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5)

1.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九

少陽之(趙本醫統本皆有「為」字)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

足少陽膽經也。《內經》曰:有病口苦者,名曰膽癉。《甲乙經》曰:膽者中精之府,五臟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。少陽受邪,故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

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
少陽之脈,起於目眥,走於耳中;其支者,下胸中貫膈。風傷氣,風則為熱。少陽中風,氣壅而熱,故耳聾,目赤,胸滿而煩。邪在少陽,為半表半裡。以吐除煩,吐則傷氣,氣虛者悸;以下除滿,下則亡血,血虛者驚。

傷寒,脈弦細,頭痛,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此屬胃,胃和則愈,胃不和,則(趙本無「則」字)煩而悸。(趙本注:「一云躁」)

經曰:三部俱弦者,少陽受病。脈細者,邪漸傳裡,雖頭痛、發熱,為表未解。以邪客少陽,為半在表半在裡,則不可發汗,發汗亡津液,胃中乾燥。少陽之邪,因傳入胃,必發譫語,當與調胃承氣湯下之,胃和則愈;不下,則胃為少陽木邪干之,故煩而悸。

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(趙本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見卷三)

太陽轉入少陽,是表邪入於裡。脅下硬滿,不能食,往來寒熱者,邪在半表半裡之間。若已經吐下,脈沉緊者,邪陷入腑為裡實;尚未經吐下,而脈沉緊為傳裡,雖深,未全入腑,外猶未解也,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

若已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湯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
少陽之邪,在表裡之間,若妄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,損耗津液,胃中乾燥,木邪干胃,必發譫語。若柴胡證不罷者,則不為逆;柴胡證罷者,壞病也,詳其因何治之逆,以法救之。

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
關脈,以候少陽之氣,太陽之脈浮,陽明之脈大。脈浮大,上關上,知三陽合病。膽熱則睡,少陰病但欲眠睡,目合則無汗,以陰不得有汗。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,知三陽合病,膽有熱也。

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
表為陽,里為陰。邪在表則外有熱。六七日,邪氣入里之時,外無大熱,內有躁煩者,表邪傳裡也,故曰陽去入陰。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。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

傷寒四日,表邪傳裡,里不和,則不能食而嘔;今反能食而不嘔,是邪不傳陰,但在陽也。

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

《內經》曰: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傷寒三日,邪傳少陽,脈當弦緊;今脈小者,邪氣微而欲已也。

白話文:

辨少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九

少陽病的症狀表現為口苦、咽喉乾燥、頭暈目眩。

足少陽經屬於膽經。《內經》提到:口苦的病症稱為「膽癉」。《甲乙經》記載:膽是儲存精氣的器官,五臟的功能依賴於膽,而咽喉是膽的外在表現。少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外側,因此少陽經受邪時,會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、頭暈目眩的症狀。

少陽中風時,患者會兩耳聽力減退、眼睛發紅、胸中脹滿且煩躁,此時不可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治法,否則會導致心悸和驚恐。

少陽經的脈絡從眼睛外側延伸至耳中,其分支向下經過胸中並穿過橫膈。風邪侵襲會化熱,導致氣機壅滯,因此出現耳聾、眼睛發紅、胸悶煩躁。少陽病屬於半表半裡證,若用催吐法治煩躁,會損傷氣機,氣虛則心悸;若用瀉下法治脹滿,會耗傷血液,血虛則驚恐。

傷寒病若脈象弦細,並有頭痛、發熱,屬於少陽病。少陽病不可發汗,否則會導致譫語。此證與胃有關,胃氣調和則病癒,胃氣不和則煩躁心悸。

經書記載:寸關尺三部脈皆弦者,為少陽受病。脈細表示邪氣逐漸入裡,雖有頭痛、發熱等表證,但病邪已半在表半在裡,不可發汗,否則會耗傷津液,導致胃中乾燥。少陽邪氣若傳入胃,會引發譫語,此時應以調胃承氣湯瀉下,胃氣調和則病癒;若不瀉下,胃受少陽木邪乾擾,會出現煩躁心悸。

原本的太陽病未癒,轉入少陽時,會出現脅下硬滿、乾嘔、食慾不振、寒熱交替等症狀。若未經催吐或瀉下,脈象沈緊,可給予小柴胡湯治療。

太陽病轉入少陽,表示表邪入裡。脅下硬滿、食慾不振、寒熱交替,說明邪在半表半裡之間。若已催吐或瀉下,脈沈緊表示邪入臟腑成實證;若未經吐下而脈沈緊,表示邪氣傳裡但未完全入腑,表證仍未解,可用小柴胡湯和解。

若已使用催吐、瀉下、發汗、溫針等治法,導致譫語,且柴胡湯證消失,此為「壞病」,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法。

少陽病邪在半表半裡,若誤用吐、下、發汗、溫針等法,損傷津液,胃中乾燥,木邪乾擾胃氣,會引發譫語。若柴胡湯證仍在,則病情未惡化;若柴胡湯證消失,則為壞病,需審查誤治原因並對症施治。

三陽合病時,脈象浮大且上關脈明顯,患者嗜睡,閉眼時出汗。

關脈反映少陽之氣,太陽病脈浮,陽明病脈大。脈浮大且上關脈明顯,表示三陽合病。膽熱則嗜睡,少陰病雖嗜睡但閉眼時無汗(陰證不應有汗)。若閉眼時出汗,說明三陽合病且膽有熱。

傷寒病六七日後,體表無明顯發熱,但患者煩躁不安,表示表邪已入裡(陽去入陰)。

表為陽,裡為陰。邪在表則外有熱象。六七日後,邪氣入裡,體表無大熱但內有煩躁,說明表邪已傳裡,稱為「陽去入陰」。

傷寒病三日後,三陽經傳變完畢,理論上邪氣應傳入三陰經。若患者反而能進食且不嘔吐,表示三陰經未受邪。

傷寒病四日後,表邪傳裡,若裡氣不和則食慾不振且嘔吐;若反能進食且不嘔,說明邪氣未傳陰經,仍在陽經。

傷寒病三日後,少陽脈變小,表示邪氣衰退,病情將癒。

《內經》提到:脈大表示邪盛,脈小表示邪退。傷寒三日後,邪傳少陽,脈應弦緊;若脈變小,說明邪氣微弱,病情將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