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傷寒三日,陽明脈大。
傷寒三日,邪傳陽明之時。經曰: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,當二三日發。陽明氣血俱多,又邪並於經,是以脈大。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,身當發黃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
浮為陽邪,緩為脾脈。傷寒脈浮緩,太陰客熱。邪在三陽,則手足熱;邪在三陰,則手足寒。今手足自溫,是知系在太陰也。太陰土也,為邪蒸之,則色見於外,當發身黃。小便自利者,熱不內蓄,不能發黃,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即太陰之邪入腑,轉屬陽明也。
傷寒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傷寒則無汗,陽明法多汗,此以傷寒邪轉系陽明,故濈然微汗出。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;若下之,則腹滿、小便難也。
脈浮在表,緊為裡實。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者,熱傳於裡也;發熱惡寒者,表仍未解也。若下之,里邪雖去,表邪復入於裡,又亡津液,故使腹滿而小便難。
陽明病,若能食,名中風;不能食,名中寒。
陽明病,以飲食別受風寒者,以胃為水穀之海,風為陽邪,陽(醫統本有「邪」字)殺穀,故中風者能食;寒為陰邪,陰邪不殺穀,故傷寒者不能食。
陽明病,若中寒,(趙本有「者」字)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後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穀不別故也。
陽明中寒不能食者,寒不殺穀也。小便不利者,津液不化也。陽明病法多汗,則周身汗出,此手足濈然而(醫統本無「而」字)汗出,而身無汗者,陽明中寒也。固瘕者,寒氣結積也。胃中寒甚,欲留結而為固瘕,則津液不得通行,而大便必硬者,若汗出小便不利者,為實也。此以小便不利,水穀不別,雖大便初硬,後必溏也。
陽明病,(趙本有「初」字)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,其人骨節疼,翕翕如有熱狀,奄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者,此水不勝穀氣,與汗共並,脈緊則愈。
陽病客熱,初傳入胃,胃熱則消穀而欲食。陽明病熱為實者,則小便當數,大便當硬,今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者,熱氣散漫,不為實也。欲食,則胃中谷多,《內經》曰: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谷多則陽氣勝,熱消津液則水少。經曰: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,水少則陰血弱。
《金匱要略》曰:陰氣不通,即骨疼。其人骨節疼者,陰氣不足也。熱甚於表者,翕翕發熱;熱甚於里者,蒸蒸發熱。此熱氣散漫,不專著於表裡,故翕翕如有熱狀。奄,忽也。忽然發狂者,陰不勝陽也。《內經》曰:陰不勝其陽者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陽明蘊熱為實者,須下之愈;熱氣散漫,不為實者,必待汗出而愈,故云濈然而汗出(醫統本作「汗出而」)解也。水穀之等者,陰陽氣平也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傷寒病第三天,陽明經的脈象會變得洪大。
傷寒病第三天,邪氣傳入陽明經時。經典記載:寸脈和尺脈都長的,是陽明經受病,通常在第二、三天發作。陽明經氣血旺盛,邪氣又侵入經脈,因此脈象洪大。
傷寒病脈象浮而緩,手足溫暖的,表示病邪在太陰經。太陰經受邪,身體可能會發黃;但如果小便通暢,就不會發黃。到了第七、八天,大便變硬的,就是轉為陽明病了。
浮脈代表陽邪,緩脈是脾脈。傷寒脈浮緩,是太陰經受熱邪。邪在三陽經,手足會發熱;邪在三陰經,手足會發冷。現在手足溫暖,可知病邪在太陰經。太陰屬土,受邪熱蒸騰,會顯現於外,導致身體發黃。小便通暢的,熱邪不會積蓄在內,因此不會發黃。到了第七、八天,大便變硬的,表示太陰經的邪氣進入胃腑,轉屬陽明病。
傷寒轉為陽明病的,病人會微微出汗。
傷寒通常無汗,陽明病則多汗。這是因為傷寒邪氣轉入陽明,所以會微微出汗。
陽明中風,症狀包括口苦、咽乾、腹脹、輕微氣喘、發熱惡寒,脈象浮而緊;如果誤用瀉下法,會導致腹脹加重、小便困難。
脈浮表示病在表,脈緊表示裡實。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、腹脹微喘,是熱邪傳入裡;發熱惡寒,表示表證未解。如果誤用瀉下法,裡邪雖去,表邪又會入裡,加上津液受損,因此腹脹而小便困難。
陽明病,如果還能吃東西,稱為中風;不能吃東西,稱為中寒。
陽明病以飲食情況區分風寒,因為胃主受納水穀。風為陽邪,陽邪能消化食物,所以中風者能食;寒為陰邪,陰邪不消化食物,所以中寒者不能食。
陽明病,若受寒邪影響而不能進食,小便不利,手足微微出汗,這是將形成「固瘕」(寒氣積結),大便會先硬後溏。原因是胃中寒冷,水穀無法正常消化分離。
陽明中寒不能食,是因為寒邪不消化食物。小便不利,是津液不化。陽明病本應多汗,但此處僅手足微微出汗,身上無汗,是陽明中寒的表現。固瘕是寒氣積結所致。胃中寒氣過重,欲凝結成固瘕,津液無法通行,大便初硬,但若汗出而小便不利,則為實證。此處因小便不利,水穀不分,大便雖初硬,後必溏薄。
陽明病初期,能進食,但小便反而不利,大便正常,病人骨節疼痛,微微發熱,突然發狂,微微出汗後病癒的,這是水氣不勝穀氣,與汗一同排出,脈緊則病癒。
陽病熱邪初傳入胃,胃熱則能消化食物而食慾旺盛。陽明病熱盛屬實證的,應小便頻數、大便乾硬,但此處小便反而不利,大便正常,表示熱氣散漫,未成實證。能進食,表示胃中穀氣充足,《內經》說:「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」穀氣多則陽氣盛,熱消津液則水液減少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。」水少則陰血不足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陰氣不通,即骨痛。」病人骨節疼痛,是陰氣不足。表熱盛的,會微微發熱;裡熱盛的,會蒸蒸發熱。此處熱氣散漫,不專注於表裡,因此微微發熱。忽然發狂,是陰不勝陽。《內經》說:「陰不勝其陽者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」陽明熱盛屬實證的,需瀉下才能痊癒;熱氣散漫未成實證的,必待汗出而癒,所以說微微出汗後病解。水穀平衡,則陰陽氣血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