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7)
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
咳者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並主下痢。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利」)

肺寒氣逆則咳。五味子之酸,收逆氣;乾薑之辛,散肺寒。並主下痢者,肺與大腸為表裡,上咳下痢,治則頗同。

悸者,加桂枝五分。

悸者,氣虛而不能通行,心下築築然悸動也。桂,猶圭也。引導陽氣,若熱(熊校記:若執以使,汪本執改熱,於義不通。按注意,言加桂以導陽,猶之執圭以為使,故上言桂猶圭也,此執字即根圭字來,使讀去聲,明桂為散中之佐使藥,主引導也)以使。

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。

茯苓味甘而淡,用以滲泄。

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坼。

裡虛遇邪則痛,加附子以補虛。

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取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內湯中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
泄利下重者,下焦氣滯也,加薤白以泄氣滯。

少陰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,不得眠者,豬苓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豬苓湯方」詳見卷五)

下利不渴者,裡寒也。經曰: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寒故也。此下利嘔渴,知非裡寒;心煩不得眠,知協熱也。與豬苓湯滲泄小便,分別水穀。經曰:復不止,當利其小便。此之謂歟?
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趙本有「大承氣湯方」詳見卷五)

傷寒傳經五六日,邪傳少陰,則口燥舌乾而渴,為邪漸深也。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邪氣未深入之時,便作口燥咽乾者,是邪熱已甚,腎水乾也,急與大承氣湯下之,以全腎也。

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急(趙本作「可」)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趙本注:「一法用大柴胡」)

少陰,腎水也。青,肝色也。自利色青,為肝邪乘腎。《難經》曰:從前來者為實邪。以腎蘊實邪,必心下痛,口乾燥也,與大承氣湯以下實邪。

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此少陰入腑也,六七日,少陰之邪入腑之時,陽明內熱壅甚,腹滿,不大便也。陽明病,土勝腎水則干,急與大承氣湯下之,以救腎水。

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,宜四逆湯。(趙本有「四逆湯方」詳見卷二)

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不云急溫;此少陰病脈沉而云急溫者,彼雖寒甚,然而證已形見於外,治之則有成法;此初頭脈沉,未有形證,不知邪氣所之,將發何病,是急與四逆湯溫之。

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不可下也,當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飲,乾嘔者,不可吐也,急(趙本作「當」)溫之,宜四逆湯。

傷寒表邪傳裡,至於少陰。少陰之脈,從肺出,絡心注胸中。邪既留於胸中而不散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陽氣受於胸中,邪既留於胸中,則陽氣不得宣發於外,是以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,此是胸中實,不可下,而當吐。其膈上有寒飲,亦使人心中溫溫而手足寒,吐則物出,嘔則物不出,吐與嘔別焉。

白話文:

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
咳嗽者,可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此方亦適用於下痢。

肺寒氣逆會導致咳嗽。五味子味酸,能收斂逆氣;乾薑味辛,可散肺寒。此方亦適用於下痢,因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上咳下痢的治療原理相似。

心悸者,可加桂枝五分。

心悸是因氣虛而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心下有悸動感。桂枝能引導陽氣,如同使者執圭引導一般。

小便不利者,可加茯苓五分。

茯苓味甘淡,能滲濕利水。

腹中疼痛者,可加炮附子一枚,炮至裂開。

體內虛弱遇邪氣則痛,加附子可補虛散寒。

洩瀉且肛門重墜者,先以五升水煮薤白三升,煮至剩三升,去渣後加入藥散三方寸匕,再煮至一升半,分兩次溫服。

洩瀉肛門重墜是因下焦氣滯,加薤白可疏通氣滯。

少陰病,下利六七日,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、失眠者,宜用豬苓湯。

下利而不渴者,屬裡寒。此處下利伴隨嘔吐、口渴,可知非單純裡寒;心煩失眠則表明兼有熱證,故用豬苓湯利小便,分清水穀。

少陰病,發病二三日,口乾咽燥者,應急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傷寒傳經五六日,邪入少陰,通常會口乾舌燥而渴,表示邪氣漸深。但此處發病僅二三日,邪氣未深即出現口乾咽燥,說明熱邪已盛,腎水將枯,故急用大承氣湯瀉熱以保腎陰。

少陰病,下利清水且色純青,心下疼痛、口乾燥者,應急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少陰屬腎水,青色屬肝。下利青色,是肝邪侵犯腎。《難經》雲:「從前來者為實邪。」腎受實邪,故心下痛、口乾燥,用大承氣湯瀉實邪。

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且大便不通者,應急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此為少陰邪氣入腑,六七日時陽明內熱壅盛,導致腹滿便秘。陽明熱盛會耗傷腎水,故急用大承氣湯瀉熱以救腎陰。

少陰病,脈沈者,應急溫,宜用四逆湯。

若患者吐瀉、小便通利、大汗出、下利清穀、內寒外熱、脈微欲絕,雖寒甚但證候明顯,治療有常規。此處僅脈沈而無明顯證候,恐邪氣未明,故急用四逆湯溫裡防變。

少陰病,飲食入口即吐,心中鬱悶欲吐卻吐不出,初發病時手足冰冷、脈弦遲者,此為胸中有實邪,不可攻下,應催吐。若膈上有寒飲而乾嘔者,不可催吐,應急溫,宜用四逆湯。

傷寒表邪傳至少陰,邪留胸中不散,故飲食入口即吐,心中鬱悶。陽氣受困於胸中,不得外達,故初病時手足寒、脈弦遲。此為胸中實證,當吐不宜下。若膈上有寒飲,雖亦致心中鬱悶、手足寒,但嘔而不吐,應溫化寒飲,不可催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