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
少陰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。脈不至(趙本注:「一作足」)者,灸少陰七壯。

經曰:少陰病,吐利躁煩四逆者,死;吐利,手足不厥冷者,則陽氣不衰,雖反發熱,不死。脈不至者,吐利,暴虛也,灸少陰七壯,以通其脈。

少陰病,八九日,一身手足盡熱者,以熱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
膀胱,太陽也。少陰太陽為表裡。少陰病至八九日,寒邪變熱,復傳太陽。太陽為諸陽主氣,熱在太陽,故一身手足盡熱;太陽經多血少氣,為熱所乘,則血散下行,必便血也。

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(趙本有「者」字)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

但厥無汗,熱行於里也,而強發汗,虛其經絡,熱乘經虛,迫血妄行,從虛而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。諸厥者,皆屬於下,但厥為下厥,血亡於上為上竭,傷氣損血,邪甚正虛,故為難治。

少陰病,惡寒身蜷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。

《針經》曰:多熱者易已,多寒者難已。此內外寒極,純陰無陽,故云不治。

少陰病,吐利,躁煩,四逆者死。

吐利者,寒甚於里;四逆者,寒甚於表。躁煩則陽氣欲絕,是知死矣。

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死。

下利止,則水穀竭,眩冒則陽氣脫,故死。

少陰病,四逆惡寒而身蜷,脈不至;不煩而躁者,死。(趙本注:「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」)

四逆惡寒而身蜷,則寒甚。脈不至則真氣絕。煩,熱也;躁,亂也。若憤躁之躁,從煩至躁,為熱來有漸則猶可;不煩而躁,是氣欲脫而爭也,譬猶燈將減而暴明,其能久乎。

少陰病,六七日,息高者,死。

腎為生氣之源,呼吸之門。少陰病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,生氣斷絕也。

少陰病,脈微細沉,但欲臥,汗出不煩,自欲吐,至五六日,自利,復煩躁,不得臥寐者,死。

陰氣方盛,至五六日傳經盡,陽氣得復則愈;反更自利,煩躁,不得臥寐,則正氣弱,陽不能復,病勝臟,故死。

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(趙本作「細辛附子」)湯主之。

少陰病,當無熱,惡寒;反發熱者,邪在表也。雖脈沉,以始得,則邪氣未深,亦當溫劑發汗以散之。

麻黃附子細辛(趙本作「細辛附子」)湯方:

麻黃(二兩,去節。甘熱),細辛(二兩。辛熱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。辛熱)

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辛潤之。麻黃之甘,以解少陰之寒;細辛、附子之辛,以溫少陰之經。
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(趙本醫統本並有「諸」字)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。以二三日無里(趙本醫統本並無「里」字)證,故發微汗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,如果出現嘔吐腹瀉,手腳沒有冰冷反而是發熱的,不會死。脈象摸不到(或腳部脈象摸不到)的,灸少陰穴七壯。

經典記載:少陰病,如果出現嘔吐腹瀉、煩躁不安、四肢厥冷,會死;如果嘔吐腹瀉,手腳沒有厥冷,則陽氣未衰,即使發熱也不會死。脈象摸不到的,是嘔吐腹瀉導致的急劇虛弱,灸少陰穴七壯,以疏通經脈。

少陰病,八九天后,全身手腳都發熱的,這是熱邪進入膀胱,必然會便血。

膀胱屬太陽經,少陰經和太陽經是表裡關係。少陰病到八九天,寒邪轉化為熱邪,又傳到太陽經。太陽經是諸陽之氣的主宰,熱邪在太陽經,所以全身手腳都發熱;太陽經血少氣多,被熱邪侵襲,則血液散佈下行,必然會便血。

少陰病,只有厥冷沒有汗,卻強行發汗,必然會導致出血,不知道從哪裡流出,可能從口鼻,可能從眼睛流出,這就是下厥上竭,很難治療。

只有厥冷沒有汗,是熱邪在裡面的表現,而強行發汗,則會耗損經絡的元氣,熱邪乘虛而入,迫使血液妄行,從虛弱的地方流出,可能從口鼻,可能從眼睛流出。所有厥冷的症狀,都屬於下焦,而這種只有厥冷的症狀屬於下厥,血液損失於上焦則為上竭,傷了元氣損了血液,邪氣盛而正氣虛,所以很難治療。

少陰病,惡寒蜷縮身體並腹瀉,手腳冰冷的,不治。

《針灸經》說:熱證容易治癒,寒證難以治癒。這是內外寒邪極度嚴重,純陰無陽,所以說不治。

少陰病,嘔吐腹瀉、煩躁不安、四肢厥冷的會死。

嘔吐腹瀉,是寒邪深入裡面的表現;四肢厥冷,是寒邪深入表面的表現;煩躁不安,是陽氣將絕的表現,因此知道會死了。

少陰病,腹瀉停止而頭暈,時時感到頭昏沉欲倒的會死。

腹瀉停止,則水穀精微耗竭;頭暈昏沉,則陽氣衰敗,所以會死。

少陰病,四肢厥冷惡寒而蜷縮身體,脈象摸不到;沒有發熱卻煩躁的會死。(或:嘔吐腹瀉而煩躁厥冷的會死)

四肢厥冷惡寒而蜷縮身體,則寒邪很重;脈象摸不到則真氣衰竭。煩,是發熱;躁,是紊亂。如果是由於憤怒而引起的煩躁,從煩躁到更加躁亂,熱邪是逐漸發展的,則尚可治療;沒有發熱卻煩躁,這是氣將要衰竭而掙扎的表現,好比燈油將盡而突然明亮,還能持續多久呢?

少陰病,六七天,呼吸急促的會死。

腎是元氣的根本,也是呼吸的門戶。少陰病六七天不癒而呼吸急促的,是元氣斷絕了。

少陰病,脈象微細沉弱,只想臥床休息,出汗但不煩躁,自己想嘔吐,到五六天,自己腹瀉,又煩躁不安,不能臥床睡覺的會死。

陰邪正盛,到五六天經絡傳變完成,陽氣恢復則會痊癒;反而再次腹瀉,煩躁不安,不能臥床睡覺,則正氣衰弱,陽氣不能恢復,疾病勝過臟腑,所以會死。

少陰病,初期,反而發熱,脈象沉弱的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

少陰病,應該沒有發熱,惡寒;反而發熱的,邪氣在表面的表現。雖然脈象沉弱,但因為是初期,邪氣還未深入,也應該用溫熱的藥物發汗以散邪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方:

麻黃(二兩,去節。性味甘熱),細辛(二兩。性味辛熱),附子(一枚,炮製,去皮,切成八片。性味辛熱)

《內經》說:寒邪侵襲於內,治療要用甘熱之品,輔助以苦辛之品,用辛溫之品潤澤它。麻黃的甘味,以解除少陰經的寒邪;細辛、附子的辛味,以溫暖少陰經。

以上三味藥,用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少二升,去掉上面的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到三升,去掉藥渣,溫服一升,一天服三次。

少陰病,得病二三日,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微發汗。因為二三日沒有裡證,所以輕微發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