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4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
傷寒身黃髮熱者,(趙本無「者」字)梔子柏皮湯主之。

傷寒身黃,胃有瘀熱,當須下去之;此以發熱,為熱未實,與梔子柏皮湯解散之。

梔子柏皮湯:

(趙本「梔子上」有「肥」字)梔子(一十五個。趙本醫統本皆有「擘」字。苦寒),甘草(一兩。趙本有「炙」字。甘平),黃柏(二兩)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傷寒瘀熱在裡,身必發(趙本無「發」字)黃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。

濕熱相交,民多病癉。癉,黃也。傷寒為寒濕在表,發黃為瘀熱在裡,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除熱散濕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:

麻黃(二兩,去節。甘溫),赤小豆(一升。甘平),連軺(二兩,連翹根也。趙本作是。苦寒),杏仁(四十個,去皮尖。甘溫),大棗(十二枚。趙本醫統本皆有「擘」字。甘溫),生梓白皮(一升。趙本有「切」字。苦寒),生薑(二兩,切。辛溫),甘草(二兩,炙。甘平)

《內經》曰: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故止。此之謂也。又煎用潦水者,亦取其水味薄,則不助濕氣。

以上(趙本醫統本皆作「右」)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再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(趙本有「去滓」二字)分溫三服,半日服盡。

白話文:

辨別陽明病的脈象、症狀和治療方法

傷寒導致身體發黃、發熱的,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治療。

傷寒引起身體發黃,胃部有瘀熱,必須清除;因為只是發熱,說明熱邪尚未完全形成,可以用梔子柏皮湯來疏散解表。

梔子柏皮湯藥方:

梔子十五克(掰開),甘草一兩(炙),黃柏二兩

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,煎煮至一升半,過濾藥渣,分溫服。

傷寒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可以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。

濕熱交織,很多人會得黃疸病。黃疸,就是指身體發黃。傷寒是因為寒濕停留在體表,發黃是因為瘀熱停留在體內,可以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來去除熱邪、散去濕氣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藥方:

麻黃二兩(去節),赤小豆一升,連軺二兩(連翹根),杏仁四十個(去皮尖),大棗十二枚(掰開),生梓白皮一升(切),生薑二兩(切),甘草二兩(炙)

《內經》說:濕邪在上而熱邪盛,治療要用苦寒之藥為主,佐以甘辛之藥,以發汗的方法來止住病情。這個方子就是這個道理。另外,用井水煎藥,也是因為井水水質較淡,不會助長濕邪。

以上八味藥,用井水一斗,先煎煮麻黃至沸騰,去掉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物,煎煮至三升,分溫三次服用,半天服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