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3)
卷六 (3)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二三日,邪未深也。既無吐利厥逆諸里證,則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,微汗以散之。
麻黃附子甘草湯方:
麻黃(二兩,去節),甘草(二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。趙本有「破八片」三字)
麻黃、甘草之甘,以散表寒;附子之辛,以溫寒(醫統本作「經」)氣。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一兩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《脈經》曰:風傷陽,寒傷陰。少陰受病,則得之於寒,二三日以上,寒極變熱之時,熱煩於內,心中煩,不得臥也。與黃連阿膠湯,扶陰散熱。
黃連阿膠湯方:
黃連(四兩。苦寒),黃芩(一。趙本作二,兩。苦寒),芍藥(二兩。酸平),雞子黃(二枚。甘溫),阿膠(三兩。趙本注:一云三挺。甘溫)
陽有餘,以苦除之,黃芩、黃連之苦,以除熱;陰不足,以甘補之,雞黃、阿膠之甘,以補血;酸,收也,泄也,芍藥之酸,收陰氣而泄邪熱。
上五味,以水五(趙本作「六」)升,先煮三物,取二升,去滓,內膠烊盡,小冷,內雞子黃,攪令相得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。
少陰客熱,則口燥舌乾而渴。口中和者,不苦不燥,是無熱也。背為陽,背惡寒者,陽氣弱,陰氣勝也。經曰: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灸之,助陽消陰;與附子湯,溫經散寒。
附子湯方:
附子(二枚。趙本有「炮」字。破八片,去皮。辛熱),茯苓(三兩。甘平),人參(二兩。甘溫),白朮(四兩。甘溫),芍藥(三兩。酸平)
辛以散之,附子之辛以散寒;甘以緩之,茯苓、人參、白朮之甘以補陽;酸以收之,芍藥之酸以扶陰。所以然者,偏陰偏陽則為病,火欲實,水當平之,不欲偏勝也。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
少陰腎水而主骨節,身體疼痛,肢冷,脈沉者,寒成(醫統本作「盛」)於陰也。身疼骨痛,若脈浮,手足熱,則可發汗;此手足寒,脈沉,故當與附子湯溫經。
少陰病,下利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陽病下利便膿血者,協熱也;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,下焦不約而裡寒也。與桃花湯,固下散寒。
桃花湯方:
赤石脂(一斤,一半全用,一半篩末。甘溫),乾薑(一兩。辛熱),粳米(一斤。趙本醫統本並作升。甘平)
澀可去脫,赤石脂之澀,以固腸胃;辛以散之,乾薑之辛,以散裡寒;粳米之甘以補正氣。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溫服七合,內赤石脂末,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白話文:
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若少陰病發病二三日,邪氣尚未深入,沒有嘔吐、腹瀉、厥逆、胸悶等症狀,可以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微微出汗以散寒。
麻黃附子甘草湯組成:
麻黃(二兩,去節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附子(一枚,炮製,去皮,切成八片)
麻黃和甘草的甘味,可以散發表面的寒邪;附子的辛味,可以溫暖寒邪侵犯的氣機。
用法: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七升,先將麻黃一兩煎煮沸騰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若少陰病發病二三日以上,心中煩躁不安,無法臥睡,則可用黃連阿膠湯治療。
《脈經》說:風邪傷及陽氣,寒邪傷及陰氣。少陰病是寒邪侵犯所致,發病二三日以上,寒邪極盛轉為熱象,內有熱煩,心中煩躁,無法臥睡。服用黃連阿膠湯,可以滋陰散熱。
黃連阿膠湯組成:
黃連(四兩,苦寒)、黃芩(一兩,苦寒)、芍藥(二兩,酸平)、雞蛋黃(二枚,甘溫)、阿膠(三兩,甘溫)
由於陽氣有餘,用苦味藥物去除;黃芩、黃連的苦味,可以清熱;陰氣不足,用甘味藥物補充;雞蛋黃、阿膠的甘味,可以補血;芍藥的酸味,可以收斂陰氣並排出邪熱。
用法: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五升(或六升),先煎煮黃連、黃芩、芍藥三味藥材,煎至二升,過濾去渣,加入阿膠烊化,稍涼後加入雞蛋黃,攪拌均勻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若少陰病發病一、二日,口中感覺溫和,但背部惡寒,應該灸治,並服用附子湯。
少陰病若有客熱,則會出現口乾舌燥,口渴;而口中感覺溫和,不苦不燥,表示沒有熱邪。背部屬陽,背部惡寒表示陽氣虛弱,陰氣偏盛。《脈經》說:無熱而惡寒者,是陰邪的病症。灸治可以助陽消陰;服用附子湯,可以溫通經絡,散寒。
附子湯組成:
附子(二枚,炮製,切成八片,去皮,辛熱)、茯苓(三兩,甘平)、人參(二兩,甘溫)、白朮(四兩,甘溫)、芍藥(三兩,酸平)
辛味藥物可以發散,附子的辛味可以散寒;甘味藥物可以緩和,茯苓、人參、白朮的甘味可以補益陽氣;酸味藥物可以收斂,芍藥的酸味可以扶助陰氣。這樣做的原因是,陰陽偏盛偏衰都會導致疾病,熱邪欲盛,應當用寒涼之品平抑之,不可偏勝。
用法: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八升,煎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若少陰病患者身體疼痛,手腳冰冷,骨節疼痛,脈象沉弱,則服用附子湯。
少陰病屬腎水,而腎主骨節,身體疼痛,肢體冰冷,脈象沉弱,表示寒邪已盛於陰。如果身體疼痛,骨節疼痛,但脈象浮,手腳發熱,則可以發汗治療;但此例手腳冰冷,脈象沉弱,所以應該服用附子湯溫通經絡。
若少陰病患者下痢排出膿血,則服用桃花湯。
陽明病下痢排出膿血,是邪熱內盛;少陰病下痢排出膿血,是因為下焦失約,裡寒所致。服用桃花湯,可以收斂下焦,散寒。
桃花湯組成:
赤石脂(一斤,一半整塊使用,一半研末,甘溫)、乾薑(一兩,辛熱)、粳米(一斤,甘平)
澀味藥物可以止瀉,赤石脂的澀味,可以固護腸胃;辛味藥物可以發散,乾薑的辛味,可以散寒;粳米甘味可以補益正氣。
用法: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七升,煮米至熟,過濾去渣,溫服七合,再加入赤石脂末(用量如同方寸匕),每日三次。如果服用一次後痊癒,則不必再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