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無己

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內大黃,(趙本有「更」字)煮取二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。得下,余勿服。

小承氣湯方:

大黃(四兩。趙本有「酒洗」二字),厚朴(二兩,炙,去皮。),枳實(三枚,大者,炙)

大熱結實者,與大承氣湯;小熱微結者,與小承氣湯。以熱不大甚,故於大承氣湯去芒硝;又以結不至堅,故不(熊校記:故亦減厚朴、枳實也,汪本亦改不。按汪以方內仍有枳實,故云不減,殊不思改半斤或二兩,五枚為三枚,乃所謂減也,且以上句文義推之,正是亦,非不減厚朴、枳實也。)

以上(趙本作「右」)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二服。初服湯,當更衣,不爾者,盡飲之;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;不硬者,不(趙本有「可」字)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失氣者,此有燥屎,(趙本有「也」字)乃可攻之;若不轉失氣者,此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,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。

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硬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。不轉失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

潮熱者實,得大便微硬者,便可攻之;若便不硬者,則熱未成實,雖有潮熱亦未可攻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當先與小承氣湯漬之,如有燥屎,小承氣湯藥勢緩,不能宣泄,必轉氣下失;若不轉失氣,是胃中無燥屎,但腸間少硬爾,止初頭硬,後必溏,攻之則虛其胃氣,致腹脹滿不能食也。胃中乾燥,則欲飲水,水入胃中,虛寒相搏,氣逆則噦。

其後卻發熱者,則熱氣乘虛還復聚於胃中,胃燥得熱,必大便復硬,而少與小承氣湯,微利與和之,故以重云不轉失氣,不可攻內,慎之至也。

夫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鄭聲(趙本有「者」字)重語也。

《內經》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譫語由邪氣盛,而神識昏也;鄭聲,由精氣奪而聲不全也。譫語者,言語不次也;鄭聲者,鄭音不正也。《論語》云:惡鄭聲之亂雅樂。又曰:放鄭聲,遠佞人。鄭聲淫,佞人殆。言鄭聲不正也。今新瘥氣虛,人聲轉者,是所謂重語者也。若聲重亦聲轉之。

直視譫語,喘滿者死。下利者亦死。

直視譫語,邪勝也。喘滿為氣上脫;下利為氣下脫,是皆主死。

發汗多,若重發汗者,亡其陽,譫語脈短者死;脈自和者不死。

亡陽胃燥,譫語者脈短,津液已絕,不可復治;脈自和,為正氣未衰而猶可生也。

傷寒若吐、若下後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(趙本注:「一云:順衣妄撮,怵惕不安」)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,微者但發熱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,(趙本有「則」字)止後服。

白話文:
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
將四種藥材,用一斗水先煮其中兩種,煎至五升,過濾掉藥渣,再加入大黃,煎至二升,過濾,加入芒硝,用微火再煮沸一兩次,分次溫服。瀉下後,其餘藥液就不要再服了。

小承氣湯方:

大黃四兩,厚朴二兩(炙,去皮),枳實三個(大的,炙)。

如果患者發熱嚴重,大便乾燥堅硬,就用大承氣湯;如果發熱較輕,大便略微乾燥,就用小承氣湯。因為發熱程度不算太重,所以在大承氣湯中去除了芒硝;又因為大便阻塞程度不嚴重,所以減少了厚朴和枳實的用量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四升水煎至一升二合,過濾,分兩次溫服。第一次服用藥湯後,應該更換衣服,如果沒有換衣服,就一次喝完;如果換了衣服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
陽明病患者,出現潮熱,大便略微乾燥的,可以用大承氣湯;大便不乾燥的,就不要使用。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,恐怕有乾硬的宿便,想知道是否有宿便的方法,可以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,藥湯進入腹部,如果導致氣體排出不暢,那就是有乾硬的宿便,就可以攻下;如果氣體排出暢通,那只是大便一開始較硬,之後會變稀軟,就不能攻下,攻下會導致腹脹難以進食。患者想喝水,給他喝水反而會引起呃逆。

如果病情好轉後再次發熱,一定是因為大便又變得乾燥且量少,可以用小承氣湯調理。如果氣體沒有排出不暢的現象,就絕對不能攻下。

出現潮熱,大便略微乾燥的,就可以攻下;如果大便不乾燥,說明熱證尚未形成實證,即使有潮熱也不能攻下。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,懷疑有乾硬的宿便,應該先用小承氣湯潤滑腸道,如果有乾硬的宿便,小承氣湯藥力緩和,不能完全宣泄,必然會導致氣體排出不暢;如果氣體排出暢通,說明胃中沒有乾硬的宿便,只是腸道略微乾燥,只是開始較硬,之後會變稀軟,攻下就會損傷胃氣,導致腹脹難以進食。胃中乾燥,就會想喝水,水進入胃中,虛寒之氣互相搏鬥,氣逆就會呃逆。

病情好轉後再次發熱,是熱邪乘虛而再次聚集在胃中,胃燥遇熱,大便必然再次乾燥,此時用少量小承氣湯,輕瀉以調理,所以再三強調氣體排出不暢,就不可攻下,一定要謹慎。

病情嚴重則出現譫語,病情虛弱則出現聲音嘶啞。聲音嘶啞就是聲音重濁。

《內經》說:邪氣盛則為實證,精氣受損則為虛證。譫語是由於邪氣盛而神志昏迷;聲音嘶啞,是由於精氣受損而聲音不完整。譫語就是言語絮亂;聲音嘶啞就是聲音不正。《論語》說:厭惡鄭聲的擾亂雅樂。又說:摒棄鄭聲,遠離諂媚之人。鄭聲淫亂,諂媚之人危險。意思是鄭聲不正。現在病癒後氣虛,聲音嘶啞,這就是所謂的聲音重濁。聲音重濁也是聲音改變的一種。

直視、譫語、喘滿者將死。瀉痢者也將死。

直視、譫語,是邪氣旺盛;喘滿是氣往上走脫;瀉痢是氣往下走脫,這些都是危重症狀。

大量發汗,如果再次大量發汗,就會損傷陽氣,出現譫語,脈象短促者將死;脈象自和者則不死。

陽氣受損,胃燥,出現譫語,脈象短促,津液已經耗盡,不可治療;脈象自和,說明正氣未衰,仍有生存希望。

傷寒病,如果吐瀉後病情沒有好轉,六七天,甚至十多天沒有大便,午後發熱,沒有惡寒,獨自說話,像看見鬼一樣。病情嚴重者,發病時不認識人,摸衣摸床,驚恐不安,稍微喘氣,直視前方,脈象弦細者可以活,脈象澀者將死,輕微者只是發熱譫語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藥後一次瀉下就夠了,之後就不要再服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