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卷六

2.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

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結硬。

太陰為病,陽邪傳裡也。太陰之脈,布胃中,邪氣壅而為腹滿。上不得降者,嘔吐而食不下;下不得升(醫統本作「上」)者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陰寒在內而為腹痛者,則為常痛;此陽邪干里,雖痛而亦不常痛,但時時腹自痛也。若下之,則陰邪留於胸下為結硬。經曰,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

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澀而長者,為欲愈。

太陰,脾也,主營四末。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者,風淫末疾也。表邪少則微,里向和則澀而長。長者陽也,陰病見陽脈則生,以陰得陽則解,故云欲愈。

太陰病欲解時,從亥至醜上。

脾為陰土,王於醜、亥、子,向陽,(醫統本作「王」)故云(醫統本作「為」)解時。

太陰病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(趙本有「桂枝湯方」詳見卷二)

經曰: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。太陰病脈浮者,邪在經也,故當汗散之。

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有寒故也,當溫之。宜服四逆輩。

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,為寒在下焦;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為寒在中焦,與四逆等湯,以溫其臟。
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,腐穢當去故也。

太陰病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為太陰入腑,傳於陽明也。今至七八日,暴煩,下利十餘行者,脾家實,腐穢去也。下利煩躁者死;此以脾氣和,逐邪下泄,故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而利必自止。

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(趙本作「爾」)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芍藥湯方」詳見卷十)

表邪未罷,醫下之,邪因乘虛傳於太陰,裡氣不和,故腹滿時痛,與桂枝湯以解表,加芍藥以和里。

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桂枝加大黃湯方」詳見卷十)

大實大滿,自可除下之,故加大黃以下大實。

太陰為病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,設當行大黃芍藥者,宜減之,以其人胃氣弱,易動故也。(趙本注:「下利者,先煎芍藥三沸」)

腹滿痛者,太陰病也。脈弱,其人續自便利,則邪雖在裡,未成大實。欲與大黃、芍藥攻滿痛者,宜少與之,以胃氣尚弱,易為動利也。

白話文:

[辨太陰病症及其治療第十]

太陰病症表現爲腹部脹滿、嘔吐,吃不下東西,腹瀉嚴重,並且腹部會間歇性疼痛。如果使用瀉下療法,胸下部可能會變得硬結。

太陰病症是因爲陽邪傳入內臟。太陰脈絡分佈於胃部,邪氣阻塞導致腹部脹滿。若上部無法下降,則會出現嘔吐和進食困難;如果下部無法上升(醫統本作‘上’),則會導致嚴重的腹瀉和腹部疼痛。如果陰寒存在於內部並引起腹痛,那麼這種疼痛是持續性的;然而,由於陽邪干擾腸胃,即使疼痛也不會一直存在,只是偶爾腹部會感到疼痛。如果使用瀉下療法,那麼陰邪將留在胸下形成硬塊。經文說,疾病起源於陰,反而使用瀉下療法,就會產生痞滿感。

太陰病症中風,四肢感到煩悶疼痛,脈象微弱且澀長,這表明病情有望好轉。

太陰對應的是脾臟,主管四肢的營養。太陰病症中風時,四肢感到煩悶疼痛,這是風邪侵犯末梢的症狀。表邪較少則脈象微弱,裏氣調和則脈象澀長。長脈爲陽,當陰病出現陽脈,意味着生機,因爲陰得到陽則能解除病症,因此可以預測病情有望好轉。

太陰病症的緩解時間,從亥時到丑時。

脾臟屬於陰土,其旺時爲醜、亥、子時,面向陽,因此這段時間被稱爲病情緩解期。

太陰病症脈象浮起,可以發汗,推薦使用桂枝湯。(趙本有“桂枝湯方”,詳情見卷二)

根據經典記載:浮脈表示表證,沉脈表示裏證。太陰病症脈象浮起,說明邪氣位於經絡,所以應該使用發汗法來驅散邪氣。

腹瀉但不口渴的患者,屬於太陰病症,這是因爲脾臟有寒氣所致,應當進行溫熱療法。推薦服用四逆湯類藥物。

腹瀉同時口渴的患者,屬於少陰病症,因爲寒氣位於下焦;腹瀉但不口渴的患者,屬於太陰病症,因爲寒氣位於中焦。服用四逆湯等溫熱藥物,以溫暖內臟。

傷寒病症脈象浮緩,手腳自然溫暖的患者,病情關聯太陰病症。太陰病症通常會引起黃疸;如果小便通暢,不會引發黃疸。到了第七八天,即使突然煩躁不安,每天腹瀉十多次,必定自行停止,因爲脾臟功能恢復,體內的腐敗物質將被清除。

