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9)
卷六 (9)
1.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二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
邪傳厥陰,則熱已深也。邪自太陽傳至太陰,則腹滿而嗌乾,未成渴也;邪至少陰者,口燥舌乾而渴,未成消也;至厥陰成消渴者,熱甚能消水故也。飲水多而小便少者,謂之消渴。木生於火,肝氣通心,厥陰客熱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。傷寒六七日,厥陰受病之時,為傳經盡,則當入腑,胃虛客熱,飢不欲食,蛔在胃中,無食則動,聞食嗅(醫統本作「臭」)而出,得食吐蛔,此熱在厥陰經也。若便下之,虛其胃氣,厥陰木邪相乘,必吐下不止。
厥陰中風,脈微浮,為欲愈;不浮,為未愈。
經曰:陰病見陽脈而生,浮者陽也。厥陰中風,脈微浮,為邪氣還表,向汗之時,故云欲愈。
厥陰病,欲解時,從寅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醜」)至卯上。
厥陰,木也,王於卯醜寅,向王,故為解時。
厥陰病,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愈。
邪至厥陰,為傳經盡,欲汗之時,渴欲得水者,少少與之,胃氣得潤則愈。
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虛家亦然。
四逆者,四肢不溫也。厥者,手足冷也。皆陽氣少而陰氣多,故不可下,虛家亦然。下之是為重虛,《金匱玉函》曰:虛者十補,勿一瀉之。
傷寒先厥,後發熱而利者,必自止。見厥複利。
陰氣勝,則厥逆而利;陽氣復,則發熱,利必自止。見厥,則陰氣還勝而複利也。
傷寒始發熱,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,(趙本注:「一云消中」)食以索餅,不發熱者,知胃氣尚在,必愈,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。後三(趙本無「三」字)日脈之,其熱續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,本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,復發熱三日,並前六日,亦為九日,與厥相應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脈之而脈數,其熱不罷者,此為熱氣有餘,必發癰膿也。
始發熱,邪在表也。至六日,邪傳厥陰,陰氣勝者,作厥而利,厥反九日,陰寒氣多,當不能食,而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。除,去也;中,胃氣也。言邪氣太甚,除去胃氣,胃欲引食自救,故暴能食,此欲勝也。食以索餅試之,若胃氣絕,得面則必發熱;若不發熱者,胃氣尚在也。
恐是寒極變熱,因暴熱來而復去,使之能食,非除中也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病人素不能食,而反暴思之,必發熱。後三日脈之,其熱續在者,陽氣勝也,期之旦日夜半愈;若旦日不愈,後三日脈數而熱不罷者,為熱氣有餘,必發癰膿。經曰:數脈不時,則生惡瘡。
傷寒脈遲,六七日,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。脈遲為寒,今與黃芩湯,復除其熱,腹中應冷,當不能食;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
白話文:
厥陰病的病症表現是,會口渴,氣往上衝到心口,心裡覺得又疼又熱,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會吐出蛔蟲,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腹瀉會無法停止。
病邪傳到厥陰經,表示熱邪已經深入體內。病邪從太陽經傳到太陰經,會感到肚子脹滿、咽喉乾燥,但還沒到口渴的程度;病邪傳到少陰經,會出現口乾舌燥而想喝水,但還沒達到消渴的程度;到了厥陰經才形成消渴,是因為熱邪太盛,能把身體的水分消耗掉。如果喝水很多但小便很少,就稱為消渴。這是因為木生火,肝氣與心氣相通,厥陰經有熱邪入侵,就會氣往上衝到心口,導致心中又疼又熱。
