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13)
卷五 (13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陽明,(趙本醫統本皆有「病」字)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邪熱入腑,外發熱汗多者,熱迫津液將竭,急與大承氣湯以下其腑熱。
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發汗不解,邪熱傳入腑,而成腹滿痛者,傳之迅也,是須急下之。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腹滿不減,邪氣實也。經曰:大滿大實,自可除下之。大承氣湯,下其滿實。若腹滿時減,非內實也,則不可下。《金匱要略》曰:腹滿時減復如故,此為寒,當與溫藥。是減不足言也。
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,其脈不負者,(趙本有「為」字)順也;負者,失也。互相剋賊,名為負也。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陽明土,少陽木,二經合病,氣不相和,則必下利。少陽脈不勝,陽明不負,是不相剋為順也;若少陽脈勝,陽明脈負者,是鬼賊相剋,為正氣失也。《脈經》曰:脈滑者,為病食也。又曰:滑數則胃氣實。下利者,脈當微厥;今脈滑數,知胃有宿食,與大承氣湯以下除之。
病人無表裡證,發熱七八日,雖脈浮數者,可下之。假令已下,脈數不解,合熱則消穀善(趙本醫統本皆作「喜」)飢,至六七日,不大便者,有瘀血,宜抵當湯。
七八日,邪入腑之時,病人無表裡證,但發熱,雖脈浮數,亦可與大承氣湯下之。浮為熱客於氣,數為熱客於血,下之,邪熱去,而浮數之脈,俱當解。若下後,數脈去而脈但浮,則是榮血間熱並於衛氣間也,當為邪氣獨留,心中則飢,邪熱不殺穀,潮熱發渴之證。此下之後,浮脈去而數不解,則是衛氣間熱合於榮血間也,熱氣合併,迫血下行,胃虛協熱,消穀善(醫統本作「喜」)飢。血至下焦,若大便利者,下血乃愈。
若六七日不大便,則血不得行,蓄積於下為瘀血,與抵當湯以下去之。
若脈數不解,而下不止,必協熱而(趙本無「而」字)便膿血也。
下後,脈數不解,而不大便者,是熱不得泄,蓄血於下,為瘀血也。若下後,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者,為熱得下泄,迫血下行,必便膿血。
傷寒,發汗已,身目為黃,所以然者,以寒濕(趙本注:「一作溫」)在裡,不解故也。以為不可下也,於寒濕中求之。
《金匱要略》曰:黃家所起,從濕得之。汗出熱去,則不能發黃。發汗已,身目為黃者,風氣去濕氣在也。脾惡濕,濕氣內著,脾色外奪者,身目為黃。若瘀血在裡發黃者,則可下;此以寒濕在裡,故不可下,當從寒濕法治之。
傷寒七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茵陳蒿湯主之。
當熱甚之時,身黃如橘子色,是熱毒發泄於外。《內經》曰:膀胱者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。小便不利,小腹滿者,熱氣甚於外而津液不得下行也,與茵陳湯,利小便,退黃逐熱。
白話文:
陽明病發熱且汗多的,要趕快用藥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邪熱入侵臟腑,導致發熱且汗多,熱邪逼迫津液將盡,需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瀉下腑中熱邪。
發汗後症狀未解,且腹部脹滿疼痛的,要趕快用藥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發汗後症狀未解,邪熱傳入臟腑,導致腹部脹滿疼痛,邪氣傳播迅速,必須立即瀉下。
腹部脹滿未減輕,減輕的程度微不足道,應該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腹部脹滿未減輕,是因為邪氣實證。經書說:「腹部極度脹滿,邪氣實足,就可以瀉下。」大承氣湯能瀉下脹滿積實之邪。但如果腹部脹滿時有時無,並非內實,則不可瀉下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腹部脹滿時而減輕,時而恢復原狀,這是寒證,應使用溫熱的藥物。」這就是減輕程度微不足道的含義。
陽明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,必然腹瀉,脈象不虛弱的是正常的;脈象虛弱的,則是不正常的。互相剋制,就叫做虛弱。脈象滑數的,是有宿食,應該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陽明屬土,少陽屬木,兩經同時患病,氣機不協調,則必然腹瀉。少陽脈象不盛,陽明脈象不虛,則互相不剋制,是正常的;如果少陽脈象盛,陽明脈象虛,則是邪氣互相剋制,正氣衰敗。《脈經》說:「脈象滑的,是飲食積滯。」又說:「脈象滑數,則胃氣實。」腹瀉的,脈象應該微弱;現在脈象滑數,就知道胃中有宿食,用大承氣湯瀉下去除它。
病人沒有表裡症狀,發熱七八天,即使脈象浮數,也可以瀉下。假使已經瀉下,脈象數而未解,伴隨有消穀善飢,持續六七天未解大便者,是有瘀血,宜用抵當湯。
七八天,邪氣入侵臟腑之時,病人沒有表裡症狀,僅僅發熱,即使脈象浮數,也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。脈象浮是熱邪客於氣分,脈象數是熱邪客於血分,瀉下之後,邪熱去除,浮數的脈象都應該消失。如果瀉下後,數脈消失而脈象仍然浮,這是營血之間的熱邪也侵犯到衛氣之間,應該認為是邪氣獨留,病人感到飢餓,邪熱不傷及穀氣,出現潮熱發渴的症狀。如果瀉下後,浮脈消失而數脈未解,這是衛氣之間的熱邪也侵犯到營血之間,熱邪合併,迫使血液下行,胃氣虛弱又夾雜熱邪,消穀善飢。血液下注下焦,如果大便通暢,排出血液,病就能痊癒。
如果六七天不大便,則血液不能通行,積聚在下焦形成瘀血,用抵當湯瀉下去除。
如果脈象數而未解,且瀉下不止,必然是夾雜熱邪而排出膿血。
瀉下後,脈象數而未解,且不大便,這是熱邪不得泄出,血液積聚在下焦形成瘀血。如果瀉下後,脈象數而未解,且瀉下不止,這是熱邪得以瀉下,迫使血液下行,必然排出膿血。
傷寒病,發汗之後,身體和眼睛發黃,原因是寒濕停留在裡邊,未解的原因。認為不能瀉下,應該從寒濕方面治療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黃疸病的發生,是因濕邪引起的。汗出熱退,就不會發黃。發汗後,身體和眼睛發黃,是因為風邪已去,濕邪仍在。脾臟怕濕,濕邪內停,脾臟的顏色外現,就導致身體和眼睛發黃。如果瘀血停留在裡邊而發黃,則可以瀉下;這是因為寒濕停留在裡邊,所以不能瀉下,應該按照寒濕的方法治療。
傷寒七八天,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,小便不利,腹部輕微脹滿,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當熱邪最盛的時候,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,這是熱毒外洩。《內經》說: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地方,氣化才能排出。小便不利,小腹脹滿,是因為熱邪盛於外,津液不能下行,用茵陳湯,利小便,退黃消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