太陰病症到了第七八天,如果大便變硬,說明太陰病症已進入腑部,傳染給陽明病症。現在到了第七八天,突然煩躁不安,每天腹瀉十多次,這是因爲脾臟功能恢復,體內的腐敗物質正在被清除。腹瀉同時煩躁不安的患者可能死亡;但在這情況下,脾臟功能恢復正常,邪氣通過排泄排出體外,所以儘管突然煩躁不安,每天腹瀉十多次,腹瀉最終一定會自行停止。

原本是太陽病症,醫生卻使用瀉下療法,導致腹部間歇性疼痛,這屬於太陰病症,應使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(趙本有“桂枝加芍藥湯方”,詳情見卷十)

表面邪氣尚未消除,醫生使用瀉下療法,邪氣趁虛傳入太陰,裏氣不調和,因此出現腹部脹滿和間歇性疼痛。使用桂枝湯來解表邪,加芍藥以調和裏氣。

腹部劇烈疼痛的患者,應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(趙本有“桂枝加大黃湯方”,詳情見卷十)

腹部極度脹滿,可以通過瀉下療法來治療,因此需要加入大黃以瀉下。

太陰病症脈象虛弱,患者持續腹瀉,如果需要使用大黃和芍藥,應減少劑量,因爲患者的胃氣較弱,容易受到刺激。(趙本注:“腹瀉患者,應先將芍藥煮沸三次”)

腹部脹痛的患者,屬於太陰病症。脈象虛弱,患者持續腹瀉,說明雖然邪氣存在於體內,但並未形成嚴重的問題。想要使用大黃和芍藥治療脹痛,應少量給予,因爲患者的胃氣尚弱,容易造成腹瀉。

3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

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

少陰為病,脈微細,為邪氣傳裡深也。衛氣行於陽則寤,行於陰則寐。邪傳少陰,則氣行於陰而不行於陽,故但欲寐。

少陰病,欲吐不吐,心煩,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也,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,少陰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,以下焦虛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
欲吐不吐,心煩者,表邪傳裡也。若腹滿痛,則屬太陰;此但欲寐,則知屬少陰。五六日,邪傳少陰之時。自利不渴者,寒在中焦,屬太陰;此自利而渴,為寒在下焦,屬少陰。腎虛水燥,渴欲引水自救。下焦虛寒,不能制水,小便色白也。經曰: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。此下利雖渴,然以小便色白,明非裡熱,不可不察。

病人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,此屬少陰,法當咽痛,而復吐利。

脈陰陽俱緊,為少陰傷寒,法當無汗;反汗出者,陽虛不固也,故云亡陽。以無陽陰獨,是屬少陰。《內經》曰:邪客少陰之絡,令人嗌痛,不可內食。少陰寒甚,是當咽痛而復吐利。

少陰病,咳而下利譫語者,被火氣劫故也,小便必難,以強責少陰汗也。

咳而下利,裡寒而亡津液也,反以火劫,強責少陰汗者,津液內竭,加火氣煩之,故譫語、小便難也。

少陰病,脈細沉數,病為在裡,不可發汗。

少陰病,始得之,反發熱脈沉者,為邪在經,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。此少陰病,脈細沉數,為病在裡,故不可發汗。

少陰病,脈微,不可發汗,亡陽故也。陽已虛,尺脈弱澀者,復不可下之。

脈微為亡陽表虛,不可發汗;脈弱澀為亡陽裡虛,復不可下。

少陰病脈緊,至七八日,自下利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,為欲解也,雖煩下利,必自愈。

少陰病,脈緊者,寒甚也。至七八日傳經盡,欲解之時,自下利,脈暴微者,寒氣得泄也。若陰寒勝正,陽虛而泄者,則手足厥,而脈緊不去;今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,知陽氣復,寒氣去,故為欲解。下利煩躁者逆;此正勝邪微,雖煩下利,必自止。

少陰病,下利,若利自止,惡寒而蜷臥,手足溫者,可治。

少陰病下利,惡寒,蜷臥,寒極而陰勝也;利自止,手足溫者,里和陽氣得復,故為可治。

少陰病,惡寒而蜷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可治。

惡寒而蜷,陰寒甚也;時時自煩,欲去衣被,為陽氣得復,故云可治。

少陰中風,脈陽微陰浮者,為欲愈。

少陰中風,陽脈當浮,而陽脈微者,表邪緩也;陰脈當沉,而陰脈浮者,裡氣和也。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陰陽調和,故為欲愈。

少陰病欲解時,從子至寅上。

陽生於子。子為一陽,醜為二陽,寅為三陽,少陰解於此者,陰得陽則解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的主要表現是脈象微弱細小,而且只想睡覺。

