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8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
若下後,邪熱客於上焦者為虛煩;此下後,邪熱不客於上焦而客於中焦者,是為乾燥煩渴,與白虎加人參湯,散熱潤燥。

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
此下後,客熱客於下焦者也。邪氣自表入里,客於下焦,三焦俱帶熱也。脈浮發熱者,上焦熱也;渴欲飲水者,中焦熱也;小便不利者,邪客下焦,津液不得下通也。與豬苓湯利小便,以瀉下焦之熱也。

豬苓湯方:

豬苓(去皮。甘平),茯苓(甘平),阿膠(甘平),滑石(碎。甘寒),澤瀉(各一兩。甘鹹寒)

甘甚而反淡,淡味滲泄為陽,豬苓、茯苓之甘,以行小便;鹹味湧泄為陰,澤瀉之咸,以泄伏水;滑利竅,阿膠、滑石之滑,以利水道。

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內下(趙本無「下」字)阿膠烊消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陽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,以汗多胃中燥,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

《針經》曰:水穀入於口,輸於腸胃,其液別為五,天寒衣薄則為溺,天熱衣厚則為汗,是汗溺一液也。汗多為津液外泄,胃中乾燥,故不可與豬苓湯利小便也。

脈浮而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(趙本有「四逆湯方」詳見卷二)

浮為表熱,遲為裡寒。下利清穀者,裡寒甚也,與四逆湯,溫里散寒。

若胃中虛冷,不能食者,飲水則噦。

噦者,咳逆是也。《千金》曰:咳逆者,噦逆之名。胃中虛冷,得水則水寒相搏,胃氣逆而噦。

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者則衄。

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者,熱在經也;能食者里和也。熱甚於經,迫血為衄。胃中虛冷陰勝也,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,飲水者助陰,氣逆為噦。發熱口乾陽勝也,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能食者助陽,血妄為衄。三者偏陰偏陽之疾也。

陽明病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
表未罷而下者,應邪熱內陷也。熱內陷者,則外熱而無手足寒;今外有熱而手足溫者,熱雖內陷,然而不深,故不作結胸也。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者,熱客胸中為虛煩也。熱自胸中熏蒸於上,故但頭汗出而身無汗。與梔子豉湯,以吐胸中之虛煩。

陽明病,發潮熱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脅滿不去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(趙本作「與小柴胡湯」,又有「小柴胡湯方」詳見卷三)

陽明病潮熱,為胃實,大便硬而小便數;今大便溏,小便自可,則胃熱未實,而水穀不別也。大便溏者,應氣降而胸脅滿去;今反不去者,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,與小柴胡湯,以去表裡之邪。

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者,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身濈然而汗出解也。(趙本作「汗出而解」)

白話文:
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
如果瀉下之後,邪熱停留在上焦,就會出現虛煩;如果瀉下之後,邪熱不在上焦,而停留在中焦,就會出現口乾舌燥、煩渴,此時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,來散熱潤燥。

如果脈象浮,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則可以使用豬苓湯。

瀉下之後,邪熱停留在下焦。邪氣從體表進入內裡,停留在下焦,三焦都帶有熱邪。脈象浮、發熱表示上焦有熱;口渴想喝水表示中焦有熱;小便不利表示邪氣停留在下焦,津液無法順利排出。使用豬苓湯來利尿,以瀉去下焦的熱邪。

豬苓湯藥方:

豬苓(去皮,味甘性平)、茯苓(味甘性平)、阿膠(味甘性平)、滑石(研碎,味甘性寒)、澤瀉(各一兩,味甘鹹性寒)

藥材的甘味甚多,但最終卻顯得平和,淡味具有滲泄的陽性作用,豬苓、茯苓的甘味可以促進小便排出;鹹味具有湧泄的陰性作用,澤瀉的鹹味可以泄去滯留的水分;滑石和阿膠具有滑利竅道的功效,可以通利水道。

以上五味藥材,用四升水煎煮,先煎煮四味藥材,取二升藥汁,過濾掉藥渣,加入阿膠烊化溶解,溫服七合,每日服用三次。

陽明病患者,如果汗出很多而且口渴,則不能使用豬苓湯,因為汗出太多會導致胃中乾燥,而豬苓湯又會利尿,會加重病情。

《針經》記載:水穀從口中進入,輸送到腸胃,其精華分離成五種液體,天冷穿衣少則變成尿液,天熱穿衣多則變成汗液,汗液和尿液同出一源。汗出過多,導致津液外泄,胃中乾燥,因此不能使用豬苓湯利尿。

如果脈象浮而遲,體表熱裡寒,大便稀溏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則可以使用四逆湯。(四逆湯方劑詳見卷二)

脈象浮表示體表有熱,脈象遲表示裡寒。大便稀溏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表示裡寒較重,使用四逆湯溫暖裡寒,散寒解表。

如果胃中虛寒,不能進食,喝水還會引起呃逆。

呃逆就是咳嗽反胃。 《千金方》記載:呃逆就是噦逆。胃中虛寒,喝水後水寒互相搏擊,胃氣逆衝而引起呃逆。

如果脈象浮而發熱,口乾鼻燥,但還能進食,則可能出現鼻出血。

脈象浮而發熱,口乾鼻燥表示熱邪在經絡;能進食表示裡證和緩。熱邪盛於經絡,迫使血液外溢而導致鼻出血。胃中虛寒,陰氣盛,水進入經絡,血液才能生成,喝水會助長陰氣,氣逆則引起呃逆。發熱口乾則陽氣盛,飲食進入則滋養陰氣,加強陽氣,能進食則助長陽氣,血液妄動則導致鼻出血。這三種情況都是陰陽失衡的疾病。

陽明病瀉下後,體表有熱,手足溫暖,沒有胸悶結實的症狀,心中煩悶,飢餓卻不能進食,只有頭部出汗,則可以使用梔子豉湯。

表證未解而瀉下,是邪熱內陷。邪熱內陷,則體表有熱而手足不會寒冷;現在體表有熱而手足溫暖,表示熱邪雖內陷,但尚未深入,所以沒有胸悶結實的症狀。心中煩悶,飢餓卻不能進食,是熱邪停留在胸中引起的虛煩。熱邪從胸中熏蒸向上,所以只有頭部出汗而身體不出汗。使用梔子豉湯,以疏通胸中鬱結,消除虛煩。

陽明病患者,出現潮熱,大便溏稀,小便正常,胸脅脹滿不舒,則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(小柴胡湯方劑詳見卷三)

陽明病潮熱,一般是胃實,大便乾燥,小便次數多;現在大便溏稀,小便正常,則表示胃熱未實,水穀不分。大便溏稀,應該氣機下降,胸脅脹滿才能消除;現在脹滿不舒,表示邪氣仍在半表半裡之間,使用小柴胡湯,以消除表裡邪氣。

陽明病患者,脅下硬滿,沒有大便而且嘔吐,舌苔白色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上焦通暢,津液下泄,胃氣調和,身體微微出汗,病情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