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5)
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
《內經》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佐以甘苦。半夏、桂枝之辛,以散經寒;甘草之甘,以緩正氣。

以上三味,(趙本作「右三味等分」)各別搗篩已,合治之,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內散兩方寸匕,更煎(趙本作「煮」)三沸,下火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(趙本有「半夏有毒,不當散服」二句)

少陰病,下利,白通湯主之。

少陰主水。少陰客寒,不能制水,故自利也。白通湯溫里散寒。

白通湯方:

蔥白(四莖。辛溫),乾薑(一兩。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。趙本無「用」字,去皮,破八片。辛熱)

《內經》曰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蔥白之辛,以通陽氣;姜附之辛,以散陰寒。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少陰病,下利脈微者,與白通湯;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

少陰病,下利,脈微,為寒極陰勝,與白通湯復陽散寒。服湯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寒氣太甚,內為格拒,陽氣逆亂也,與白通湯加豬膽汁湯以和之。《內經》曰: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。又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。此之謂也。服湯脈暴出者,正氣因發泄而脫也,故死;脈微續者,陽氣漸復也,故生。

白通加豬膽汁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湯」字)方:

蔥白(四莖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,去皮,破八片),人尿(五合。鹹寒),豬膽汁(一合。苦寒)

《內經》曰:若調寒熱之逆,冷熱必行,則熱物冷服,下嗌之後,冷體既消,熱性便發,由是病氣隨愈,嘔噦皆除,情且不違,而致大益。此和人尿、豬膽汁鹹苦寒物於白通湯熱劑中,要其氣相從,則可以去格拒之寒也。

以上三(趙本作「右五」)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膽汁、人尿,和令相得,分溫再服,若無膽亦可用。

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

少陰病二三日,則邪氣猶淺,至四五日邪氣已深。腎主水,腎病不能制水,水飲停為水氣。腹痛者,寒濕內甚也;四肢沉重疼痛,寒濕外甚也;小便不利,自下利者,濕勝而水穀不別也。《內經》曰:濕勝則濡泄。與真武湯,益陽氣散寒濕。

真武湯方:

茯苓(三兩。甘平),芍藥(三兩。酸平),生薑(三兩,切。辛溫),白朮(二兩。甘溫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。辛熱)

脾惡濕,甘先入脾。茯苓、白朮之甘,以益脾逐水。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;濕淫所勝,佐以酸平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之酸辛,以溫經散濕。

白話文:

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

《內經》提到,寒邪過盛時,治療應以辛熱之品為主,輔以甘、苦之味。半夏、桂枝辛溫,能散寒於經脈;甘草甘平,能緩和正氣。

以上三味藥,分別研磨過篩,混合後用白開水調服,每次服用一指幅大小,一日三次。如果無法直接服用,可以用一升水煎煮七沸,然後加入兩指幅大小的藥粉,再煎煮三沸,離火稍涼後,少量多次服用。(半夏有毒,不宜直接服用)

少陰病下利,用白通湯治療。

少陰經主水,少陰經受寒邪侵犯,不能制約水液,所以才會腹瀉。白通湯溫暖內臟,散寒止瀉。

白通湯組成:

蔥白(四莖,性味辛溫),乾薑(一兩,性味辛熱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切成八片,性味辛熱)

《內經》說:腎臟怕乾燥,應急用辛溫之品滋潤。蔥白的辛溫,可以通暢陽氣;乾薑、附子的辛熱,可以散寒止瀉。

以上三味藥,用三升水煎煮成一升,過濾藥渣,分溫服。

少陰病下利,脈象微弱的,用白通湯;如果腹瀉不止,手足厥冷,脈象全無,並伴有乾嘔煩躁的,則用白通加豬膽汁湯。服用白通湯後脈象突然有力者將死,脈象微弱而逐漸有力者將活。

少陰病下利,脈象微弱,是寒邪極盛,陰氣勝於陽氣,用白通湯溫陽散寒。服用白通湯後腹瀉不止,手足厥冷,脈象全無,並伴有乾嘔煩躁的,是寒邪過盛,導致陽氣被阻,內外不通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調和寒熱。 《內經》說:逆著病勢治療,順著病勢治療,逆著病勢就用正治,順著病勢就用反治。服用白通湯後脈象突然有力者,是正氣因發泄而耗損,所以死亡;脈象微弱而逐漸有力者,是陽氣逐漸恢復,所以存活。

白通加豬膽汁湯組成:

蔥白(四莖),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,切成八片),人尿(五合,性味鹹寒),豬膽汁(一合,性味苦寒)

《內經》說:如果要調節寒熱逆亂的病症,寒熱必須交替運行,這樣冷的藥物溫服,到達咽喉之後,寒邪消除,熱性就會發揮作用,病邪就會隨之減退,嘔吐反胃都會消除,病情也會好轉,而且會收到良好的療效。所以將人尿、豬膽汁這兩種鹹寒之物加入到白通湯這類溫熱藥物中,目的是使其寒熱之氣相互協調,就可以去除寒邪阻礙。

以上五味藥,用三升水煎煮成一升,過濾藥渣,加入豬膽汁、人尿,混合均勻,分溫服,沒有豬膽也可以不用。

少陰病,二三日未癒,到四五天時,腹部疼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己腹瀉,這是由於體內有水濕停聚,患者可能咳嗽,可能小便不利,可能腹瀉,可能嘔吐,這時用真武湯治療。

少陰病二三日,邪氣還較淺表;到四五天,邪氣已深入臟腑。腎臟主水,腎臟病變就不能很好地調節水液,水飲停滯就形成水濕。腹部疼痛,是寒濕內盛;四肢沉重疼痛,是寒濕外盛;小便不利,腹瀉,是濕邪過盛,水穀不能正常分清。《內經》說:濕邪過盛則會導致身體虛弱,腹瀉。用真武湯,可以益陽氣,散寒濕。

真武湯組成:

茯苓(三兩,性味甘平),芍藥(三兩,性味酸平),生薑(三兩,切片,性味辛溫),白朮(二兩,性味甘溫),附子(一枚,炮製後,去皮,切成八片,性味辛熱)

脾臟怕濕邪,甘味先入脾經。茯苓、白朮甘溫,可以健脾利水。寒邪過盛,用辛熱之品;濕邪過盛,用酸平之品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辛溫酸平,可以溫經散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