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問曰:病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,何謂也?答曰:太陽陽明者,脾約(趙本注:「一云絡」)是也。
陽明胃也。邪自太陽經傳之入腑者,謂之太陽陽明。經曰: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,即是太陽陽明脾約病也。
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(趙本注:「一作寒」)是也。
邪自陽明經傳入腑者,謂之正陽陽明。經曰: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,其身必重,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外欲解可攻裡也。手足濈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氣湯主之,即是正陽陽明胃家實也。
少陽陽明者,發汗,利小便已,胃中燥煩實,大便難是也。
邪自少陽經傳之入腑者,謂之少陽陽明。經曰:傷寒,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,即是少陽陽明病也。
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(趙本有「是」字)也。
邪傳入胃,熱毒留結,則胃家為實。華佗曰:熱毒入胃要須下去之,不可留於胃中。是知邪在陽明,為胃家實也。
問曰:何緣得陽明病?答曰:太陽病(趙本有「若」字)發汗、若下、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,不更衣,內實,大便難者,此名陽明也。
本太陽病不解,因汗、利小便,亡津液,胃中乾燥,太陽之邪入腑,轉屬陽明。古人登廁必更衣,不更衣者,通為不大便。不更衣,則胃中物不得泄,故為內實。胃無津液,加之蓄熱,大便則難,為陽明裡實也。
問曰:陽明病,外證云何?答曰: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
陽明病,為邪入腑也。邪在表,則身熱,汗出而惡寒;邪既入腑,則表證已罷,故不惡寒,但身熱,汗出,而惡熱也。
問曰:病有得之一日,不發熱而惡寒者,何也?答曰:雖得之一日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邪客在陽明,當發熱而不惡寒,今得之一日,猶不發熱而惡寒者,即邪未全入腑,尚帶表邪;若表邪全入,則更無惡寒,必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問曰: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:陽明居中,(趙本有「主」字)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。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
胃為水穀之海,主養四旁。四旁有病,皆能傳入於胃。入胃則更不復傳,如太陽(醫統本有「病」字)傳之入胃,則更不傳陽明;陽明病傳之入胃,則更不傳少陽;少陽病傳之入胃,則更不傳三陰。
本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
傷寒傳經者,則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。此太陽傳經,故曰轉屬陽明。
傷寒發熱無汗,嘔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轉屬陽明也。
傷寒發熱,無汗,嘔不能食者,太陽受病也;若反汗出濈濈然者,太陽之邪轉屬陽明也。經曰:陽明病法多汗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第八
問:陽明病分為太陽陽明、正陽陽明、少陽陽明,這是什麼意思?
答:
-
太陽陽明:指的是「脾約」(脾氣受約束)。邪氣從太陽經傳入胃腑,稱為太陽陽明。例如太陽病經過吐、下、發汗後,出現輕微煩躁、小便頻數、大便乾硬,可用小承氣湯治療,這就是太陽陽明的脾約病。
-
正陽陽明:指的是「胃家實」(胃腑實熱)。邪氣直接從陽明經傳入胃腑,稱為正陽陽明。例如陽明病脈搏遲緩、汗出但不惡寒、身體沈重、氣短、腹脹、喘息、潮熱,若手足持續出汗,表示大便已硬結,可用大承氣湯治療,這就是正陽陽明的胃家實病。
-
少陽陽明:指的是發汗或利小便後,胃中乾燥煩熱,導致大便困難。邪氣從少陽經傳入胃腑,稱為少陽陽明。例如傷寒脈弦細、頭痛發熱屬少陽,若誤發汗會導致譫語,這是邪氣入胃的表現,即少陽陽明病。
陽明病的本質是胃家實。邪氣傳入胃腑,熱毒積結,使胃腑實熱。華佗認為熱毒入胃必須瀉下,不可留滯,因此陽明病的核心就是胃家實。
問:為何會得陽明病?
答:太陽病若發汗、攻下或利小便過度,導致津液耗損,胃中乾燥,邪氣轉屬陽明,出現不排便、內實、大便困難,這就是陽明病。古人稱上廁所為「更衣」,不更衣即不大便,胃中積滯不得排泄,形成內實;胃無津液加上熱結,導致大便困難,屬陽明裡實。
問:陽明病的外在表現是什麼?
答:身體發熱、自汗出、不惡寒、反而怕熱。邪在表時會惡寒,入腑後表證消失,故不惡寒,僅有身熱、汗出、惡熱。
問:有些陽明病初起時不發熱卻惡寒,為什麼?
答:雖初起惡寒,但邪氣未完全入腑,仍帶表證;一旦表邪全入,惡寒自消,轉為自汗出而惡熱。
問:惡寒為何會自行消失?
答:陽明屬中土,萬物歸於土後不再傳變。初雖惡寒,但次日即止,這是陽明病的特徵。胃為水穀之海,各經病邪傳入胃後便不再傳變,如太陽病傳胃後不傳陽明,陽明病傳胃後不傳少陽,少陽病傳胃後不傳三陰。
若太陽病初發汗不徹底,邪氣可能轉屬陽明。傷寒傳經通常一日太陽、二日陽明,此即轉屬陽明。
若傷寒發熱無汗、嘔吐不能食,卻突然持續出汗,表示邪氣已轉屬陽明,因陽明病本應多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