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
水不勝穀氣,是陰不勝陽也。汗出則陽氣衰,脈緊則陰氣生。陰陽氣平,兩無偏勝則愈,故云與汗共並,脈緊則愈。

陽明病欲解時,從申至戌上。

四月為陽,土旺於申、酉、戌向王時,是為欲解。

陽明病,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虛,故(趙本無「故」字)攻其熱必噦。

不能食,胃中本寒,攻其熱,復虛其胃,虛寒相搏,故令噦也。經曰:關脈弱,胃氣虛,有熱不可大攻之,熱去則寒起。此之謂也。

陽明病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,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,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
陽明病脈遲,則邪方入里,熱未為實也。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胃中有熱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而頭眩者,穀氣與熱氣相搏也。兩熱相合,消搏津液,必小便難。利者不能發黃,言熱得泄也。小便不利,則熱不得泄,身必發黃。疸,黃也。以其發於穀氣之熱,故名谷疸。熱實者,下之則愈;脈遲為熱氣未實,雖下之,腹滿亦不減也。經曰:脈遲尚未可攻。

陽明病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以(醫統本作「以此」)久虛故也。

胃為津液之府,(醫統本作「本」)氣虛津液少,病則反無汗。胃候身之肌肉,其身如蟲行皮中者,知胃氣久虛也。

陽明病,反無汗,而小便利,二三日,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;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(趙本注:「一云:冬陽明」)

陽明病法多汗,反無汗,而小便利者,陽明傷寒,而寒氣內攻也。至二三日,嘔咳而肢厥者,寒邪發於外也,必苦頭痛;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者,是寒邪但攻裡而不外發,其頭亦不痛也。

陽明病,但頭眩,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(趙本作「咽必」)痛;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(趙本注:「一云冬陽明」)

陽明病,身不重痛,但頭眩而不惡寒者,陽明中風而風氣內攻也。經曰:陽明病,若能食,名中風。風邪攻胃,胃氣上逆則咳。咽門者,胃之系,咳甚則咽傷,故必咽痛;若胃氣不逆,則不咳,其咽亦不痛也。

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身必發黃。

陽明病無汗,而小便不利者,熱蘊於內而不得越;心中懊憹者,熱氣鬱蒸,欲發於外而為黃也。

陽明病,被火,額上微汗出,(趙本有「而」字)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。

陽明病則為內熱,被火,則火熱相合而甚。若遍身汗出而小便利者,熱得泄越不能發黃,今額上微汗出,而小便不利,則熱不得越,鬱蒸於胃,必發黃也。

陽明病,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,發作有時。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

浮為在經,緊者裡實。脈浮而緊者,表熱裡實也,必潮熱,發作有時。若脈但浮而不緊者,止是表熱也,必盜汗出。盜汗者,睡而汗出也。陽明病裡熱者自汗,表熱者盜汗。

白話文:
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
水氣無法勝過穀氣,表示陰氣無法勝過陽氣。出汗則陽氣衰弱,脈搏緊繃則陰氣產生。陰陽之氣平衡,兩者不相偏勝則病癒,因此說與汗一同並存,脈緊則病癒。

陽明病欲解的時間,是從申時(下午3-5點)到戌時(晚上7-9點)。

四月屬陽,土氣旺盛於申、酉、戌時,此時病易解除。

陽明病患者若無法進食,強行攻其熱則必會噦逆。原因是胃中虛寒。由於患者本就虛弱,攻熱會使胃更虛,虛寒相搏,因而導致噦逆。醫書說:關脈弱,胃氣虛,若有熱不可強攻,熱退則寒起,就是這個道理。

陽明病脈搏遲緩,進食難以飽足,飽食則微煩躁、頭暈,且必定小便困難,這是將形成穀疸的徵兆。即使使用瀉下法,腹脹仍不會減輕。原因是脈遲,表示熱邪尚未完全入裡成實。

陽明病本應多汗,若反無汗,皮膚如蟲爬行般瘙癢,是因長期虛弱所致。胃為津液之源,氣虛津液不足,故病時反無汗。胃氣反映於肌肉,皮膚如蟲行,可知胃氣久虛。

陽明病反無汗,小便通利,二三日後嘔吐咳嗽,手足冰冷者,必頭痛劇烈;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冷,則頭不痛。

陽明病若僅頭暈,不畏寒,能進食但咳嗽,患者咽喉必痛;若不咳嗽,則咽喉不痛。

陽明病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煩悶者,身體必發黃疸。

陽明病受火療,額頭微汗出,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疸。

陽明病脈浮而緊者,必發潮熱,且發作有規律。若脈僅浮而不緊,則必有盜汗(睡中出汗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