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後加減法:(趙本無「後加減法」四字)
若咳者,加五味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子」字)半升,細辛、乾薑各一兩。(趙本作「細辛一兩,乾薑一兩」)
氣逆咳者,五味子之酸,以收逆氣。水寒相搏則咳,細辛、乾薑之辛,以散水寒。
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。
小便利,則無伏水,故去茯苓。
若下利者,去芍藥,加乾薑二兩。
芍藥之酸泄氣,乾薑之辛散寒。
若嘔者,去附子,加生薑,足前成(趙本作「為」)半斤。
氣逆則嘔,附子補氣,生薑散氣。《千金》曰:嘔家多服生薑。此為嘔家聖藥。
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赤色,(趙本作「色赤」)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利止,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下利清穀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為裡寒;身熱,不惡寒,面色赤為外熱。此陰甚於內,格陽於外,不相通也,與通脈四逆湯,散陰通陽。
通脈四逆湯方:
甘草(二兩,炙),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),乾薑(三兩,強人可四兩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其脈即出者愈。
面色赤者,加蔥九莖。
蔥味辛,以通陽氣。
腹中痛者,去蔥,加芍藥二兩。
芍藥之酸,通寒利。腹中痛,為氣不通也。
嘔者,加生薑二兩。
辛以散之,嘔為氣不散也。
咽痛者,去芍藥,加桔梗一兩。
咽中如結,加桔梗則能散之。
利止脈不出者,去桔梗,加人參二兩。(趙本有「病皆與方相應者,乃服之」十字)
利止脈不出者,亡血也,加人參以補之。經曰:脈微而利,亡血也。四逆加人參湯主之,脈(熊校記:□病皆與方相應者,乃可服之。汪本病上增脈字。按舊鈔本趙本,此二句皆屬正文,直接加人參二兩句下,惟乃下無可字,計凡十字,並非成氏注語也。元人開版時漏寫,隨改作小字,添入夾行,特於上空格以區別之,初無缺字)病皆與方相應者,乃可服之。
少陰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
四逆者,四肢不溫也。傷寒邪在三陽,則手足必熱;傳到太陰,手足自溫;至少陰則邪熱漸深,故四肢逆而不溫也;及至厥陰,則手足厥冷,是又甚於逆。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。
四逆散方:
甘草(炙。甘平),枳實(破,水漬炙乾。苦寒),柴胡(苦寒),芍藥(酸微寒)
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佐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枳實、甘草之甘苦,(醫統本作「苦甘」)以泄裡熱;芍藥之酸,以收陰氣;柴胡之苦,以發表熱。
上四味,各十分,搗篩,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服用五味子藥劑:取五味子,加水八升,煮至三升,過濾後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後續加減法:
若咳嗽,加五味子半升,細辛、乾薑各一兩。五味子的酸味能收斂逆氣;因水寒交搏而致咳嗽,細辛、乾薑的辛味能散寒。
若小便不利,去除茯苓。小便不利表示沒有伏水,所以去除茯苓。
若下痢,去除芍藥,加乾薑二兩。芍藥的酸味會泄氣,乾薑的辛味能散寒。
若嘔吐,去除附子,加生薑半斤。氣逆則嘔吐,附子補氣,生薑則能散氣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,這是治療嘔吐的良藥。
少陰病,下痢稀薄如水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體反而不惡寒,面色潮紅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下痢停止,脈象摸不到,則使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下痢稀薄如水、手足厥逆、脈微欲絕,屬於裡寒;身體發熱、不惡寒、面色潮紅,屬於外熱。這是裡面的陰氣過盛,迫使陽氣外散,陰陽不通,故用通脈四逆湯散寒通陽。
通脈四逆湯方:
甘草(炙,二兩),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,去皮,切成八片),乾薑(三兩,體壯者可用四兩)
將以上三味藥,加水三升,煮至一升二合,過濾後,分次溫服。脈象恢復即可痊癒。
面色潮紅者,加蔥九莖。蔥味辛,能通達陽氣。
腹痛者,去除蔥,加芍藥二兩。芍藥的酸味,能通達寒氣,利通氣血。腹痛是因氣不通暢。
嘔吐者,加生薑二兩。辛味能散寒,嘔吐是因氣不散。
咽痛者,去除芍藥,加桔梗一兩。咽喉有阻塞感,加桔梗能使其散開。
下痢停止,脈象摸不到者,去除桔梗,加人參二兩。下痢停止,脈象摸不到,是氣血虧虛,加人參補益。經書記載:脈微而下痢,是氣血虧虛。《傷寒論》中四逆加人參湯的主治症狀也是如此,病症與方劑相符才能服用。
少陰病,四肢冰冷,患者可能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或泄瀉下墜感,則使用四逆散治療。
四肢冰冷,指的是四肢不溫。傷寒邪氣在三陽經,則手足發熱;傳到太陰經,手足溫熱;傳到少陰經,邪熱漸深,故四肢冰冷;到了厥陰經,則手足厥冷,比冰冷更嚴重。四逆散用於散發少陰經的寒邪。
四逆散方:
甘草(炙,甘平),枳實(破開,水泡後炙乾,苦寒),柴胡(苦寒),芍藥(酸微寒)
《內經》記載:裡熱盛,佐以甘苦之味,用酸味收斂,用苦味發散。枳實、甘草的甘苦之味,泄除裡熱;芍藥的酸味,收斂陰氣;柴胡的苦味,發表散熱。
將以上四味藥,各取十分,研磨過篩,用白開水調和,每次服用一湯匙,每日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