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若吐、若下,皆傷胃氣,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者,亡津液,胃氣虛,邪熱內結也。陽明王於申酉戌,日晡所發潮熱者,陽明熱甚也;不惡寒者,表證罷也。獨語如見鬼狀者,陽明內實也,以為熱氣有餘。若劇者,是熱氣甚大也,熱大甚於內,昏冒正氣,使不識人,至於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。傷寒陽勝而陰絕者死,陰勝而陽絕者死。
熱劇者,為陽勝。脈弦為陰有餘,澀為陰不足。陽熱雖劇,脈弦,知陰未絕而猶可生;脈澀則絕陰,(醫統本作「陰絕」)故不可治。其邪熱微而未至於劇者,但發熱譫語,可與大承氣湯,以下胃中熱。經曰:凡服下藥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。此以熱未劇,故云若一服利,則止後服。
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則譫語,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,(趙本有「者」字)更莫復服。
亡津液胃燥,大便硬而譫語,雖無大熱內結,亦須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。得一服譫語止,則胃燥以潤,更莫復與承氣湯,以本無實熱故也。
陽明病,譫語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失(趙本無「失」字)氣者,更服一升;若不轉失氣,(趙本作「轉氣者」)勿更與之。明日(趙本有「又」字)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,為難治,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陽明病譫語,發潮熱,若脈沉實者,內實者也,則可下;若脈滑疾,為裡熱未實,則未可下,先與小承氣湯和之。湯入腹中轉失氣者,中有燥屎,可更與小承氣湯一升以除之;若不轉失氣者,是無燥屎,不可更與小承氣湯。至明日邪氣傳時,脈得沉實緊牢之類,是裡實也;反得微澀者,裡氣大虛也。
若大便利後,脈微澀者,止為裡虛而猶可,此不曾大便,脈反微澀,是正氣內衰,為邪氣所勝,故云難治。
陽明病,譫語有潮熱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,但硬耳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
譫語潮熱為胃熱,當消穀引食;反不能食者,胃中有燥屎,而胃中實也。若能食者,胃中虛熱,雖硬不得為有燥屎。雜病虛為不欲食,實為欲食;傷寒則胃實熱甚者,不能食,胃中虛熱甚者能食,與雜病為異也。(醫統本有「與」字)大承氣湯以下燥屎,逐結熱。
陽明病,下血譫諸者,此為熱入血室;但頭汗出者,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(趙本作「寫」字)之,濈然汗出則愈。
陽明病熱入血室,迫血下行,使下血譫語。陽明病法多汗,以奪血者無汗,故但頭汗出也。刺期門以散血室之熱,隨其實而瀉之,以除陽明之邪熱,散邪除熱,榮衛得通,津液得復,濈然汗出而解。
汗(趙本注:「一作臥」)出譫語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為風也,須下之,(趙本作「者」)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,語言必亂,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則(趙本無「則」字)愈,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若嘔吐或腹瀉,都會損傷胃氣。若便秘五到十多天,則是津液耗損,胃氣虛弱,邪熱內結的表現。陽明病在申時、酉時、戌時(下午三點到九點),日落前後發熱,是陽明熱盛的表現;不惡寒,說明表證已解。獨自說話,狀如見鬼,是陽明內實,熱邪過盛的表現。如果症狀嚴重,說明熱邪非常厲害,內熱過盛,蒙蔽了正氣,導致神志不清,甚至會摸床摸衣,坐立不安,輕微喘息,眼睛直視。傷寒病,陽氣過盛而陰氣衰竭者會死,陰氣過盛而陽氣衰竭者也會死。
熱盛者,為陽氣過盛。脈象弦緊為陰氣有餘,脈象澀滯為陰氣不足。雖然陽熱很盛,但脈象弦緊,說明陰氣未絕,尚可治療;但脈象澀滯則陰氣已絕,所以不可治療。如果邪熱輕微,尚未達到很嚴重的地步,只是發熱神志不清,可以服用大承氣湯,以瀉下胃中之熱。經書上說:服用瀉下藥物,只要病症好轉就停止,不必服用完畢。這是因為熱邪尚未嚴重,所以說如果一劑藥物見效,就停止後續服用。
陽明病患者多汗,津液外泄,胃中乾燥,大便必定堅硬,大便堅硬就會神志不清,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劑藥後神志就恢復清醒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津液耗損,胃燥,大便堅硬而神志不清,即使沒有明顯的內熱,也需要服用小承氣湯調和胃氣。服用一劑藥後神志清醒,說明胃燥已得到滋潤,就不要再服用承氣湯了,因為本無實熱。
陽明病,神志不清,發熱,脈象滑數,用小承氣湯治療。服用承氣湯一升後,腹部氣機運行不暢,可以再服用一升;如果氣機運行暢順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第二天如果還是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微弱澀滯,說明裡虛,難以治療,不可再服用承氣湯。
陽明病神志不清,發熱,如果脈象沉實有力,說明內實,可以瀉下;如果脈象滑數,說明裡熱未實,還不能瀉下,先用小承氣湯調和。藥物入腹後氣機運行不暢,說明腸中有燥結的糞便,可以再服用小承氣湯一升以清除;如果氣機運行暢順,說明沒有燥結的糞便,就不要再服用小承氣湯了。到第二天邪氣傳變的時候,如果脈象變為沉實緊有力,說明裡實;如果脈象反而微弱澀滯,說明裡氣大虛。
如果大便通暢後,脈象微弱澀滯,只是裡虛,尚可治療;如果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微弱澀滯,說明正氣衰敗,被邪氣所勝,所以說難以治療。
陽明病,神志不清,發熱,反而不能進食,說明胃中必定有五到六枚乾燥堅硬的糞便。如果還能進食,只是大便堅硬,宜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神志不清,發熱是胃熱的表現,應該進食以消化吸收;反而不能進食,說明胃中有乾燥堅硬的糞便,胃中實熱;如果還能進食,說明胃中是虛熱,即使大便堅硬也不能說明有乾燥堅硬的糞便。雜病,虛證是不想吃東西,實證是想吃東西;傷寒病則胃中實熱很嚴重者不能進食,胃中虛熱很嚴重者能進食,這與雜病不同。大承氣湯用來瀉下乾燥堅硬的糞便,驅除積聚的熱邪。
陽明病,下血、神志不清,這是熱邪侵入血室;只有頭部出汗,針刺期門穴,根據病情瀉血,汗出即愈。
陽明病熱邪侵入血室,迫使血液下行,導致下血、神志不清。陽明病的常見症狀是多汗,但因失血而無汗,所以只有頭部出汗。針刺期門穴以散血室之熱,根據病情瀉血,以消除陽明之邪熱,散邪除熱,使氣血通暢,津液恢復,汗出而解。
汗出而神志不清,是因為胃中有乾燥堅硬的糞便,這是風邪,需要瀉下,但要等到經脈運行後才能瀉下。如果瀉下過早,語言就會錯亂,因為是表虛裡實的緣故。瀉下後就會痊癒,宜用大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