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(趙本有「更」字)煮取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。得下,余勿服。

小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。趙本有「酒洗」二字),厚朴(二兩,炙,去皮。),枳實(三枚,大者,炙)

大熱結實者,與大承氣湯;小熱微結者,與小承氣湯。以熱不大甚,故於大承氣湯去芒硝;又以結不至堅,故不(熊校記:故亦減厚朴、枳實也,汪本亦改不。按汪以方內仍有枳實,故云不減,殊不思改半斤或二兩,五枚為三枚,乃所謂減也,且以上句文義推之,正是亦,非不減厚朴、枳實也。)

以上(趙本作「右」)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二服。初服湯,當更衣,不爾者,盡飲之;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;不硬者,不(趙本有「可」字)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失氣者,此有燥屎,(趙本有「也」字)乃可攻之;若不轉失氣者,此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,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。

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硬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。不轉失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

潮熱者實,得大便微硬者,便可攻之;若便不硬者,則熱未成實,雖有潮熱亦未可攻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當先與小承氣湯漬之,如有燥屎,小承氣湯藥勢緩,不能宣泄,必轉氣下失;若不轉失氣,是胃中無燥屎,但腸間少硬爾,止初頭硬,後必溏,攻之則虛其胃氣,致腹脹滿不能食也。胃中乾燥,則欲飲水,水入胃中,虛寒相搏,氣逆則噦。

其後卻發熱者,則熱氣乘虛還復聚於胃中,胃燥得熱,必大便復硬,而少與小承氣湯,微利與和之,故以重云不轉失氣,不可攻內,慎之至也。

夫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鄭聲(趙本有「者」字)重語也。

《內經》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譫語由邪氣盛,而神識昏也;鄭聲,由精氣奪而聲不全也。譫語者,言語不次也;鄭聲者,鄭音不正也。《論語》云:惡鄭聲之亂雅樂。又曰:放鄭聲,遠佞人。鄭聲淫,佞人殆。言鄭聲不正也。今新瘥氣虛,人聲轉者,是所謂重語者也。若聲重亦聲轉之。

直視譫語,喘滿者死。下利者亦死。

直視譫語,邪勝也。喘滿為氣上脫;下利為氣下脫,是皆主死。

發汗多,若重發汗者,亡其陽,譫語脈短者死;脈自和者不死。

亡陽胃燥,譫語者脈短,津液已絕,不可復治;脈自和,為正氣未衰而猶可生也。

傷寒若吐、若下後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(趙本注:「一云:順衣妄撮,怵惕不安」)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,微者但發熱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,(趙本有「則」字)止後服。

白話文:
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,先煮其中兩味,煮至剩五升,濾去藥渣,放入大黃(趙本有「再」字),繼續煮至剩兩升,再次濾渣,加入芒硝,用小火稍微煮沸一兩次,分兩次溫服。若服藥後已通便,剩餘藥液不必再服。

小承氣湯方:
大黃(四兩。趙本註明「酒洗」),厚朴(二兩,炙烤後去皮),枳實(三枚,較大者,炙烤)。

若熱邪嚴重且結實,用大承氣湯;若熱邪較輕微且結實不嚴重,則用小承氣湯。因熱勢不劇烈,故大承氣湯中去除芒硝;又因結實未至堅硬,故減少厚朴、枳實用量(熊校記:原註「故亦減厚朴、枳實也」,汪本改為「不減」,但實際上用量已從半斤或二兩、五枚減為三枚,故仍屬減量)。

將上述三味藥材,以四升水煮至剩一升二合,濾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初次服藥後應會排便,若未排便,則將剩餘藥液服完;若已排便,則停止服用。

陽明病患者,出現潮熱且大便稍硬,可用大承氣湯;若大便不硬,則不可用。若六七日未排便,恐有燥屎,可先少量給予小承氣湯測試。服藥後若排氣,表示有燥屎,方可攻下;若無排氣,則僅為大便初硬後溏,不可攻下,否則會導致腹脹、無法進食。若患者想喝水,喝水後可能引發呃逆。

若後續又發熱,大便可能再次變硬但量少,此時以小承氣湯調和。若無排氣,則絕對不可攻下。

潮熱屬實證,若大便稍硬即可攻下;若大便不硬,則熱未成實,即使有潮熱也不可攻下。若六七日未排便,懷疑有燥屎,應先以小承氣湯試探。若有燥屎,因小承氣湯藥性較緩,無法完全通洩,會出現排氣;若無排氣,則表示腸胃僅輕微乾硬,大便初硬後溏,攻下會損傷胃氣,導致腹脹、無法進食。胃中乾燥時患者想喝水,但水入胃後與虛寒相衝,可能引發呃逆。

若後續發熱,表示熱邪再度聚集於胃中,胃燥受熱,大便會再次變硬,此時少量給予小承氣湯調和。因此強調無排氣者不可攻下,需謹慎。

實證會出現譫語,虛證則表現為鄭聲(重複言語)。《內經》雲: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」譫語因邪氣盛而神識昏亂;鄭聲因精氣虧虛而言語無力。譫語是言語混亂,鄭聲則是聲音不正,如《論語》所言:「惡鄭聲之亂雅樂。」新病初癒氣虛者聲音低弱,亦屬鄭聲範疇。

若患者直視譫語,並伴隨喘滿,預後不良;若兼下利,亦為死證。直視譫語表示邪氣過盛,喘滿為氣脫於上,下利為氣脫於下,皆屬危候。

發汗過多或反覆發汗,導致陽氣亡失而譫語,若脈短則死;若脈象平和,則尚有生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