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注解傷寒論》~ 卷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2)

1.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

上熱者,泄之以苦,黃連之苦以降陽;下寒者,散之以辛,桂、薑、半夏之辛以升陰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以益胃。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,夜二服。
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

傷寒與中風家,至七八日再經之時,則邪氣多在裡,身必不苦疼痛,今日數多,復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者,風濕相搏也。煩者風也;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也。經曰:風則浮虛。《脈經》曰:脈來澀者,為病寒濕也。不嘔不渴,里無邪也;脈得浮虛而澀,身有疼煩,知風濕但在經也,與桂枝附子湯,以散表中風濕。

若其人大便硬,(趙本注:「一云:臍下心下硬」)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(趙本無「枝」字)加白朮湯主之。

桂,發汗走津液。此小便利,大便硬為津液不足,去桂加朮。

桂枝附子湯方:

桂枝(四兩,去皮。味辛熱),附子(三枚,炮,去皮,破八片,趙本無「八片」二字。辛熱),生薑(三兩,切。味辛溫),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溫),大棗(十二枚,擘。味甘溫)

風在表者,散以桂枝、甘草之辛甘;濕在經者,逐以附子之辛熱;薑、棗辛甘行榮衛,通津液,以和表也。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趙本有去桂加白朮湯方云:

附子(三枚,炮,去皮破),白朮(四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)

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(趙本作「疼煩」)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風則傷衛,濕流關節,風濕相搏,兩邪亂經,故骨節疼煩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也。風勝則衛氣不固,汗出,短氣,惡風不欲去衣,為風在表;濕勝則水氣不行,小便不利,或身微腫,為濕外薄(醫統本作「搏」)也。與甘草附子湯,散濕固衛氣。

甘草附子湯方:

甘草(二兩,炙。味甘平),附子(二枚,炮,去皮破。味辛熱),白朮(二兩。味甘溫),桂枝(四兩,去皮。味辛熱)

桂枝、甘草之辛甘,發散風邪而固(醫統本作「和」)衛;附子、白朮之辛甘,解濕氣而溫經。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則解。能食,汗出(趙本作「止」)復煩者,(趙本有「將」字)服五合,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七合為妙。(趙本醫統本並作「始」)

傷寒脈浮滑,此(趙本有「以」字)表有熱、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

浮為在表,滑為在裡。表有熱,外有熱也;里有寒:有邪氣傳裡也。以邪未入腑,故止言寒,如瓜蒂散證云:胸上有寒者是矣。與白虎湯,以解內外之邪。

白話文:

【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第七】

若上部有熱,可用苦味藥清洩,如黃連的苦味能降陽氣;若下部有寒,可用辛味藥發散,如桂枝、生薑、半夏的辛味能升陰氣;脾喜舒緩,可急用甘味藥緩和,如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甘味能益胃。

以上七味藥,加水一斗,煮至六升,去渣,溫服一升,白天三次,夜間兩次。
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痛煩躁,無法自行翻身,不嘔吐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者,以桂枝附子湯主治。

傷寒或中風患者,至七八日再經之時,邪氣多已入裡,身體應無疼痛,但若天數已多,仍身體疼痛煩躁,無法翻身,是風濕相搏所致。煩躁屬風,身體疼痛無法翻身屬濕。《經》曰:風則脈浮虛。《脈經》曰:脈澀者,為寒濕病。不嘔不渴,表示裡無邪氣;脈浮虛而澀,身體疼痛煩躁,可知風濕僅在經絡,用桂枝附子湯以散表風濕。

桂枝發汗耗津液,此症小便利而大便硬,為津液不足,故去桂枝加白朮。

桂枝附子湯方:
桂枝(四兩,去皮,味辛熱)、附子(三枚,炮製去皮,破八片,趙本無「八片」二字,味辛熱)、生薑(三兩,切片,味辛溫)、甘草(二兩,炙,味甘溫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,味甘溫)。

風在表者,以桂枝、甘草的辛甘發散;濕在經者,以附子的辛熱驅逐;生薑、大棗辛甘行營衛,通津液以調和表氣。

以上五味,加水六升,煮至二升,去渣,分三次溫服。趙本另有「去桂加白朮湯方」:
附子(三枚,炮製去皮破)、白朮(四兩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

風濕相搏,骨節疼痛煩躁(趙本作「疼煩」),牽引痛,無法屈伸,觸碰則痛劇,汗出氣短,小便不利,惡風不願脫衣,或身體微腫者,以甘草附子湯主治。

風傷衛氣,濕流關節,風濕相搏,兩邪擾亂經絡,故骨節疼痛煩躁,牽引痛,無法屈伸,觸碰則痛劇。風盛則衛氣不固,汗出、氣短、惡風不願脫衣,屬風在表;濕盛則水氣不行,小便不利或微腫,屬濕外侵。用甘草附子湯散濕固衛。

甘草附子湯方:
甘草(二兩,炙,味甘平)、附子(二枚,炮製去皮破,味辛熱)、白朮(二兩,味甘溫)、桂枝(四兩,去皮,味辛熱)。

桂枝、甘草辛甘發散風邪而固衛(醫統本作「和」);附子、白朮辛甘解濕氣而溫經。

以上四味,加水六升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即解。若進食後汗出復煩(趙本作「止」),再服五合;恐一升過量者,宜服六七合為佳(趙本、醫統本作「始」)。

傷寒脈浮滑,此(趙本有「以」字)表有熱、裡有寒,以白虎湯主治。

浮為表證,滑為裡證。表有熱指外熱;裡有寒指邪氣傳裡。因邪未入腑,故僅稱寒,如瓜蒂散證所言「胸上有寒」之例。用白虎湯解內外之邪。