傷寒病發病六七天,是病邪傳入厥陰經的時候,代表病邪傳經已經結束,應該轉入臟腑。這時如果胃虛有熱邪停留,就會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。蛔蟲在胃裡,沒東西吃就會躁動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跑出來,吃了東西就會吐出蛔蟲,這是熱邪停留在厥陰經的表現。如果用瀉下藥物治療,會虛弱胃氣,加上厥陰經的木邪,一定會吐瀉不止。
厥陰經感受風邪,如果脈象呈現稍微浮起的現象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;如果脈象沒有浮起,表示還沒好轉。
醫書說:「陰病出現陽脈,表示將會好轉」,浮脈屬於陽脈。厥陰中風,脈象稍微浮起,表示邪氣正在向外散發,準備發汗,所以說病情將要好轉。
厥陰病,想要好轉的時間,大約在凌晨三點到早上七點之間。
厥陰屬木,在凌晨一點到早上七點是木氣旺盛的時候,因為正當旺盛,所以是病情好轉的時間。
厥陰病,如果感到口渴想喝水,可以給他少量多次的飲用,這樣病就會好。
病邪傳到厥陰經,表示傳經結束,正要發汗的時候,這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可以給他少量多次的飲用,這樣胃氣得到滋潤就會好轉。
凡是出現四肢冰冷、手足厥冷的,都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體質虛弱的人也是一樣。
四肢不溫,是指四肢不暖和;厥,是指手腳冰冷。這些都是因為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,所以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體質虛弱的人也是一樣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會更加虛弱。《金匱玉函》說:「虛弱的人要用十種補益的方法,不能用一種瀉下的方法」。
傷寒病先出現手腳冰冷,然後發熱又腹瀉,這腹瀉一定會自己停止。如果手腳冰冷又腹瀉的症狀再次出現,則表示病情加重。
陰氣過盛,就會出現手腳冰冷和腹瀉;陽氣恢復,就會發熱,腹瀉也自然停止。如果出現手腳冰冷,表示陰氣再次過盛,腹瀉也會再次出現。
傷寒病開始發熱,過了六天,出現手腳冰冷,反倒過了九天又腹瀉。一般來說,出現手腳冰冷和腹瀉的時候,應該會沒有食慾,如果這時反而能吃東西,可能是「除中」的現象。「除中」是指胃氣被邪氣消耗殆盡,用麵餅測試,如果吃下後不發熱,表示胃氣還在,病就會好轉。但也要小心突然高燒又很快退去的情況。過三天再把脈,如果還有發熱,那就要等到隔天半夜才會好轉。原因是,開始發熱六天,手腳冰冷又過了九天,然後又發熱三天,加起來也是九天,與手腳冰冷的九天相應,所以會等到隔天半夜才好轉。如果過了三天把脈發現脈象很快,發熱也不退,表示體內熱氣過盛,可能會長癰瘡。
開始發熱,表示邪氣在表。到了第六天,邪氣傳入厥陰經,陰氣過盛的人,會出現手腳冰冷和腹瀉。如果手腳冰冷反覆發生,過了九天,陰寒之氣過多,這時候應該不能吃東西才對,反而能吃東西,可能是「除中」。「除」是去掉的意思,「中」是胃氣的意思。意思是說,邪氣太過,把胃氣都消耗掉,胃為了自救會想吃東西,這是一種虛假的現象。可以用麵餅測試,如果胃氣完全消失,吃了麵餅一定會發熱;如果不發熱,表示胃氣還在。
也可能是寒邪極盛轉化為熱邪,導致突然高燒又很快退去,讓人感覺能吃東西,並不是「除中」的現象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病人本來吃不下東西,突然很想吃東西,一定會發熱」。過三天把脈,如果還持續發熱,表示陽氣過盛,那就要等到隔天半夜才會好轉;如果隔天沒好,過三天脈象很快,發熱也不退,表示體內熱氣過盛,可能會長癰瘡。醫書說:「脈象快而且不規律,就會長惡瘡」。
傷寒病脈象遲緩,過了六七天,卻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。脈遲表示體內有寒,現在用黃芩湯來清除熱邪,肚子裡應該會感到寒冷,應該會沒有食慾;現在反而能吃東西,這就叫做「除中」,這種情況必死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