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5)
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
《內經》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佐以甘苦。半夏、桂枝之辛,以散經寒;甘草之甘,以緩正氣。

以上三味,(趙本作「右三味等分」)各別搗篩已,合治之,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內散兩方寸匕,更煎(趙本作「煮」)三沸,下火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(趙本有「半夏有毒,不當散服」二句)

少陰病,下利,白通湯主之。

少陰主水。少陰客寒,不能制水,故自利也。白通湯溫里散寒。

白通湯方:

蔥白(四莖。辛溫),乾薑(一兩。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。趙本無「用」字,去皮,破八片。辛熱)

《內經》曰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蔥白之辛,以通陽氣;姜附之辛,以散陰寒。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少陰病,下利脈微者,與白通湯;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

少陰病,下利,脈微,為寒極陰勝,與白通湯復陽散寒。服湯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寒氣太甚,內為格拒,陽氣逆亂也,與白通湯加豬膽汁湯以和之。《內經》曰: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。又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。此之謂也。服湯脈暴出者,正氣因發泄而脫也,故死;脈微續者,陽氣漸復也,故生。

白通加豬膽汁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湯」字)方:

蔥白(四莖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,去皮,破八片),人尿(五合。鹹寒),豬膽汁(一合。苦寒)

《內經》曰:若調寒熱之逆,冷熱必行,則熱物冷服,下嗌之後,冷體既消,熱性便發,由是病氣隨愈,嘔噦皆除,情且不違,而致大益。此和人尿、豬膽汁鹹苦寒物於白通湯熱劑中,要其氣相從,則可以去格拒之寒也。

以上三(趙本作「右五」)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膽汁、人尿,和令相得,分溫再服,若無膽亦可用。

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

少陰病二三日,則邪氣猶淺,至四五日邪氣已深。腎主水,腎病不能制水,水飲停為水氣。腹痛者,寒濕內甚也;四肢沉重疼痛,寒濕外甚也;小便不利,自下利者,濕勝而水穀不別也。《內經》曰:濕勝則濡泄。與真武湯,益陽氣散寒濕。

真武湯方:

茯苓(三兩。甘平),芍藥(三兩。酸平),生薑(三兩,切。辛溫),白朮(二兩。甘溫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。辛熱)

脾惡濕,甘先入脾。茯苓、白朮之甘,以益脾逐水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;濕淫所勝,佐以酸平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之酸辛,以溫經散濕。

白話文:

【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】

《內經》記載:寒邪過盛時,應以辛熱藥物調和,輔以甘苦之味。半夏、桂枝的辛味能驅散經脈寒氣;甘草的甘味可緩和正氣。

將上述三味藥材(另有版本寫「右三味等分」)分別研磨過篩後混合,以米湯送服,每次一方寸匕,每日三次。若無法直接服用散劑,可用一升水煎煮至七沸,加入兩方寸匕藥散,再煮三沸後離火稍放涼,少量頻頻含咽。(另有版本註明「半夏有毒,不宜散服」)

少陰病下利,以白通湯治療。
少陰主司水液代謝。若外寒侵襲少陰,導致水液失控,因而下利。白通湯能溫裡散寒。

白通湯方:
蔥白(四根,辛溫)、乾薑(一兩,辛熱)、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切八片,辛熱)。

《內經》提到:腎厭惡乾燥,需用辛味藥物潤澤。蔥白的辛味能通暢陽氣;乾薑、附子的辛味可驅散陰寒。

將三味藥以三升水煎至一升,去渣後分兩次溫服。

少陰病下利且脈象微弱者,用白通湯;若下利不止、四肢冰冷、脈搏消失、乾嘔煩躁,則以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服藥後脈搏突然暴出者預後不良,逐漸恢復者則可痊癒。

下利脈微是寒極陰盛,白通湯能恢復陽氣、驅散寒邪。若服藥後症狀加劇,表示寒氣過盛導致體內陰陽格拒、陽氣逆亂,此時加入豬膽汁湯調和。《內經》雲:「逆症需順治,順症需逆治。」此即反治法。脈搏暴出是正氣耗散之兆,故危殆;脈象漸復則陽氣回升,故生機可期。

白通加豬膽汁湯方:
蔥白(四根)、乾薑(一兩)、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切八片)、人尿(五合,鹹寒)、豬膽汁(一合,苦寒)。

《內經》指出:調和寒熱相逆時,可將熱藥冷服,待冷性消退後藥性發揮,既能治病又不引發嘔吐。此方於熱性白通湯中加入人尿、豬膽汁等寒物,使藥性相輔,破除寒邪格拒。

將前三味藥以三升水煎至一升,去渣後加入膽汁、人尿調勻,分兩次溫服。若無豬膽汁亦可僅用人尿。

少陰病持續數日未癒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沈重疼痛、自發下利,此為水氣停滯。伴隨咳嗽、小便失調、下利或嘔吐者,以真武湯治療。

少陰病初期邪氣尚淺,日久則深入。腎主水,功能失調則水氣積聚。腹痛因寒濕內盛;四肢症狀因寒濕外侵;小便不利與下利則是濕盛導致水穀不分。《內經》稱:「濕盛則濡瀉。」真武湯能振奮陽氣、驅散寒濕。

真武湯方:
茯苓(三兩,甘平)、芍藥(三兩,酸平)、生薑(三兩切片,辛溫)、白朮(二兩,甘溫)、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切八片,辛熱)。

脾惡濕,甘味入脾。茯苓、白朮的甘味可健脾利水;寒邪盛以辛熱藥平抑,濕邪盛佐以酸味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的酸辛特性,能溫通經脈、驅散濕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