少陰病出現脈象微弱細小,是因為邪氣深入體內。衛氣在陽氣運行時人會清醒,在陰氣運行時人會入睡。邪氣侵入少陰,就會導致氣在陰氣中運行而不在陽氣中運行,所以只想睡覺。

少陰病,如果出現想吐又吐不出來,心中煩躁,只想睡覺,過了五六天,開始腹瀉並且口渴,就屬於少陰病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導致需要喝水來自我緩解。如果小便顏色清白,就完全符合少陰病的症狀。小便清白,是因為下焦虛寒,無法控制水液,所以小便顏色發白。

想吐又吐不出來,心中煩躁,是表邪進入體內的表現。如果腹部脹滿疼痛,就屬於太陰病;而此處只有想睡覺,就知道是屬於少陰病。過了五六天,是邪氣傳入少陰的時期。腹瀉但不口渴,是寒氣在中焦,屬於太陰病;而這裡腹瀉並且口渴,是因為寒氣在下焦,屬於少陰病。腎虛導致水分不足,所以口渴想喝水來自我緩解。下焦虛寒,無法控制水液,所以小便顏色清白。《內經》說:「腹瀉並且想喝水,是因為體內有熱。」這裡雖然也腹瀉口渴,但是小便顏色清白,明顯不是體內有熱,這一點必須仔細分辨。

病人如果脈象陰陽兩側都呈現緊張狀態,反而還出汗,這是陽氣虛脫的表現,屬於少陰病,按照常理應該會出現咽喉疼痛,甚至還會出現嘔吐腹瀉。

脈象陰陽兩側都呈現緊張狀態,是少陰傷寒的表現,按照常理應該不會出汗;反而出汗,是陽氣虛弱無法固攝,所以說是陽氣虛脫。因為沒有陽氣只有陰氣,所以屬於少陰病。《內經》說:「邪氣侵入少陰的絡脈,會導致咽喉疼痛,難以進食。」少陰的寒氣很重,所以應該會出現咽喉疼痛,甚至出現嘔吐腹瀉。

少陰病,如果出現咳嗽、腹瀉,並且說胡話,是因為被火熱之氣侵擾的緣故,小便一定會困難,這是因為強行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少陰病造成的。

咳嗽並且腹瀉,是因為體內寒冷而且津液不足,反而用火熱之氣來治療,強行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少陰病,導致津液更加耗竭,加上火熱之氣的侵擾,所以會說胡話,小便困難。

少陰病,如果脈象細小而沉滑,說明病邪在體內,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
少陰病,剛開始發病,反而發熱並且脈象沉,說明邪氣還在經絡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治療。而這裡的少陰病,脈象細小而沉滑,說明病邪在體內,所以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
少陰病,如果脈象微弱,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這是因為陽氣已經虛脫。如果陽氣已經虛弱,而且尺脈虛弱而澀,也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
脈象微弱,是因為陽氣虛脫,體表虛弱,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脈象虛弱而澀,是因為陽氣虛脫,體內虛弱,也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
少陰病,如果脈象呈現緊張,到了七八天,自己開始腹瀉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手腳反而轉溫,脈象緊張的狀態反而消失,這是病要痊癒的表現,即使出現煩躁腹瀉,也一定會自己好轉。

少陰病,脈象緊張,說明寒氣很重。到了七八天,經絡傳遍,是病要痊癒的時候,自己開始腹瀉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說明寒氣得以疏洩。如果陰寒之氣勝過正氣,陽氣虛弱導致腹瀉,那麼就會出現手腳冰涼,而且脈象緊張的狀態不會消失;現在手腳反而轉溫,脈象緊張的狀態反而消失,說明陽氣恢復,寒氣消退,所以是病要痊癒的表現。如果出現腹瀉煩躁,則是病情逆轉;這裡正氣勝過邪氣,即使出現煩躁腹瀉,也一定會自己停止。

少陰病,出現腹瀉,如果腹瀉自己停止了,而且怕冷蜷縮著身體,但是手腳溫暖,這是可以治療的。

少陰病腹瀉,怕冷,蜷縮身體,是寒氣達到極致而陰氣過盛;如果腹瀉停止了,手腳溫暖,說明體內恢復和諧,陽氣得以恢復,所以是可以治療的。

少陰病,怕冷而蜷縮著身體,時不時感到煩躁,想要脫去衣服被子,這是可以治療的。

怕冷而蜷縮著身體,是陰寒之氣很重;時不時感到煩躁,想要脫去衣服被子,說明陽氣得以恢復,所以說是可以治療的。

少陰中風,如果陽脈微弱而陰脈浮起,這是病要痊癒的表現。

少陰中風,陽脈應該是浮起的,而陽脈微弱,說明體表的邪氣減緩了;陰脈應該是沉下去的,而陰脈浮起,說明體內的氣血調和了。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陰陽調和,所以是病要痊癒的表現。

少陰病想要痊癒的時間,是從子時到寅時這段時間。

陽氣在子時開始產生。子時是一陽,丑時是二陽,寅時是三陽,少陰在這段時間痊癒,是因為陰氣得到陽氣的滋養而得以化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