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7)
卷六 (7)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咳者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並主下痢。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利」)
肺寒氣逆則咳。五味子之酸,收逆氣;乾薑之辛,散肺寒。並主下痢者,肺與大腸為表裡,上咳下痢,治則頗同。
悸者,加桂枝五分。
悸者,氣虛而不能通行,心下築築然悸動也。桂,猶圭也。引導陽氣,若熱(熊校記:若執以使,汪本執改熱,於義不通。按注意,言加桂以導陽,猶之執圭以為使,故上言桂猶圭也,此執字即根圭字來,使讀去聲,明桂為散中之佐使藥,主引導也)以使。
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。
茯苓味甘而淡,用以滲泄。
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坼。
裡虛遇邪則痛,加附子以補虛。
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取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內湯中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泄利下重者,下焦氣滯也,加薤白以泄氣滯。
少陰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,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豬苓湯方」詳見卷五)
下利不渴者,裡寒也。經曰: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寒故也。此下利嘔渴,知非裡寒;心煩不得眠,知協熱也。與豬苓湯滲泄小便,分別水穀。經曰:復不止,當利其小便。此之謂歟?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趙本有「大承氣湯方」詳見卷五)
傷寒傳經五六日,邪傳少陰,則口燥舌乾而渴,為邪漸深也。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邪氣未深入之時,便作口燥咽乾者,是邪熱已甚,腎水乾也,急與大承氣湯下之,以全腎也。
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急(趙本作「可」)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趙本注:「一法用大柴胡」)
少陰,腎水也。青,肝色也。自利色青,為肝邪乘腎。《難經》曰:從前來者為實邪。以腎蘊實邪,必心下痛,口乾燥也,與大承氣湯以下實邪。
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此少陰入腑也,六七日,少陰之邪入腑之時,陽明內熱壅甚,腹滿,不大便也。陽明病,土勝腎水則干,急與大承氣湯下之,以救腎水。
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(趙本有「四逆湯方」詳見卷二)
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不云急溫;此少陰病脈沉而云急溫者,彼雖寒甚,然而證已形見於外,治之則有成法;此初頭脈沉,未有形證,不知邪氣所之,將發何病,是急與四逆湯溫之。
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不可下也,當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吐也,急(趙本作「當」)溫之,宜四逆湯。
傷寒表邪傳裡,至於少陰。少陰之脈,從肺出,絡心注胸中。邪既留於胸中而不散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陽氣受於胸中,邪既留於胸中,則陽氣不得宣發於外,是以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,此是胸中實,不可下,而當吐。其膈上有寒飲,亦使人心中溫溫而手足寒,吐則物出,嘔則物不出,吐與嘔別焉。
白話文:
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咳嗽者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並主治下痢。(趙本醫統本此處作「利」)
肺部寒氣逆上才會咳嗽。五味子的酸味能收斂逆氣;乾薑的辛味能散寒。同時主治下痢,是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,上咳下痢,治療原則頗為相似。
心悸者,加桂枝五分。
心悸是氣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胸中會有隱隱悸動的感覺。桂枝,如同圭玉一般,能引導陽氣,如同用圭玉來調和一樣(熊校記:原注「若執以使」,汪本將「執」改為「熱」,於義理不通。按:此處應注意,「若執以使」意指加桂枝引導陽氣,如同用圭玉來調和,所以說「桂猶圭也」,「執」字即源於「圭」字,讀去聲,說明桂枝是方劑中輔助引導的藥物)。
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。
茯苓味甘淡,能利水滲濕。
腹部疼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製至裂開。
內虛遇邪才會疼痛,加附子來補虛。
瀉痢下墜者,先取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至三升,去渣,取藥汁三方寸匕,加入湯中,再煮至一升半,分溫服兩次。
瀉痢下墜是下焦氣滯,加薤白來泄去氣滯。
少陰病,下痢六七天,咳嗽並伴有口渴,心煩,失眠者,用豬苓湯主治。(趙本有「豬苓湯方」詳見卷五)
下痢但不口渴者,是裡寒。經書說:「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寒故也。」此例下痢並口渴,可知非裡寒;心煩失眠,可知兼有熱證。用豬苓湯滲濕利尿,以區分水穀。經書說:「復不止,當利其小便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少陰病,發病二三日,口乾咽燥者,應急下之,宜用大承氣湯。(趙本有「大承氣湯方」詳見卷五)
傷寒傳經五六日,邪氣傳入少陰,則口乾舌燥而口渴,是因為邪氣日漸深入。現在少陰病發病二三日,邪氣尚未深入,就出現口乾咽燥,這是邪熱已甚,腎水虧虛,應立即用大承氣湯攻下,以保護腎陰。
少陰病,自利清水,顏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者,應急下之,宜用大承氣湯。(趙本作「可」)(趙本注:「一法用大柴胡湯」)
少陰屬腎水。青色屬肝。自利顏色青,是肝邪犯腎。《難經》說:「從前來者為實邪。」腎臟蘊藏實邪,必然心下疼痛,口乾,故用大承氣湯攻下實邪。
少陰病,六七日,腹部脹滿而不通大便者,應急下之,宜用大承氣湯。
這是少陰邪氣入腑,六七日,少陰邪氣入腑之時,陽明內熱壅盛,腹部脹滿,不通大便。陽明病,土氣勝過腎水則乾燥,應立即用大承氣湯攻下,以救護腎水。
少陰病,脈沉者,應急溫之,宜用四逆湯。(趙本有「四逆湯方」詳見卷二)
既嘔吐又腹瀉,小便又利,並大汗淋漓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不用急溫;此少陰病脈沉而說應急溫者,雖然寒證很重,但證狀已明顯表現於外,治療則有法則;而此初起脈沉,尚未有明顯證狀,不知邪氣所歸,將發何病,所以應立即用四逆湯溫補。
少陰病,飲食入口即吐,心中溫溫欲吐,又不能吐,病初起,手足冰冷,脈弦而遲者,這是胸中實證,不可攻下,應當催吐。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催吐,應急溫之,宜用四逆湯。(趙本作「當」)
傷寒表邪入裡,傳至少陰。少陰之脈,從肺部出來,絡於心臟,注於胸中。邪氣停留在胸中而不散者,飲食入口即吐,心中溫溫欲吐,陽氣受阻於胸中,邪氣停留在胸中,則陽氣不能宣發於外,所以病初起,手足冰冷,脈弦而遲,這是胸中實證,不可攻下,而應當催吐。其膈上有寒飲,也會使人心中溫溫而手足冰冷,吐則排出病物,嘔則病物不出,吐與嘔是有區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