之症,太陽以陽為主,熱多寒
少,是主勝客負,有將解之兆矣,若其人不嘔,是胃無邪,圊便是胃不實,脈微
緩,是有胃氣,應不轉屬陽明,一日二三度發,是邪無可容之地,正勝邪卻,可
弗藥也,若其人熱雖多而脈甚微,無和緩之意,是陰弱而發熱,寒雖少而惡之更
甚,是陽虛而惡寒,陰陽俱虛,當調其陰陽,勿妄治,以虛其虛也,若其人熱多
寒少,而面色緣緣正赤者,是陽氣怫鬱在表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身必痒,八九
日來,正氣已虛,表邪未解,不可發汗,又不可不汗,故立此法。諸本俱是各半,
今依宋本。
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,不可發汗,宜桂枝二越婢
一湯。
[本論無越婢症,亦無越婢方,不知何所取義,竊謂其二字必誤也。此熱多是指
發熱,不是內熱,無陽是陽已虛,而陰不虛,不煩不躁,何得妄用石膏,觀麻黃
桂枝合半,桂枝二麻黃一,二方皆當汗之症,此言不可發汗,何得妄用麻黃,凡
讀古人書,須傳信闕疑,不可文飾,況為性侕所關者乎,且此等脈症最多,無陽
不可發汗,便是仲景法旨,柴胡桂枝湯,乃是仲景佳方,若不頭項強痛,並不須
合桂枝矣,讀書無目,至於病人無命,愚故表而出之。
傷寒六七日,發熱,微惡寒,肢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症未去者,柴胡桂
枝湯主之。
[微惡寒,便是寒少,煩疼只在四肢骨節間,比身疼腰痛稍輕,此外症將解而未
去之時也,微嘔是喜嘔之兆,支結是痞滿之始,即陽微結之謂,是半在表半在裏
白話文:
卷一
若傷寒患者六七日未解大便,並有頭痛、發熱症狀,可用承氣湯治療。但若患者大便通暢,則表示病邪不在體內,仍在體表,此時應發汗解表。若頭痛持續,可能會出現鼻衄,此時宜用桂枝湯。
此段是辨別太陽病與陽明病的方法。太陽病主表,以頭痛為主症;陽明病主裏,以不大便為主症。但陽明病也可能有頭痛,是因濁氣上沖所致;太陽病也可能不大便,是因陽氣過盛。六七日是病情轉變的關鍵期,若七日後仍不大便,表示病在裏,頭痛、身熱屬陽明病,此時內不通則外不解,用下法治裏後,表症自然解除。若大便通暢,頭痛、身熱則屬太陽病,宜用桂枝湯發汗。若發汗後熱退但頭痛未止,表示陽邪盛於陽位,陽絡受損,可能出現鼻衄,衄血後病情才會緩解。
太陽病經過八九日,症狀如瘧疾般發熱惡寒,且熱多寒少,患者不嘔吐,大小便正常,一日發作二三次。若脈象微緩,表示病情將癒;若脈微弱且惡寒加重,表示陰陽俱虛,不可再發汗、催吐或瀉下。若面色發紅,表示病未解,因未微微發汗,身體可能發癢,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八九日是病情應解未解之時,寒熱如瘧,屬虛實夾雜之症。太陽病以陽為主,熱多寒少表示正氣勝邪,病情將解。若患者不嘔吐、大小便正常,脈微緩,表示胃氣尚存,病未轉屬陽明。若熱多但脈微弱,惡寒加重,表示陰陽俱虛,應調和陰陽,不可妄治。若熱多寒少且面色發紅,是因陽氣鬱表不得發越,宜微微發汗。
太陽病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若脈微弱,表示陽氣不足,不可發汗,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此處「無陽」指陽虛而陰不虛,不可誤用石膏或麻黃。
傷寒六七日,發熱、微惡寒、四肢關節疼痛、輕微嘔吐、心下脹悶,外症未完全解除者,宜用柴胡桂枝湯。微惡寒表示寒邪較輕,疼痛僅在四肢關節,較身痛腰痛輕微,表示外症將解未解。微嘔是陽明病的初期表現,心下脹悶是半表半裏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