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註解傷寒論》~ 卷四 (12)
卷四 (12)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上熱者,泄之以苦,黃連之苦以降陽;下寒者,散之以辛,桂、薑、半夏之辛以升陰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以益胃。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,夜二服。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
傷寒與中風家,至七八日再經之時,則邪氣多在裡,身必不苦疼痛,今日數多,復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者,風濕相搏也。煩者風也;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也。經曰:風則浮虛。《脈經》曰:脈來澀者,為病寒濕也。不嘔不渴,里無邪也;脈得浮虛而澀,身有疼煩,知風濕但在經也,與桂枝附子湯,以散表中風濕。
若其人大便硬,(趙本注:「一云:臍下心下硬」)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(趙本無「枝」字)加白朮湯主之。
桂,發汗走津液。此小便利,大便硬為津液不足,去桂加朮。
桂枝附子湯方:
桂枝(四兩,去皮。味辛熱),附子(三枚,炮,去皮,破八片,趙本無「八片」二字。辛熱),生薑(三兩,切。味辛溫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溫),大棗(十二枚,擘。味甘溫)
風在表者,散以桂枝、甘草之辛甘;濕在經者,逐以附子之辛熱;薑、棗辛甘行榮衛,通津液,以和表也。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趙本有去桂加白朮湯方云:
附子(三枚,炮,去皮破),白朮(四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)
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(趙本作「疼煩」)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風則傷衛,濕流關節,風濕相搏,兩邪亂經,故骨節疼煩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也。風勝則衛氣不固,汗出,短氣,惡風不欲去衣,為風在表;濕勝則水氣不行,小便不利,或身微腫,為濕外薄(醫統本作「搏」)也。與甘草附子湯,散濕固衛氣。
甘草附子湯方:
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,附子(二枚,炮,去皮破。味辛熱),白朮(二兩。味甘溫),桂枝(四兩,去皮。味辛熱)
桂枝、甘草之辛甘,發散風邪而固(醫統本作「和」)衛;附子、白朮之辛甘,解濕氣而溫經。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則解。能食,汗出(趙本作「止」)復煩者,(趙本有「將」字)服五合,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七合為妙。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始」)
傷寒脈浮滑,此(趙本有「以」字)表有熱、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
浮為在表,滑為在裡。表有熱,外有熱也;里有寒:有邪氣傳裡也。以邪未入腑,故止言寒,如瓜蒂散證云:胸上有寒者是矣。與白虎湯,以解內外之邪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上焦發熱的,用苦味藥物瀉去熱邪,黃連的苦味可以下降陽氣;下焦寒冷的,用辛味藥物散寒,桂枝、生薑、半夏的辛味可以升提陰氣;脾胃功能虛弱的,用甘味藥物緩解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可以益補胃氣。
以上七味藥,加水一斗,煮成六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,晚上服兩次。
傷寒病發八九天,風濕之邪互相搏結,全身疼痛煩躁,不能翻身,不嘔吐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的,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
傷寒或中風,到七八天再次發熱的時候,邪氣大多已深入內部,身體通常不會感到劇烈疼痛,但如果這天疼痛煩躁加重,不能翻身,這是風濕之邪互相搏結的表現。煩躁是風邪,身痛不能翻身是濕邪。經書說:「風邪則脈象浮虛。」《脈經》說:「脈來澀滯,是寒濕之病。」不嘔吐不口渴,說明裡證沒有邪氣;脈象浮虛而澀,身體疼痛煩躁,說明風濕之邪停留在經絡之中,因此用桂枝附子湯,來散解表裡風濕之邪。
如果患者大便乾燥(也有說法是臍下或心下堅硬),小便通暢的,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,使用去桂加白朮湯治療。
桂枝有發汗作用,會耗損津液。而小便通暢,大便乾燥,正是津液不足的表現,所以要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。
桂枝附子湯方:
桂枝(四兩,去皮,味辛熱),附子(三枚,炮製,去皮,破開,味辛熱),生薑(三兩,切片,味辛溫),甘草(二兩,炙甘草,味甘溫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,味甘溫)
表證是風邪,用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之性來散寒;經絡中的濕邪,用附子的辛熱之性來驅逐;生薑、大棗的辛甘之性,可以通行榮衛,通利津液,以調和表裡。
以上五味藥,加水六升,煮成二升,去渣,分三次溫服。去桂加白朮湯方:
附子(三枚,炮製,去皮,破開),白朮(四兩),生薑(三兩,切片),甘草(二兩,炙甘草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風濕之邪互相搏結,骨節疼痛煩躁,掣痛,不能屈伸,靠近患處疼痛加劇,汗出氣短,小便不利,惡風怕冷不想脫衣,或身體輕微浮腫的,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風邪傷損衛氣,濕邪流注關節,風濕之邪互相搏結,兩種邪氣擾亂經絡,所以骨節疼痛煩躁,掣痛,不能屈伸,靠近患處疼痛加劇。風邪盛則衛氣不固,汗出,氣短,惡風怕冷不想脫衣,這是風邪在表;濕邪盛則水液運行不暢,小便不利,或身體輕微浮腫,這是濕邪在外搏結。因此用甘草附子湯,散除濕邪,固護衛氣。
甘草附子湯方:
甘草(二兩,炙甘草,味甘平),附子(二枚,炮製,去皮,破開,味辛熱),白朮(二兩,味甘溫),桂枝(四兩,去皮,味辛熱)
桂枝、甘草的辛甘之性,發散風邪,固護衛氣;附子、白朮的辛甘之性,解濕氣,溫暖經絡。
以上四味藥,加水六升,煮成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初服藥物,略微出汗就可解表。如果能吃東西,出汗後又煩躁的,服用五合,如果擔心一升太多,服用六七合即可。
傷寒脈象浮滑的,這是表有熱邪,裡有寒邪,用白虎湯治療。
脈象浮,說明邪氣在表;脈象滑,說明邪氣在裡。表有熱,是體表有熱邪;裡有寒,是邪氣傳入內部。因為邪氣還未入侵臟腑,所以只說有寒邪,如同瓜蒂散證中所說的「胸上有寒邪」一樣。用白虎湯,來解表裡之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